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愛人4》終於成了一檔全民參與的節目,吃個飯都能聽到隔壁桌在談論劇情走向,而有關麥琳的討論斷崖式領先。
從第一期追到現在,我覺得他們這對確實是話題製造機了,回回都能引爆全網。
這倆人可以說是越相處越彆扭。
比如最新的一期,李行亮看麥琳走在前面不高興了,就想給她來一個公主抱哄哄她,沒想到手剛一碰到麥琳,她就開始尖聲驚叫,“你別碰我,你放開我”,弄得全場都異常尷尬。
七夕送禮環節,因為之前麥琳對畫師的畫像不滿意,李行亮特別畫了一個可愛版的麥琳當禮物做給她,旁邊還寫了一行“真情告白”,但麥琳還沒拿到畫像就開始冷哼,翻白眼,覺得他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為了節目正常進行,李行亮總是第一個去低頭認錯,但兩個人的溝通永遠都不在同一個頻道上,麥琳總是會站在道德高地一頓輸出:
“你根本不愛我,你只是離不開我”,“我難過的時候朋友都知道要來安慰我,可是你說你理解不了我,你是自私,你是冷血”……
觀察室的嘉賓沈奕斐總結得很精闢,“他們倆的問題,沒有具體問題,全是情緒問題,客觀的具體問題可以談,但所有的情緒問題和這些需求太難解決了。”
本來他倆上節目是來尋找解決婚姻困境的辦法,但現在好像是換了一個更大的舞臺來折磨彼此。廣大網友也看不下去了,“這兩人吵成這樣,不離婚真的很難收場了”。
但其實之前張泉靈來做現場飛行嘉賓的時候,就給過他們建議,我還是非常認同的,她建議麥麥不要用負反饋的方式來提出自己的期待和要求。
直白一點說就是,你的需求,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都可以大大方方說出來,這樣對方才好滿足呀。
不知道張泉靈的建議麥琳有沒有聽得進去。不過張泉靈確實說到了點子上,婚姻裡的委屈和不甘,大部分都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和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
而夜讀《博弈論》的黃聖依可能早就看透了這點。
《博弈論》雖然更多時候應用於商業合作或博弈,不過誰說婚姻不是比商戰更激烈殘酷的戰場呢。婚姻作為把兩個人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命運共同體,其實更需要透過博弈來合作共贏。
而反過來用博弈論的角度去對麥麥和李行亮的婚姻進行解析,他們很多擰巴的地方就能解釋的清了。
當然,綜藝上可能放大了現實中的細節,才會讓大家這麼義憤填膺,我們看看就行。但生活中卻可能真的有人正處於這樣的模式中,我們姑且把綜藝中的兩人當成案例,來給大家講講怎麼用《博弈論》來達到夫妻雙方的共贏。
01
喪失的資訊,和猜不透的需求
博弈論之父馮諾依曼在1928年提出了博弈四要素:兩個及以上參與者、利益、策略和資訊。
爭取利益是參與者博弈的目的,制定策略和收集儘量多的資訊是為獲勝所採取的手段。婚姻具備博弈的所有條件。
正常夫妻的博弈往往是具體的,比如誰接孩子放學、誰做飯,誰洗碗這些瑣事。這些客觀具體的問題還是好解決的,但麥琳的博弈就相對複雜一些,她在節目裡所有的“作天作地”,目的都是希望李行亮能滿足自己的情緒價值。
但她用的手段和套路,都是在玩一種“你猜我在想什麼”的遊戲,這個遊戲兩人反反覆覆“玩”了好幾次,屬於是越玩越崩,也根本沒有皆大歡喜的可能——因為這種博弈,是建立在資訊的不完全對等上。
麥琳在無意識的就運用了一招“不完全資訊博弈”,就是不給李行亮充分的資訊:我一會兒想要包包,一會兒不想要,而我的核心資訊只有在你的策略公佈後才會公佈,所以想不讓你贏你就永遠贏不了。
這麼來回拉扯,不要說李行亮的了,場外嘉賓團都看得快要崩潰了。
要改變現狀,唯一的方法就是麥琳事先能把內心的渴求大大方方的說出來,比如七夕節的禮物,她在黃聖依面前就有所表達了,“楊子送你的東西好貴啊,總是好東西”,麥琳的需求不是金銀珠寶,物質的“貴重”等同的是人前的風光和體面。
只可惜這段話她並沒有轉達給李行亮。我總覺得麥琳的小心思沒有外界說的那麼難猜,她很世俗,卻又不敢磊落的承認自己世俗……有時候越是顧及顏面,就越失去了顏面。
02
要改變,李行亮不能再做“膽小鬼”
在他倆的這段關係裡,好幾次我都在想,李行亮,你能不能也硬氣一點??
