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80、90年代的一代人,父母多是雙職工,照顧孩子的重擔,往往落在了祖輩身上。外婆的縫紉機,外公的鳥籠,老人粗糙溫暖的大手,老屋安靜綿長的午後,共同構築起許多人印象裡童年最美好的樣子......這不僅僅是一個隔代親的故事,也是一個由幾代人組成的中國式大家庭,如何在生命的長河中守望相伴的故事。" 敬請閱讀。
文/ 燈燈
來源/十點人物誌(ID:sdrenwu)
90後的成都女孩吳為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
外公外婆病逝後,吳為無從接納他們已然離去的事實。為了和老人產生更多的連結,她回到和外公外婆一起居住過17年的老屋,為塵封的遺物拍攝照片,又去到外公外婆年輕時生活、工作過的縣城,走訪親朋舊友,記錄家族口述史,並將這些文字和影像以攝影展的形式展出,取名為《芬芳一生》。
許多人被吳為的照片和文字喚起了溫情的記憶。
出生於80、90年代的一代人,父母多是雙職工,照顧孩子的重擔,往往落在了祖輩身上。外婆的縫紉機,外公的鳥籠,老人粗糙溫暖的大手,老屋安靜綿長的午後,共同構築起許多人印象裡童年最美好的樣子。
而在吳為的家庭內部,《芬芳一生》引發的化學反應也在持續。
為了幫助吳為實現她的想法,媽媽成為吳為的攝影助手,舅舅、姨媽、表兄弟姐妹們加入口述家族歷史的行列,過去很少走動的遠房親戚,也因為借還老照片而有了往來的理由。整個家族並沒有因為兩位老人的離世而走散,反而更加緊密地連結在了一起。
這不僅僅是一個隔代親的故事,也是一個由幾代人組成的中國式大家庭,如何在生命的長河中守望相伴的故事。
01
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
1992年,吳為出生,外公外婆從重慶老家趕來成都照顧,自那以後,一家五口人就一直生活在一起。
因為媽媽要上班,爸爸經常出差,外公外婆成了陪伴吳為時間最長的人。
吳為從小和外公外婆一起睡,摸著外婆的耳垂,她睡得最好。後來長大了,不得不分床睡,夜裡睡不著時,吳為喜歡搬著小板凳跑去外公外婆的房間裡,聽他們的呼吸聲,“每次聲音太輕,或間隔太長,我就擔心他們死了”。
幼年的吳為和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對吳為的疼愛,滲透在生活的細枝末節裡。每年冬天,外公外婆都會在烤火爐前舉著吳為的棉毛衫和棉毛褲,把它們烤得熱乎乎的,再塞進吳為的被窩。吳為出門上學,外公外婆總在視窗目送她,“我們互相揮著手,直到更多的樹、更遠的綠,把雙方的視線擋住,還戀戀不捨”。
兩位老人都是開朗外向的性格,從不吝於向吳為表達愛。吳為吃東西,外公喜歡坐在飯桌邊端詳她,像在欣賞一朵花。吳為講起自己在學校的煩惱,外婆立馬說:“我乖孫天下第一好,哪個說我乖孫不好?”
外公教吳為拉二胡
在充滿愛意的家庭氛圍中,吳為慢慢長大。她感性,熱忱,擅長感受愛,也擅長表達愛。在路上看到長得好看的陌生人,吳為總是情不自禁地盯著人家看,有時候乾脆走上去讚美對方,“你長得好好看哦”。路人一頭霧水,同行的朋友也很尷尬,“她們說你不能這樣子”。
吳為10歲生日時
步入社會後,這樣的性格甚至給吳為帶來了一些社交障礙。有一次,她收到了很多水果,自己吃不完,於是用透明袋子分裝好,送給同學和老師。在吳為看來,這樣的分享再尋常不過,老師和同學們的反應卻令她困惑,“同學問我,你有什麼事情嗎?老師也問我,吳為,這是什麼意思啊?”
