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平常是不是這樣:
精神渙散,寫作業心不在焉;
做什麼都沒勁,整天無精打采的;
生活懶散,缺少孩子該有的朝氣……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電量低”的表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層級,就類似手機電量。
當一個孩子能量低,也就是電量不足時,就像是一輛拉不動的火車,幹什麼都覺得無聊乏味;
而能量層級高,電量充足的孩子,就像是一顆小太陽,做什麼都精力充沛。
今天,給大家推薦四個自我“充電”方法,來自上海交大研究生命科學的仇子龍教授:
多巴胺充電法、內啡肽充電法、血清素充電法、催產素充電法。
希望這四種充電方式,可以讓孩子們在新的一年裡能量滿滿。
多巴胺充電法
許多孩子喜歡玩遊戲、刷短影片,就是因為這個過程中,大腦皮層會分泌出一種神經物質——多巴胺,它會讓孩子愛上這種短暫的愉悅感。
很多父母視多巴胺為“洪水猛獸”,害怕孩子沉淪在垃圾快樂裡無法自拔。
但現在的孩子普遍學業壓力過大,如果切斷所有的娛樂活動,很容易榨乾孩子的生命能量。
幫助孩子獲取適當的多巴胺,不僅能給孩子的身心“鬆綁”,更能輕鬆提高學習效率。
推薦幾個方法,讓孩子以更健康的方式,來增加多巴胺的分泌。
1. 鼓勵孩子培養自己的愛好。
很認同一個觀點:人一定要愛著點什麼,它會讓我們變得堅韌。
興趣愛好,可以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點亮孩子枯燥的學習生涯。
山東高考711分的學霸孟令昊從小學開始喜歡上了拉大提琴,每天都要練習2個小時。
正是透過練琴,他在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很大時,精神得到充分地放鬆,學習勁頭更加充足。
新的一年,建議父母幫助孩子培養一樣自己的愛好。
可以是一件樂器,一項運動或者是唱歌跳舞畫畫等等。
2. 允許孩子做一些“閒事”。
博主@誕姐曾分享過自己的童年經歷:
她小時候經常上爬下跳、點火點鞭炮、挖坑搭房子、看各種閒書,但父母從不因為佔用了“學習”時間而干涉她。
因為童年充分地玩耍、釋放過,她一直能量十足,對生活充滿熱情。
父母要允許孩子有一些時光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觀察一下午螞蟻,看看閒書、逛逛街、搭搭樂高……
保護好孩子的快樂,才能養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孩子。
3. 陪孩子一起看紀錄片。
如果孩子平常喜歡盯著電子螢幕看,比如看電視、刷短影片等,那我建議可以帶孩子一起看看紀錄片。
帶孩子看《故宮100》,讓他走進故宮,感受古代宮殿的宏偉,瞭解傳統文化的精髓;
看《小小少年》,讓孩子看到生命的美麗和綻放,懂得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看《智慧陷阱》,讓孩子明白,如果貪圖享樂、放縱自己的慾望,蹉跎掉的是自己長長的一生。
看紀錄片不僅可以防止孩子過度沉迷“垃圾快樂”,還能向孩子大腦輸送知識,開闊眼界。
內啡肽充電法
內啡肽,有“愉快的荷爾蒙”之稱,它會讓人痛並快樂著。
比如你剛開始跑步,可能跑幾百米就氣喘吁吁,但長時間堅持下去,會發現越跑越輕鬆,甚至有一種深度的放鬆和滿足感。
這種堅持之後的快樂、自律後的愉悅,都是內啡肽在起作用。
獲得內啡肽的過程雖然痛苦,但卻可以給孩子帶來脫胎換骨的變化。
如何利用內啡肽幫助孩子充電?三個建議送給大家:
1. 每天堅持親子閱讀。
對任何人而言,讀書都是補充能量的最好方式。
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離不開父母用心的陪伴。
一位叫鄭向懷的父親,十多年來,每晚8點都會準時在家陪伴兩個兒子閱讀,為孩子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
新的一年,放下手機,關上電視,一人一本書,一同享受親子閱讀的時光吧。
堅持閱讀,能改變孩子的氣質,智慧孩子的頭腦,拓寬孩子的眼界,讓孩子精神富足、內心豐盈。
2. 保持運動鍛鍊。
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問題:“運動對孩子的成長幫助有多大?”
有一條高贊回答這麼說:“運動讓孩子變得勇敢而且自律。”
無論多忙,家長不要忘了每天給孩子留下半小時的揮汗時間。
可以帶著孩子出去跑步、游泳、跳繩,還可以讓孩子學習一些對抗類的專案,如籃球、足球、網球等。
堅持運動的孩子,身體韌勁十足,內心能量十足,才是真正地贏在起跑線上。
3. 培養一個好習慣。
新的一年,可以為孩子設定一些目標,並透過拆解為每天的小目標來培養一個習慣。
比如計劃在一個月內讀完一本有深度的書,養成閱讀的習慣;
每天寫一篇日記,養成堅持寫作的習慣;
每天自主安排學習計劃、並按時完成,養成自覺自律的習慣。
當孩子養成一個習慣後,過程是痛苦的,但那種內心自然而然產生的快樂是悠長的。
血清素充電法
你聽過“20分鐘公園效應”嗎?
