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作者:阿醋
這是一個從一線城市“退居”三線的擇校故事。
葉子自己是北京人,她的老公是西班牙人,兩個孩子在上海出生,疫情結束從西班牙回國後,他們離開北京上海,選擇去三線城市崑山上學、生活。
葉子不是沒有過糾結、疑慮、迷茫,只是她用一個理由說服了自己:有些事情需要水到渠成,太過糾結,容易撿芝麻丟西瓜。
一線城市家庭,為什麼去三線城市上學?以下是葉子的講述:
我為什麼離開一線城市
無論在北京、上海、西班牙還是崑山,我們的每一次搬家,都和孩子爸爸的工作有關。
在我們全家看來,爸爸和孩子們在一起非常重要,思慮再三,最終我們選擇“孩子爸爸去哪,我們就去哪。”
我們先在一線城市選了一所不錯的民辦學校,那所學校的教育理念是“支援孩子按自己的形狀成長,發揮自己的長處”,這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
並且它還是所老牌學校,讓我覺得放心和穩妥。
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它理念雖然豐滿,落地卻不太理想。
儘管學校老師對教育有非常高的熱情,出發點也全為孩子著想,它卻並沒有把理念都很好地落實。
比如學校有些年輕老師對孩子們的特點不太瞭解,有時激勵的標準不平衡,會無意中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這和我理想的學校教育有些差距,讓我第一次動了換學校的念頭。
正巧沒過多久,孩子爸爸去了江浙一帶工作,繼續留在原地的話,就會離孩子爸爸很遠。於是很快地,我又把擇校目光放到了上海。
我找到一些上海民辦學校的家長,與他們電話聊了幾所學校,又在網上搜羅到很多上海學校的資訊。
然而整體看下來,雖然學校都很好,讓我眼睛一亮和特別感興趣的卻沒有。
一籌莫展時,與我家娃同校的另一個高年級家庭,由於工作變動也離開一線城市來到江浙。但和我不同,他們沒去上海,直接選擇了崑山的民辦學校。
我很驚訝,畢竟通常來說,很難有人願意捨棄一線城市的教育資源。
十幾年前,我在崑山居住過,對這座城市,我特別不喜歡。
那時的崑山,可以說是文化荒漠,人的素質以及各種令人崩潰的環境,幾乎讓年輕的我無法忍受,逃離似的去了燈紅酒綠的上海。
由於從前的刻板印象,我完全沒有考慮過崑山,於是我給那個媽媽打了電話,向她詢問崑山這所民辦學校的情況,並說出了我的牴觸和顧慮。
我問她“這所學校是集團辦學,會不會有很多條條框框?會不會降低家長對教學的參與度?會不會全是崑山本地孩子?我家孩子會不會很難融入?”
兩個小時的聊天,那個媽媽在電話裡耐心把她知道的情況講給我,她說“學校離上海邊界很近,崑山、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孩子都有。並且這個學校還是能幫家長省不少心的。”
我將信將疑,又去諮詢之前一線城市學校的老師,很意外,老師也很看好崑山這所民辦學校。
“既然這麼多人推薦”,我心想,“要不就這個學校吧”。
退居三線城市民辦學校
帶娃來崑山,我也不是沒有忐忑過。曾經很多家長問我“崑山的教育資源穩定嗎?和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比如何?”這同樣是我疑慮的地方。
說實話,這所學校比較年輕,建立時間還沒有五年,所以它很多方面都需要磨合。一個是與老師的磨合,另一個是學校與學生和家長的磨合。
作為家長,我能夠感受到學校的變化,它會很認真聽取家長的意見,並積極做出相應調整。
特別是這個學期,明顯感到學校提高了學術標準,老師的教學方式也相應有調節,雖然都是細節上的小變化,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家長都看到學校的用心,讓家長們對學校很有信心。
拋開需要磨合的幾點不談,我覺得崑山的民辦學校優點也很明顯。
首先,孩子在這變開心了。
之前在一線城市的學校,孩子們中午有將近兩個小時必須要躺在床上午休,即使不睡也不能說話,導致我家孩子經常說上學沒意思,不想上學。
來崑山後,就目前而言,孩子每天放學回家,提到最多的是在學校開心的,或是一些小朋友之間發生的故事,因為他覺得與老師同學相處很有意思。
