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二姑娘
來源 |簡二家(ID:zhebahu)
座標一線城市,不出門、不社交、不化妝、不購物,每月生活費800塊。
這樣的中年生活你能接受嗎?
問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偶然間刷到了一則神帖,帖子的樓主記錄了自己和妻子的40歲退休生活:
夫妻一年總支出不到兩萬塊,平均每人每月花銷800元。
重點是,他們還住在消費水平較高的上海,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這個帖子第一次在天涯論壇出現時,就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無數人質疑嘲諷。
我最初也是不信的,但當我認真看完帖子後,居然開始羨慕樓主了……
在40歲急流勇退、退休過極簡生活,這樣的選擇或許並不愚蠢,反而體現出一種別樣的人生智慧。
1
一線城市年支出2萬
過的是什麼生活?
先給大家看看樓主夫妻一年的全部支出賬單(2014年):
1、每個星期吃飯250元(全部自己在家裡燒),不去超市買菜,都去菜場,一個月1000; 2、水果牛奶零食不吃,只喝茶,一個月茶葉50元,夏天會吃西瓜,算300元; 3、水電氣網有線電視340元,物業費40元,手機話費20元(兩個人用一部),交通50(不上班沒什麼交通費),平時兩人騎腳踏車; 4、女性護膚品化妝品都不用,因為不上班不用化妝; 5、健身就在馬路上跑跑步,不額外花錢辦卡; 6、有時頭疼腦熱買點藥200元; 7、一月一次每人120元左右的自助餐。
以上共計19580元,其中90%以上的消費都用於一日三餐,平均每人每天吃飯不到20塊錢。
只去菜場、不去超市買菜,每一筆花銷都精打細算,可以說省錢到極致。
那我就很好奇了:為什麼沒有大額支出?房貸車貸子女教育……都不用花錢嗎?
——是的,還真不用。
樓主之所以能極大地控制生活成本,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與妻子都選擇丁克。
沒有孩子,自然就沒有教育所帶來的一系列花銷,也無需為孩子持續奮鬥。
加上樓主在上海有房,房子是02年買的,當時才2500元/平,前後共買了三套,2014年市值就已達到500萬……
我忍不住又想問一句:他這麼有錢,是富二代“啃老”嗎?
——也不是。
樓主沒有問父母拿一分錢,全是靠上班時的積蓄過日子。
他和妻子的學歷都是90年代初的大專,含金量較高,畢業後就進入外企工作,08年外企倒閉前他每月工資到手9500元。
由於工作得早,養老金已繳滿15年,給自己留了份保障。
再加上現金存款150萬,股市50萬,哪怕不工作40年,養老生活也基本不用擔心。
但就算有享受生活的資本,樓主還是堅持低成本的生活方式。
他的消費觀是:多賺多用,少賺少用,不賺不用;多買多吃,少買少吃,不買不吃。
自從不上班,樓主壓力也小了,酒不喝、煙不抽,菸酒支出直接砍掉了。
那不出門又是為什麼?後半生宅在家裡能受得了嗎?
樓主表示,之前他們夫妻用兩年時間遊遍全國,哪裡都玩過。
現在安居上海,懶得出去逛了。
而且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就算宅在家裡,兩個人也不會無聊。
樓主天天都在家裡追劇、看電影,兩個人各看各的,喜歡什麼看什麼。
偶爾也打打遊戲,不過樓主覺得太緊張刺激,中年人有點受不住,還是更喜歡看劇。
2
40歲不上班、不養孩子
不交際,他們的生活理念有多超前?