據研究表明:每天在戶外待上一小段時間能夠讓人更加快樂,即便不做運動,只是每天在公園待上20分鐘也能讓人狀態更好。
這是因為,適量的陽光暴露能夠刺激血清素的產生。
而血清素堪稱天然的“情緒調節劑”,可以緩解焦慮、抑鬱的情緒,增加快樂和幸福感。
新的一年,別再讓孩子悶在家裡了,一起去戶外沐浴陽光吧。
1. 帶孩子去大自然撒歡。
孩子在大自然中,能夠得到最好的滋養和療愈。
父母可以帶孩子去附近的公園或者森林散步,帶上放大鏡觀察昆蟲,或是收集樹葉做標本;
帶孩子去爬山、露營,看山間明月,聽蟬鳴鳥叫,看魚兒戲水;
讓孩子多待在沒有天花板的地方,和大地、泥土、空氣、陽光產生連結,接收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吧。
身處大自然裡,人會變得放鬆,心境變得開闊,壓力和焦慮會得到稀釋。
2. 帶孩子來一場旅行。
美亞曾經說過:“當你看過世界的寬廣,見過眾生的百態,你會發現內心會更加的勇敢和自信。”
新的一年,利用大大小小的假期,帶孩子來幾場酣暢淋漓的旅行吧。
看看大千世界,日月星辰之姿,山川湖海之美,花鳥魚蟲之奇。
不論是城市的霓虹, 還是鄉野的螢火,對孩子而言, 都是一場奇遇。
孩子的眼界越開闊,情緒感受越多樣化,內心便會愈加富足,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愛與美好。
3. 帶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
記得之前我們一家子帶女兒去動物園玩。
她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一會摸摸羊駝,一會投餵長頸鹿,還跟我們模仿猴子的動作。
我們一家人邊參觀邊拍照,一路上嘰嘰喳喳,充滿歡聲笑語。
帶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等地方,不僅可以增長孩子見識,豐富內心能量,還能增進親子關係,讓孩子幸福感爆棚。
催產素充電法
你知道小孩子為什麼會喜歡親親抱抱嗎?
因為孩子在獲得擁抱時,大腦會分泌大量的催產素,給他帶來幸福。
催產素也被稱為“愛的激素”,人與人之間產生互動,或者是身體接觸,都有助於促進催產素的產生和釋放。
日常中,父母要幫孩子建立親密感,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和關注的。
1. 睡前聊天10分鐘。
研究發現,睡前的這段時光,是一個人內心最寧靜,最渴望溫暖,渴望溝通的時候。
每天10分鐘的睡前聊天,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關心,幫助他們釋放一天的情緒。
可以聊聊每天在學校發生的有趣的事,或者聽聽孩子最近的心事與苦惱。
這種溫暖的情感交流,可以撫平孩子焦慮的內心,讓孩子帶著幸福和踏實安心入眠。
2. 組織“家庭集體活動”。
平常可以組織一些家庭活動,比如親子烹飪,大掃除、家庭電影之夜、家庭運動會等等。
我家有個傳統,每個月都會選一個晚上,來一場“家庭電影之夜”。
這一天,我們會選擇一部全家人都感興趣的電影,準備好爆米花、零食、水果,一家三口依偎在沙發上,盡情享受觀影的樂趣。
看完電影,我們還會一起討論電影中的精彩片段,分享觀影心得。
這些集體活動能夠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緊密聯絡,促進催產素的釋放,提升幸福感。
3. 鼓勵孩子多和朋友社交。
人是社會性動物,社交活動能夠給孩子帶來快樂和滿足感。
可以鼓勵孩子參加一些興趣小組、社團活動或者公益活動,結交更多的朋友,拓展孩子的交友圈。
平常也可以鼓勵孩子約朋友一起出去遊玩,共享歡樂時光。
比如一起去逛街、看電影、吃美食、唱歌或者去彼此的家裡聚會、聊天等等。
孩子會從朋友身上汲取到同頻的能量,變得更加陽光、向上、積極。
一位教育家曾說:“好的家庭,要做孩子最強勁的加油站。好的父母,要做孩子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父母不僅是孩子物質的供養者,更是精神的引領者,能量的賦予者。
新的一年,不要忘記給孩子多多充電。
那些一點一滴積累的能量,就像點點星火,終將匯聚成炬,不斷豐盈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朝氣蓬勃,積極向上。
點個贊吧,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