吳為花了很長時間才弄明白,原來有很多小朋友是不過生日的,原來有很多家庭是不說“愛”的,原來不是所有人都像她和外公外婆那樣相處的。
外婆的84歲生日合影,這年吳為20歲
2013年,外公去世時,吳為在重慶讀大學,接到爸爸的電話:“為兒啊,你要回來一趟。”
2018年,外婆去世時,吳為在北京讀研究生,換乘地鐵的途中,爸爸媽媽撥來影片:“為為,你的外婆走了。”
等到吳為趕回家,外公外婆都已經變得不可擁抱,不可觸及。死亡沒有給予吳為準備和告別的時間,“我的生命裡處處都是他們的痕跡,他們的消失讓我無從接納”。
02
芬芳一生
處理完外婆的後事,吳為回到北京繼續完成學業。彼時,她在北京電影學院攻讀圖片攝影創作專業的碩士,每每翻看外公外婆的老照片,她都有種強烈的衝動,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2020年3月,吳為回到和外公外婆一起居住過17年的老房子。
房子久無人住,已落滿灰塵。站在房間裡,吳為感到回憶撲面而來,“那個房子好像已經和你的血肉筋骨全部連在了一起,很多歡笑在那裡,痛苦也在那裡”。從客廳通往外公外婆的臥室,有一條長長的過道,那是曾經掛滿了香腸和臘肉的過道,也是外公的遺體被運下樓時,外婆像小獸般哀號的過道。
老房子的窗戶
老房子曾是溫暖的,熱鬧的。外公外婆的四個子女都住在成都附近,逢年過節,吳為家便成了整個大家庭的據點,十幾口人歡聚一堂,聊天、吃飯、打麻將,其樂融融。
吳為的大姨爹是個資深的攝影愛好者,每年除夕吃完年夜飯,便會招呼全家人一起拍全家福,“一開始大家對拍照還挺不耐煩的,後來發現,那就是最後幾張全家福了,拍完最後兩年的全家福,外公就走了”。吳為記得,外婆去世後,大姨紅著眼眶說過一句話:“最好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在老房子整理遺物的時候,吳為發現,外公外婆幾乎留下了生命的每個碎片和過往,他們留著吳為童年的小衣服、小帽子,留著吳為媽媽年輕時的花裙子,留著承載了許多情感和秘密的書信,留著每次看病的病歷本和發票。
外公外婆留下的舊衣服
吳為決定將這些遺物一一拍攝下來,做成攝影專案。外公叫杜芳耀,外婆叫溫美芬,吳為從兩位老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個字,組成《芬芳一生》,獻給他們。
拍攝持續了很長時間。整理遺物時,吳為時常有新的發現。有一天,她找到一個外婆手縫的小黑布包,裡面裝著一些和珠寶金飾、銀行存款有關的票據,還有兩封吳為八歲時寫給外婆的信,以及兩張她一百天時的底片。
那天下午,吳為舉著小包哭了很久,“我太清楚珠寶金飾、銀行存款這些東西在外婆心中的地位,沒想到我和它們同等重要”。
吳為的每一件小衣服上,都有外婆的繡字
某天整理外公的抽屜,吳為看到一張疊起來的白紙條,展開一看,是外公手寫的字:我們修表去了。
她又哭了很久。這張紙條把她帶回了那個平凡的午後,外公坐在書桌前,從衣兜裡掏出筆,寫下這張紙條,就和外婆出門修表去了,“當時經歷的那一刻,我們往往覺得它太微不足道了,從沒想到,時隔那麼多年,這張字條回到了我手裡,竟然會激盪起如此濃烈的思念和情緒”。
外公留下的字條
整個拍攝的過程中,吳為經常哭到沒力氣繼續拍,只能給媽媽打電話,讓她來接自己回家。媽媽一開始並不支援吳為做這件事,常跟吳為說,“你不要做了,不要陷在裡面了”。她不理解為什麼明明傷口已經在結痂,吳為卻要不停地觸碰它,撕開它。
外公外婆的證件
吳為說:“所有的社會身份、地位、角色,都在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證件裡”
儘管如此,媽媽依然是吳為拍攝時最好的助手。吳為說:“她多數時候都極度不理解我的行為,不明白為什麼要把東西從這裡搬到那裡,一會兒拿出來,過會兒又放回去,也不贊同我把外公外婆留下的X光片貼滿家中的窗戶,說如果對面的鄰居看到,肯定會報警的,太瘮得慌了。但即使不認同,她也搭著梯子幫我貼,一邊貼一邊癟著嘴搖頭晃腦。”
老房子的窗戶上貼著外公外婆留下的X光片
03
家族小事
創作《芬芳一生》期間,吳為參加了一個為期一年的家族歷史寫作工坊,開始學習如何有體系地梳理和書寫家族史,更深入地瞭解外公外婆的過去。