其實,如果只是單純記錄40歲退休生活,這個帖子也不算多“驚世駭俗”。
它能成為神帖,主要是因為有網友跟樓主吵了幾百樓,展現出保守與前衛、奮鬥與躺平等幾種衝突觀念的劇烈碰撞——
1、關於該不該奮鬥
2014年還沒有“996福報”,絕大多數人是推崇奮鬥的,內卷趨勢已初現端倪。
於是有人勸樓主繼續工作,認為不出門、無社交的生活太沒樂趣。
結果樓主回答說:夫妻不工作是為了身體著想。
“早上起來很緊張(怕遲到),坐地鐵很緊張(要安檢),上班很緊張(怕做錯),下班很緊張(怕人際關係)……長此以往 ,身體肯定不好,掙再多的錢也沒用!” “每天早晨看著那一張張痛苦的臉,又要去被領導罵了,真是一部最好看的電視劇,每天都在上演。 上班能發財嗎?不能,只能吃飽。既然已經能吃飽穿暖,我還上什麼班呢?”
真·人間清醒·毒舌吐槽機。十年前樓主就能看透社畜的職場本質,真是厲害!
2、拒絕無意義社交
樓主除了父母,其他人一概不來往。
因為他認為人與人之間很多時候的交往都是客套,和朋友、同學、親戚,也就吃吃飯、瞎吹吹、瞎聊聊而已,沒什麼意思。
樓主又爆金句:
“你不花錢,誰跟你交際啊?說不定還會被朋友親戚騙!”
太有意思了,十年前人人都看重社交人情,顯得樓主是個奇葩。
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社恐,回看這個帖子,我居然覺得樓主很有先見之明。
3、不要孩子≠自私自利
關於丁克的爭執也能看出時代觀念的變化。
有網友惡毒留言:
“奇葩!不要孩子,沒有愛心!自私自利!”
樓主反駁:
“隨便生孩子才是自私自利。很多父母自己沒有出人頭地、沒有出息,就想靠孩子努力,這不自私自利嗎?想讓你的孩子學這學那之前,先想想自己是什麼貨,有多少知識吧。”
太絕了……樓主一語道破如今部分父母雞娃的本質。
也正是因為堅持自己的生活理念,樓主才努力打拼存夠錢,40歲就選擇退休,過自己認為舒適的生活。
而且他並不是特例,他正是這兩年興起的“FIRE人群”中的一員。
3
“FIRE生活”
成年人的新烏托邦
什麼是FIRE?
簡單來說呢,FIRE是一項新興起的社會運動,起源於美國,意思是“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它的核心要義是透過降低物慾、過極簡的生活,來迅速攢夠一年生活費的25倍,這樣就能提早退休了。
隨著工作生活壓力增大,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嚮往FIRE生活。就算不能提早退休,也要儘量儲蓄,增加自己生活的安全感。
甚至有人因此過上了“喪心病狂省錢”的生活,大學畢業九年就“摳”出 了兩套房,被譽為“摳神”。
這位“摳神”摳到了什麼地步?
連自己的衣服都是撿朋友穿過不要的。
但她並不覺得丟人,因為數存款才是她最大的快樂,為此她寧願犧牲一些生活品質。
她把每個月90%的工資都拿來儲蓄,杜絕任何額外花銷。
是的,降低物慾後,確實可以透過極其簡樸的生活來攢錢。
但有不少網友表示不能理解,覺得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意思?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能保證嗎?
在最年輕漂亮的年紀,何必這樣自苦?
我認為,節儉與享受都是個人選擇,我們無法強求干預他人的生活方式。
就像前文的樓主和這位“摳神”,別人可能不理解的生活,他們卻甘之如飴。
只是需要提防,任何事走到極端時,都會以犧牲其他東西為代價。
因此我不建議每個人都拼命省錢、極端節儉,也不希望大家超前消費、購買自己無法負擔的商品,導致收支不平衡。
只要合理規劃資產、根據需求理性消費,生活便能越過越好,我們期待的FIRE遲早也能到來。
說到底,FIRE是當下年輕人面對內卷焦慮的社會現實,自己主動尋找的生活奔頭。
它可能永遠無法實現,但終究是對抗焦慮的一種解決方式。
願你我在認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可以堅定地熱愛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