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379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一樣的自閉症人士。
自閉症是一個寬泛的譜系,2021年,柳葉刀釋出的“自閉症臨床與研究未來”的報道指出,自閉症人士的行為方式、認知能力、支援資源以及共患病都千差萬別。同時,由於家庭環境、社會文化、種族等差異,自閉症人士在自閉症特質上的表現也不同。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對孩子進行個性化干預。
鄒小兵教授就曾提醒家長們:“醫生在看診時,可能給個自閉症或疑似自閉症的診斷就沒有了,但家長們一定要追根究底:具體是哪一種自閉症型別?有哪些共患障礙?孩子的功能狀況怎麼樣?孩子乃至我們家長處於什麼樣的環境系統之中?”
針對不同的自閉症型別,鄒小兵教授也例舉出了一些共性的,已經被驗證有效的干預方法——
針對以上型別,鄒教授還選取7個典型案例,具體解釋個體化的家庭干預該如何進行——
(以下為鄒小兵教授的分享)
1
自閉症前驅期 (低年齡):
以家庭為中心的超早期干預
案例一:
一個1歲男童。外觀正常、運動發育好,但目光對視差、叫名不太應、對人興趣小,無明顯刻板行為。媽媽極度緊張,爸爸、奶奶認為媽媽有心理問題。
分析:
這個孩子眼神不太好,叫名不太應,但沒有刻板行為。因為才一歲左右,不出語言也很正常。
在我們門診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孩子,有那麼一些症狀,但他一定會發展成自閉症嗎?一般來說,我們不做這樣的診斷,我們往往會稱它為前驅期。
但在前驅期,我們也要對孩子做干預。如果幹預得好,許多孩子到了一歲半或兩歲時候,症狀可能幾乎消失了,不像自閉症了。
這個干預不用送去醫院,也不用去送機構,而是在家庭裡面進行,我們稱之為以家庭為中心的超早期干預,也就是超早期的深度陪伴。
家長要注意,不要讓孩子有太多的機會獨自一個人,而要處在與人互動的情景、活動和遊戲之中。即使孩子不理睬你、不回應你,你也要繼續與孩子互動,堅持下去。
同時,家長要克服莫名的恐懼,帶著平靜的心情去陪伴孩子,每隔2-3個月可以找醫生複診,看看有沒有什麼改變。
2
症候群性自閉症:
區分型別,精準施治
案例二:
兩歲女童。1歲前發育大致“正常”,1歲後出現了語言和交往能力退化,外觀頭小、愛微笑、目光對視尚可、喜歡搓手、常喘氣。家庭和諧、經濟好、父母性格溫和。
分析:
對於這個孩子,我們首先做了一個基因檢測,確認是雷特綜合徵。雷特綜合徵是一個症候群性的自閉症,發病率非常低,只有女孩會出現。患病孩子的主要特徵就是經常來回搓手、常常喘粗氣。嚴重的孩子,以後還會發生脊柱側彎、呼吸衰竭。
過去認為如果是雷特綜合徵,愛她就行了,給她最好的照顧,醫學上沒辦法。但現在醫學界透過基因檢測,診斷出了更多雷特綜合徵的孩子,發現要看基因突變在哪個位置,有一些孩子並沒那麼嚴重。
所以我們在家庭和社會關愛的基礎上,可以給予孩子適度的認知、語言、運動治療。孩子有癲癇,就要控制癲癇;孩子有脊柱側彎,就可以找脊柱科來輔助矯正。
症候群性自閉症,除了雷特綜合徵,還有脆性X染色體綜合徵、結節性硬化、費蘭綜合徵、威廉綜合徵、天使綜合徵等,最新的說法是有一百多種。每一種的發病率都非常低,可以透過基因檢測發現。
3
初診低齡經典自閉症:
全面實施BSR模式
案例三:
2歲8個月的男孩。外觀正常、動作尚靈活,但特別好動。1歲半開始發現問題,未重視。來就診時,不看不應不指少說、行為不當(排列玩具、轉圈、玩開關)、記憶很好、認知好、能發“媽媽”“拜拜”和一些無意義聲音。父母感情好、意見一致,工作忙。奶奶願意幫忙。
分析:
這樣的病例有很多。這個孩子,我們確診了他是自閉症和多動症,推測自閉症型別可能是第一型或第三型。針對孩子的情況,我們給家長的一個建議就是先完善各項評估,包括社交評估、發育評估、語言評估、情緒行為評估等。
評估以後我就告訴家長,一定要記住六條:
第一,千萬不要相信孩子大了會自己好;
第二,不要相信自閉症永遠不會好;
第三,不要相信任何“靈丹妙藥”;
第四,馬上行動,馬上開始干預,尤其是家庭干預;
第五,開始認真地學習,掌握系統的干預知識;
第六,一定要有信心和耐心,一定要堅持。
孩子年齡還這麼小,又有自己優秀的地方,我們認為是很有希望的。我們會推薦一些科普的書籍或影視作品如《與你同行》《自閉歷程》等,還會建議開展家庭BSR模式干預。當然也可以用其他的模式,只要是被科學證明有效的模式我們都會推薦。
同時,家裡最好有一個人當總指揮,家庭成員意見達成一致,不要各說各話,各做各的。這個案例中,奶奶願意幫忙,父母意見一致,我們就建議父親來寫訓練計劃,父母繼續上班,奶奶按照爸爸的計劃開展干預。
4
經濟條件較差:
自然情景下的家庭干預
案例四:
一個來自湖北的5歲半男孩。2歲診斷自閉症,干預(打針吃藥、感統、桌面遊戲、認知)3年,花費20萬,幾乎沒有進步,幾乎無交流、無語言、自傷行為嚴重、夜間反覆醒來,白天經常思睡。父母農民、感情好、性格平靜、初中文化、家庭經濟差,現感心力憔悴。
分析:
對於這個家庭,我提出的方案是:停止所有沒有必要的治療。