那會兒正值疫情期間,所有人都在家。一開始,吳為胸有成竹,準備好手機和錄音筆,打算邀請每一位家人坐下來,聊聊他們知道的和外公外婆有關的故事。
很快,吳為發現採訪的走向不受她控制,“因為家裡面沒辦法關起門來一對一地聊,隨時都會有人坐進來,大家對一件事有不同的記憶,逐漸就會演變成‘你亂說’、‘你才亂說’的混亂場面”。
常常發生的狀況是,吳為錄了三小時,能用的素材只有15分鐘。採訪的過程中,有人哭了,有人陷入對自己光輝歲月的回憶,還有的人講起陳年往事,情緒逐漸激動,“這事還不是怪你當時……”
吳為一面哭笑不得,一面又覺得家人們很可愛,“那會兒到了什麼地步?就是大家隨時都會開始講,一講就停不下來。比如我們剛剛採訪完,我媽喊我們去吃飯,飯桌上她起一個頭,‘剛才說的那個事情啊’,大家就會七嘴八舌地講起另一個版本,我的頭都快要炸掉”。
在這些哭哭笑笑、吵吵鬧鬧的講述中,吳為聽到了外公外婆的人生中,她不曾瞭解的那部分:
外公年輕時在縣城的學校當校長,吳為的媽媽也是外公的學生。全校開大會,外公經常在臺上發言時斷片兒,底下的同學鬨堂大笑。媽媽告訴吳為,“我就覺得好丟人,這個是我爸爸,我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年輕時的外公外婆
有一年,外婆在晚飯前突然失蹤了,全家人漫山遍野地找,都沒找到。最後外婆自己回來了,大家才知道外婆給自己過生日去了。吳為的二姨回憶,“沒有人記得她生日,她小氣了,所以就失蹤了,從此以後,我們全家人都把你外婆的生日牢記在心”;
家裡很多人都記得,外婆年輕的時候經常吼外公,因為她太累了,要照顧一大家子人的生活,粗活細活都歸她做,而外公屬於掃把倒了都不會扶一下的公子哥。外婆邊幹活邊發脾氣,外公就端杯茶過來說,“溫老師,你吵累沒有,嘴巴吵乾沒有,你喝口水再接著吵”……
早年家庭合影
有些時候,故事也通向講述者最隱秘的心結。
外公去世時,吳為的表哥在成都讀大學,學校離吳為家很近。那天早上,大姨給表哥打了個電話,讓他來家裡一趟,但沒說是什麼事情。表哥剛睡醒,慢悠悠地洗了把臉才開始往家走。走了幾步,他突然覺得不太對勁,於是加快了步伐——就在他走到單元門口的那一刻,外公去世了。
吳為始終忘不了那個畫面,表哥蜷在她家的沙發上講起這個故事,一滴淚掉下來,“我要洗臉洗快點兒就看得到”。那一瞬間,吳為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顫。在她的印象裡,表哥是那種酷酷的、看似對什麼都不在意的男孩,這是吳為第二次看到他落淚,上一次還是外公的遺體被推進火化爐的時候。
吳為完全能理解表哥內心的痛苦和遺憾,“那個後悔不是你選錯了專業、找了一份不合適的工作的後悔,它好像跟你的人生大事沒什麼關係,它就是洗臉洗慢了這麼一件小事,卻導致你永遠地錯過了最關鍵的那一分一秒”。
除了直系親屬,吳為也採訪了外公外婆的遠親近鄰,甚至回到外公外婆年輕時工作、生活過的重慶開縣,採訪他們共事過的老師和教導過的學生,最終整理了33位口述者的敘述,組成了18000多字的家族口述史文字《家族小事》。
重慶開縣
如今再提起《家族小事》的寫作,吳為的第一反應是慶幸,慶幸自己曾抓住了一些轉瞬即逝的寶貴時光。
前兩年,吳為的舅舅也因病去世了。舅舅是外公外婆的長子,身體狀況尚可的時候,給吳為講過好多家族裡的老故事。每次吳為拿到一張老照片,需要求證一些年代久遠的細節時,媽媽便會跟她說,這個你要問舅舅。
“現在有時媽媽也會說,這個你要問……然後她就會停在那裡,因為她知道這個人不在了。於是你就明白,時間還在往前滾,新的死亡仍在發生。這很殘忍,但是生命就是這樣子的。”
1993年,第一張全家福
04
愛一直在那裡
2021年5月,《芬芳一生》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的研究生畢業展上展出。
吳為沒有料到,這樣一個私人化的作品會引起那麼多人的共鳴,“我們班只有一個男同學放了留言本,結果給《芬芳一生》的留言全都寫到他的本子上去了,大家都在說,自己也是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
