文 | 米粒媽
最近,一個新聞看得米粒媽格外心痛。
一位38歲的二胎寶媽,生下孩子2個月後因為感冒去世。
米粒媽翻到她的帳號,發現這位寶媽幾乎每天都會在短影片平臺更新自己“一拖二”的帶娃日常。
翻看了寶媽的影片,米粒媽發現,兩個月大的孩子失去媽媽,原因根本不只是那一場感冒。
月子期間是產婦恢復身體的重要時期,這是所有人的共識。
可是,這位寶媽每天在做什麼?
每天需要獨自照顧只有4歲的大女兒,和剛剛出生的小女兒。
短短的一句話,包含了多少看不見、數不清的工作。
一天多次哺乳、換尿不溼、哄睡、時刻關注孩子的情況,以及做飯、做家務等等。
除此之外,作為一個創作者,她還要拍影片、剪輯,月子裡幾乎一天不落。
說起來輕鬆,但米粒媽不敢想象,這麼多繁瑣的工作她是如何擠出來時間完成的,又有多少時間能什麼都不做,只是好好休息。
一個影片中,米粒媽看到她吃飯時右手拿筷子,左胳膊卻還要抱著小女兒,桌子上可以看見的就是兩根煮玉米,一碗清粥。
米粒媽都止不住地心疼她,想來也是沒時間沒精力做飯,可對一個生產後不到兩個月的媽媽來說,這能有什麼營養啊。
她曾經在影片中說,之所以生二胎,是自己喜歡孩子,也享受這樣的生活,甚至被孩子所治癒。
但在影片中,米粒媽看到的,只有她忙得團團轉,哪怕心裡再滿足,或許還是難以抵擋身體的疲憊。
感冒來勢洶洶,可即便發燒接近39度,她依然顧及哺乳而沒吃布洛芬這樣見效快的西藥,只是讓老公去藥店買了蒲地藍和連花清瘟。
第二天,高熱未退,晚上人幾乎虛脫,這才叫了120去了醫院。
在醫院的2天裡,即便醫生用盡全力,她也沒有好轉的跡象,反而陷入深度昏迷,直至去世也沒留下隻言片語。
醫生的診斷中說明,是感冒引發了重症肺炎,導致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
寶媽去世後,家裡完全亂成一團,老公也格外痛苦,無數次悔恨為什麼不第一時間帶她去醫院。
可生活還要繼續,因為工作性質,他週一出差,週五回家,根本沒辦法照顧孩子,因此,當孩子二姑提出收養二寶時,他動搖了。
看到這一幕,米粒媽想起寶媽曾說,自己心疼婆婆,希望她在公公去世後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所以不用她幫忙帶娃。
又因為老公出差靠不上,回家也懶,自己又比較獨立,所以任何事都要親力親為。
她如果知道孩子可能會被他人收養,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答案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了。
她關心長輩、關心老公、關心孩子,卻唯獨不關心自己。
顯然,月子期間太過辛苦勞累,身體免疫能力自然有所降低,再加上突發疾病,才產生了悲劇。
米粒媽不想責備老公平時不夠關心老婆,只是唏噓如果寶媽能夠多愛自己一點就好了。
所以,請所有女人記住,不要總是為別人考慮,把自己也視作需要關愛的物件,自私一點也沒關係。
《聽見她說》中,詠梅講述了被迫奉獻的女人的一生。
最讓人感同身受的,莫過於婚後的艱難處境。
作為職業女性,因為多了“媽媽”這個身份,所以在女兒發燒時被千夫所指:“你怎麼當媽的!”
明明媽媽內心同樣煎熬,明明爸爸也一無所知,可矛頭卻指向她一個人,就因為她是媽媽。
於是,她在丈夫的勸說下,為了孩子不得不迴歸家庭。
可一旦全職在家,不僅沒時間、沒空間、沒自由,她還失去了世人眼中的價值。
哪怕一天已經忙得不可開交,可只要家裡有一點令丈夫感到不滿意,都會聽到那句刺耳的抱怨:
“不就看個孩子,你一天還能幹什麼!”