博弈論中有個“膽小鬼博弈”,原意是指:兩個摩托車手迎面駛來,比誰膽子大敢,誰先拐彎誰輸,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是贏家。而輸家雖然輸了輸了比賽,但也避免了玉石俱焚。
遷移到李行亮和麥琳的相處中,在兩股情緒要撞上時,第一個跪下的總是李行亮。李行亮每次都當“膽小鬼”。
“我不配擁有一杯咖啡嗎?”李行亮去反思了;“朋友老公總給她準備驚喜”李行亮又去反思了。
久而久之,兩人的互動模式就變成了一個人哭,一個人反思,繼而妥協、放低身段去哄。
他們之間甚至已經不存在對等,完全變成一有矛盾單方直接滑跪認輸。
或許,這段關係之始,李行亮對跟自己白手起家的麥琳心有愧疚,想要補償;或許李行亮壓根就不在乎對方提出的需求是否正確,只想儘快息事寧人。
不過,因為他的一次次妥協,已經造成了惡性循壞。他自己覺得光是哄麥琳就耗光了心力,而對麥琳也不是什麼好事。
麥琳甚至把這種“有毒”的夫妻相處模式,搬運到了人際交往上。比如麥琳會以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有情緒就是正義,葛夕掌管生活費時,本來覺得“奶皮子”太貴不想買,她就採取了賣慘的方式說服了葛夕;
在新的一期的聚會環節,她跟李行亮鬧矛盾,讓所有人哄她哄到凌晨四點,本來十點就要睡覺的黃聖依腿都軟了。她一個人有情緒,所有人都要陪葬。
這是在錄節目,大家不好放著不管;而在真實的社會中,人們是對這種人避之不及的,她或許已經失去和真實社會碰一碰的能力了。
觸及到底線的時候,硬氣一點其實又有何妨?
我最近在看的《小巷人家》,裡面就有一段劇情讓我印象很深。黃玲前期一直被夫家吸血,她也是“膽小鬼博弈”中先讓步的人,受了不少悶氣。
不過後來她覺醒了。為了不影響孩子高考,她咬死不讓親戚家的小孩住到自己家,就算跟丈夫離婚也堅持不同意。
這次堅持讓她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突然發現“破罐子破摔”也挺好的。
不僅可以保護自己的權利,而且並沒有發生什麼可怕的事。和老公冷戰了幾天之後,日子還是照常過。
所以,現在的李行亮最需要的是學會給自己設立邊界,拿出更多的能量和勇氣來打碎重建他們的夫妻關係。
03
婚姻是場重複博弈
如果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說婚姻和戀愛有什麼不同?那麼戀愛可以當做一場短期博弈,如果有一方忍受不了,覺得處處被壓榨,那麼大不了就分手。
而婚姻就不能這麼草率任性,大部分人都想穩定捆綁著走下去,那就是一場“重複博弈”,就是你需要多次面對同一個對手,為了合作進行的下去,有時需要主動交出自己的一些權益。
登上《再見愛人4》其實也是一場短期博弈,大家不會較真到底誰對誰錯。未經同意,麥琳花掉大家共有的生活費去買了兩隻燻雞,雖然大家原則上不是很同意,但買了也就買了;你們夫妻鬧矛盾,但為了拍攝繼續進行,本來沒有義務的其他成員哄就哄了,下了節目,大不了再不相見。
但婚姻就不能用短期博弈的態度來對待了。只要還沒有離婚,不管願不願意,都要去在乎另一半的感受。
重複博弈和短期博弈最大的不同是,參與的選手是可以回顧對手的往期的表現的。比如商人在合作中,如果一方出現過不守信用的情況,那就會影響他的信譽值。對受會採取更謹慎的態度合作,或者乾脆不合作。
而婚姻中,如果李行亮發現過去不管怎麼示好,收到的都是負反饋,那他就要重新評估“低頭示好”有沒有用了。
李行亮說“不想哄了”,不是不愛了,而是覺得哄也沒用了。
所以參與者不要光想著為自己爭取更多利益,每次都要“打”到對方服軟才罷休。
作為贏得次數更多的人,有的時候必須出讓一些自己的利益,控制自己的獲勝欲。
在麥琳和李行亮的關係裡,麥琳可以出讓的是道德資本。比如,給對方一個不需要猜的需求,對方滿足後,自己欣然接受。這樣暫時輸了一局,但長久來看更有利於關係的健康。
04
關係的最後一搏——協和博弈
婚姻不怕博弈,但如果矛盾始終無法調和,那就需要用到博弈的終結——協和博弈了。
協和博弈本意是指英法兩國想製造一架豪華的客機,即協和客機。但造了一半發現研究成本大大超出預算,繼續研究的投入比想象的多得多,但不繼續,前期的投入等於打水漂了。兩國最終決定繼續研發,然而投入市場後,協和客機依然入不敷出,最後還是被市場淘汰。
李行亮和麥琳現在就處於這種兩難的選擇裡,想修復關係,或者維持現狀,都需要投入源源不斷的心力,像是彌補一個巨大的無底洞;但如果選擇離婚,以前的投入又是巨大的沉沒成本。
不管怎麼選,都會犧牲一部分。
不過,如果李行亮的生命一直在萎縮,“我都懷疑我有病,我需要心理醫生。”還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
麥琳的認知也跟社會脫節嚴重,並且心智這些年沒有發展,甚至倒退回到papi醬說的“我怎麼感覺回到了高中時代”。節目的每個環節,都因為麥琳的情緒出現了拍攝意外,有人統計,麥琳七天哭了八次。
這無疑說明他們正處在一個有害的關係裡。有害的關係確實存在一個“主要責任方”,但不能簡單地說這完全是一個人的責任,更準確的說是兩個人的性格共同促成的。
回到博弈的前提跟目的,是兩個理性的人為自己爭取利益。如果兩個人都已經在婚姻裡失去了生命力,只剩下無窮無盡的困鬥,只想讓對方感受自己的痛苦,不想感受對方的喜悅,那暫時的分開也許是對兩個人都更負責任的選擇。
就像沈奕菲在節目中強調的,“好的婚姻,是雙方都有離婚的勇氣。沒有離婚的勇氣,走向平等很艱難。”
意識到婚姻也有盡時,伴侶的愛意並不是不值錢的能夠任意揮霍,對個人心智發展而言,也可能是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