學校有一半是外教老師,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的課都上,而且老師們往往會在課堂做一些專案和遊戲,至少我家孩子沒之前那麼牴觸學校了。
其次,學校很重視孩子的情緒。
我認識一個家長,他女兒之前參加校際足球賽時,因為沒有校隊身份,被高年級男生排斥說“你來幹嘛?你又什麼都不懂”。
小女孩很難過,當天回家就自己約了學校的心理老師,因為老師和孩子們講過,如果不開心可以約心理老師,老師會提供幫助。
孩子在學校也不會因“課間十分鐘”感到壓力。我兒子目前二年級,作業其實很多,每天認真全寫完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只是他經常拖拉忘記寫作業。
為此,我曾經特意去問老師,能不能讓孩子把作業放到第二天課間補,結果老師直接拒絕,她說:“學校有要求,課間孩子必須出去玩,不能寫作業。”
學校這些做法,打消了我之前對崑山學校的負面疑慮。從我自己的角度看來,這所三線城市的民辦學校,已經具備一線民辦學校的綜合素質了。
這樣的生活節奏,也很舒服
我們住在上海時,孩子爸爸每天從家去公司單程1.5小時的通勤,而現在在崑山,每天即使堵車,孩子爸爸四十分鐘也能到家。
每晚六點半,我們等孩子爸爸到家後,會一起吃晚飯。等孩子們寫完作業,爸爸還會陪他們玩樂高、講睡前故事、督促孩子們刷牙洗臉上床睡覺。
孩子爸爸其實很忙,每晚哄孩子們睡著後,還要繼續加班工作。但孩子爸爸和我都認為,一家人能這樣其樂融融的在一起,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幸福。
來崑山上學後,我和孩子也有了很多的連線感。
不久前,我報名了學校的家長課程,我跟兩個孩子說“我也要去學校上課”。他們很驚奇,大聲問我“啊?真的?哪個老師的課?”我說“就是xx老師”。聽我說完,他們眼睛一亮,很開心的說“啊!是我的老師!”
就這樣很自然的,我和孩子們多了一個共同話題,這種連線感真的既幸福又神奇。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有考慮過,如果孩子爸爸工作不變動,教育政策沒有變化,我們大機率會讓孩子一直在崑山的民辦讀到高中畢業。
為什麼我認為高中可以在崑山上呢?主要原因是我們不打算高考,而且崑山學校的資源分配比較平均,不硬推爬藤,會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
上學期,我身邊一個高年級家長還跟我說,她家上海的房子周圍開了一個特別好的公立,想帶孩子回上海,但打算把她家姐姐繼續留在崑山。
我問為啥,她說姐姐目前狀態很好,很快升五年級還可以住校。“並且”她解釋道“我對(崑山這所)學校還是有信心的。”
那位家長的考慮我懂。
北京上海的學校裡,好孩子太多,競爭太激烈,就算孩子考進去,但成績不出眾,最後會怎樣?其實很難說。
而且這次來,我發現崑山變化很大。
這裡延河修建了很多綠化帶公園,既好看又騎行友好,可以一邊騎車一邊欣賞沿河景色。
北邊的太倉還開了很大的滑雪場,南邊超美的澱山湖可以露營。
最重要的是,這座城市生活成本低、不堵車、每個地方都不遠、去哪都方便,幾乎消除了我之前的壞印象。
當然啦,崑山畢竟是小城市,人文方面跟大城市比不了。所以每週末我們一家四口會一天在家躺平,另一天去上海上課、參加活動、和朋友們聚會。這樣的生活節奏,也很舒服。
最後,還是想說的是:我們來這裡上學,是考量很多因素後才決定的結果。
目前這所學校離上海近、有很多上海孩子、有很多從高校畢業的外教、課程有趣、中英文環境都有,但我們瞭解的也只有這一所學校。
如果一線城市的家長想帶孩子來三線上學,來之前還是要仔細斟酌篩選的。
選學校,最重要的是學校的理念和理念的落地,外加給小朋友提供一個評價標準不單一、對小朋友的擅長能提供支援、相對寬鬆的環境。
而且,儘可能的多和家人待在一起吧,一家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教育畢竟不是人生的全部,沒有完美的學校,孩子一生的幸福最終還是在父母手裡。
本文授權轉載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國際教育和社群資訊首選中文平臺,帶你瞭解京城國際學校,探討擇校、留學、中產家庭生活方式。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