這時候,每一個人都不會再把她當作獨立的個體,而只認為她是一個媽媽。
因此,要求她必須一切以孩子為重,卻根本不記得她的付出。
長此以往,在很多父親和長輩的影響下,孩子甚至會變成背刺媽媽的白眼狼。
“媽媽嘴饞,不給媽媽吃”,只針對媽媽的白眼狼到底是怎麼養出來的?。
但最可悲的是,很多媽媽,早已經把犧牲自己當成了一種習慣。
有人總結了當媽後的變化:
從前獨處時只有享受,當媽後卻總是產生幻聽,擔心是不是孩子哭了;
從前吃水果只吃最好的,當媽後卻下意識把最好的果肉留給孩子;
從前無論什麼事想幹就幹,當媽後第一反應是會不會影響孩子。
在所有人預設下,孩子成為了媽媽的最高優先順序,遠高於她自己。
媽媽也漸漸開始認可這種觀念,甚至主動忽略自己,可是這樣做的結果,一定是媽媽成為整個家庭的工具人。
米粒媽想說,作為媽媽千萬不要把無私奉獻視作一枚值得驕傲的勳章,因為這不是獎賞,而是另一種悲劇的起點。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是自私,而是引領。
紀錄片《了不起的媽媽》中單親媽媽辛欣,帶孩子的方式格外粗獷。
7歲的兒子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逃避寫作業,她就會化身虎媽,釋放威壓,逼著孩子改正。
兒子拿東西砸向自己,她也沒有半點顧慮,直接以暴制暴,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
很多人批評她,但她始終堅信一點:“我才不管什麼科學育兒。我是怎麼舒服怎麼來。”
在她的身上,米粒媽根本沒感覺到她作為單親媽媽對孩子的虧欠,以及在教育上的小心翼翼。
仔細想想,只要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又何必帶著愧疚呢。
或許每個孩子適應的教育方式都不同,有辛欣這樣“自私”的媽媽,她的兒子依然活潑調皮,雖然有時不聽話,但肉眼可見跟媽媽感情很好。
米粒媽覺得,他也在媽媽的教育中明白,媽媽不只是自己的親人,更是一個值得尊重,且給予了自己很多愛的大人。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電視劇《小捨得》中的田雨嵐。
每天跟著魔了一樣逼迫兒子學習,最後老公不理解,兒子抑鬱,公婆責備,她成為了眾矢之的。
可是,從來沒有人看到她的處境。
家裡大事小情都由田雨嵐一人操持。
同樣都要上班,老公下班後只需要打遊戲,她卻要做飯、做家務、監督孩子學習、研究升學政策,恨不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
老公是富二代,公婆看不上她的出身,她只能工作上較真,教育上拼命,就為了爭口氣,更怕孩子和自己一樣,因為學歷不好受歧視。
於是,她拼了命地讓兒子上有名的輔導班,想盡辦法打聽升學捷徑,哪怕自己捨不得花錢,但為了兒子可以不眨眼地砸錢。
因為掏空自己去照亮孩子的人生,田雨嵐對孩子的期待,才會隨著付出的成本日益升高。
90分不如100分、一等獎不如特等獎、班級第一名不如年級第一名......
可是,在這種不斷拔高的期待中,孩子註定會不堪重負,厭惡甚至怨恨那個“為自己好”的媽媽。
全心全意愛孩子,或許是母親的本能,但當愛得太滿,就會成為親子關係中的一場災難。
因為巨大的付出,一定會期待相匹配的回報,得不到就容易心生怨懟,讓本該充滿愛的教育變了形,更引起孩子的反感。
愛意給少了怕不夠,給多了怕太滿,那不妨試試7分愛。
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也多留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上。
之前米粒媽看過一檔韓國綜藝《愛神派對》,其實就是藝人單身父母的交友節目。
但相比於稱之為老年戀綜,米粒媽更認為這是一部有趣的教育紀錄片。
坐在觀察室的子女們,第一次認識到父母拋去這層身份之外的自我,瞭解他們的愛好和興趣、曾經隱藏的夢想,以及不為子女所知的艱辛。
其中有不少催淚環節,但是最讓米粒媽印象深刻的是女藝人Narsha的媽媽。
丈夫在女兒很小就去世,她獨自撫養孩子,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工作。
孩子想要唱歌跳舞,親戚覺得,女兒離開後她會很空虛,她卻大力支援,因為在她看來:
我有自己的人生,所以不必拴住女兒的人生。
一直以來,她都過著充實而精彩的日子。退休之後,為了彌補自己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遺憾,開始自學,58歲時考上了中學。
錄節目時,Narsha的媽媽剛好大一,所以在休息的時候,她也會拿出書本複習、上網課。
Narsha說,看到媽媽認真的模樣,她感到非常幸福。
這種作為子女的快樂,不是在得到母親付出後的獲得感,而是看到母親充實自我後的欣慰與滿足。
就像Papi醬說的那樣:父母有自己愉快獨立的生活,做子女的才會更加安心。
媽媽作為獨立的人,只有自己先擁有幸福感,孩子才能感同身受地共享這份幸福。
先愛自己,再愛孩子,不過多付出,就不會有額外期待,孩子才能感到輕鬆,在成長中大步向前。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學習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