我問他們,家裡在什麼地方?他們說在農村。我問原來在幹嘛,他們說原來是包了一片果園,覺得賺不到太多錢,就來廣東打工了。
於是告訴他們,你現在賺的錢都不夠你們去付這些治療費用,馬上回家,過上平靜、穩定、規律、快樂的生活,繼續把那個果園承包回來。至於孩子的干預,你們有空就帶他上山,帶他去果園,只要在你評估的安全範圍之內,安全就行了。孩子睡眠不好,我還給他開了褪黑素。
就這樣大概過了半年,家長給我打電話說,“鄒醫生,非常感謝你,我們家的日子過得舒坦了,我的孩子也沒什麼太大的進步,但以前天天發脾氣、砸東西的情況全部沒有了。他每天在山上快快樂樂地玩,我們沒時間管他,他好像也沒什麼情緒問題。”
5
輕型有語言智力好:
四獎七不八罰
案例五:
7歲男孩。小學一年級,坐不住、多動、注意力不集中、離開座位,智力和語言尚可,成績不穩定,與同學交往不恰當,不太懂規則,破壞行為多。學校要求孩子退學去特殊學校。
分析:
這個孩子我們診斷為輕型自閉症合併多動症。這樣的案例我幾乎天天碰到,有些孩子特別聰明,有些孩子可能智力一般。
對於類似案例中的上學問題,我們會讓家長了解一些相關的國家法律和政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等。為什麼要讓這樣的孩子上特殊學校?孩子符合上特殊學校的標準嗎?如果說對別的孩子影響很大,別的家長提意見,那學校能不能派一個老師送教上門?我們要學會維護孩子上學的權利。
至於家庭裡的教育,我們會要求家長停止使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要孩子在學校裡捱罵了,回到家又一巴掌打過去。如果孩子在家庭裡受傷害,那麼他在學校裡也容易有行為問題。
有的家長會問,那孩子還要不要管?要管,但是我們有方法:四獎七不八罰。
針對良好行為的“四獎”:零食獎勵、玩具或物質獎勵、活動或遊戲獎勵、語言行為或精神獎勵,
針對問題行為的“七不”:不打、不罵、不嘮叨、不欺騙、不威脅、 不利誘、不對抗
針對問題行為的“八罰”:自然結果懲罰、邏輯結果懲罰、反應代價、暫時隔離、活動取消、物品剝奪、簡單指正、有計劃地忽略
建議家長們好好學習。相關閱讀:
6
學齡期阿斯伯格綜合徵:
學習和實施“教育三原則”
案例六:
12歲女孩。因不想上學、有自傷行為、反覆洗澡前來就診,自幼不善交流、幼稚、單純、說話口無遮攔、記憶好、特喜歡數學,數學成績好,其他科目成績差。父母關係緊張、極度焦慮。
分析:
這個女孩,我們認為是阿斯伯格綜合徵伴隨情緒障礙,又或者是自閉症1型。針對孩子的情況,我們首先讓家長學習和實施“教育三原則”:
一是要理解、包容、接納、尊重、賞識孩子;
二是要用快樂、適度、巧妙的方法去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改善孩子可能出現的情緒行為問題;
三是要去發現、培養和轉化孩子的特殊興趣和能力。
此外,我們推薦家長閱讀一本阿斯伯格女性寫的書,《假裝正常》,幫助更好地理解女兒。由於家長比較焦慮,我們也會建議他們做正念練習,調整自身的狀態。
在適當的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瞭解阿斯伯格綜合症。很多阿斯人士,都是瞭解到自己是阿斯以後,才明白自己這十幾年為什麼過得這麼難受。他們還會發現,原來自己有這麼一些特別的興趣和特殊的能力。
孩子能夠了解自己、解釋自己,是心理上釋然的開始,可能內心就變得更加平穩了。
7
成年初診阿斯伯格綜合徵:
強調“三原則”,“七不”策略
案例七:
一個來自廣州的23歲男孩。大學三年級,因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要求退學前來就診。自幼不喜交往、智力語言俱佳、愛讀歷史書,有時侃侃而談,顯得與場景不符合、對視差。
分析:
這個孩子上了重點大學,但他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想要換歷史專業。當時爸媽是反對的,雙方發生了衝突,孩子就出現了嚴重的情緒問題。
來就診時,我明確感受到,他一談到感興趣的話題就會滔滔不絕,不感興趣的話題就理都不理你。我跟他父母說,你們家經濟條件挺好的,不如尊重孩子,讓他換專業。後來這個孩子就換了專業,還讀上了博士,順利畢業。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做到不對抗、不嘮叨,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好好發展,過好自己的人生。
看完上面的7個典型案例,相信你已經對個性化干預有了直觀的瞭解。記住:個體化的干預一定要考慮到不同孩子和家庭的現實情況,提供有效的、可負擔的、可持續的干預。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本號長期徵集線索/稿件,一經採用,稿費從優。 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
點選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