在這之後的兩年,《芬芳一生》在多個城市展出,獲得了大量關注,許多觀眾被吳為的文字和影像打動,採訪、節目錄制等邀約也如潮水般湧來。
很長一段時間裡,吳為覺得自己的生活是被《芬芳一生》推著往前走的,“我感覺她從一個小baby長成了和我比肩的獨立女性,我就像她的助理一樣”。
專案不斷向前,吳為的人生也在持續產生新的體驗。不久前,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在《芬芳一生》的基礎上,續寫了更多家族往事和創作細節。
《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吳為/著
開啟這本書,你會發現幾乎每一頁都藏著幾個歪歪扭扭的手寫體數字,唯有在光下才依稀可辨。書的最後,一行小字揭曉了謎底——這些數字源於外婆的血壓、心率記錄表。
吳為說,外婆生病後,媽媽給外婆做了一沓表格,讓外婆每天記錄自己的身體資料。有時候外婆身體不舒服,手沒力氣,字寫得歪歪扭扭,但她依然堅持坐在小檯燈下,一筆一劃地填滿方格。
看到這沓表格的時候,吳為深受觸動,“這代表了一個人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後來她一直想在展覽中用到這份材料,但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直到做這本書時,設計師提出了這個方案。如今,吳為每次開啟書,都會用手摸一摸,“就像是摸到了外婆閃爍的心跳”。
吳為和她的第一本書
《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出版後,吳為將書送給了幫助過她的每個人。
吳為的小學數學老師70多歲了,收到書後寫了長長的留言給吳為,說她至今忘不了吳為小時候,外公騎三輪車送吳為上學,吳為把頭靠在外公的背上,很親暱的樣子;
曾經接受過採訪的一些老人中,也有人去世了,老人的兒子收到書,發信息給吳為:“為為,我的母親已經仙逝了,他們在天上團聚了,我現在更明白你做這些事的意義了”;
許久不見的朋友和同學收到書後,給吳為和家人寄來了禮物,大家開始交換近況,人與人之間一度斷掉的鏈子重新恢復了。愛的種子生髮出更多的愛,將越來越多的人連線起來。
而在吳為的家庭內部,《芬芳一生》帶來的影響也在持續。
吳為覺得,這個專案對家人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讓死亡變成了可以談論的話題,“一開始大家在外公外婆的墓前掉眼淚,沉默不語,慢慢地就在墓前唱起歌跳起舞,講近期的趣聞,分享好訊息,再集體去吃柴火雞”。
有一年,吳為的畫冊入選了第七屆中國攝影圖書榜,恰逢家人清明節要去掃墓,吳為在外地,便拜託爸媽將訊息帶去。後來她在“芬芳之家”的微信群裡看到返圖,笑得不行,“我爸把微信連結攤在墓碑前面,讓我姐給拍了一張”。
掃墓時,爸爸把吳為獲獎的連結擺在外公外婆的墓前。
掃墓變成了團圓和郊遊,看上去沒有一個人再難過。但吳為覺得,這不意味著思念會停止。
前些日子,有影片團隊來拍攝紀錄片,提出想記錄全家人掃墓的真實場景。
吳為記得,那天下了雨,像是電影裡標準的葬禮天氣。她撐著一把黑傘,剛把書放在墓碑前,就開始掉眼淚,整個人不受控制地發抖。“這是我幾年來哭得最厲害的一次,根本沒辦法管攝像機”,吳為說,“我在那裡很痛苦地喊,為什麼我做了那麼多之後還是很想你們?我本來以為我做了這些會好一點的,可是沒有”。
後來,家人們來了,大家商量了一下,決定一起給外公外婆唱《一葷一素》。唱著唱著,吳為感覺自己旁邊的人哭了,她扭頭一看,大姨和二姨已經哭得不行了。
那一刻,吳為的心頭生出萬千感慨,“你會知道這就是生命的真相,你的想念是不會停止的,你的回憶是不會終結的,但這並不代表你不繼續好好地活著了,因為你希望他們能夠安心”。
無數次的講述、整理、追憶,最終讓她明白——“愛沒有被強化,也沒有被弱化,愛其實沒有變化,愛一直在那裡。”
2013年,外公去世前最後的家庭合影
注:文中配圖均來自受訪者
--------End---------
繼續閱讀:
121我二胎備孕生女兒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