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掉。”
這是2023年6月,記者採訪一位光伏元件收購商時,對方關於“如何處理無價值的部件”的回答。
而實際上,那些被隨意賣掉的部件,有的本身還有價值,只不過商販沒技術去處理。還有的部件本身會對環境帶來一定危害,但商販對此毫不在乎。
上述情況,便是現在國內光伏元件回收面臨的混亂局面。那麼,導致這一系列問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成本太高,幹不過流通小商販
南通有一家專業的光伏元件回收企業,對於業內現在的諸多亂象,他們深有感觸。就市場整體而言,回收市場的規模原本並不小。
我國光伏發電是從本世紀初發展的,其中用以發電的光伏電板,就是俗稱的太陽能電池板,它們的使用年限最多為25年。
也就是說,最早一批投入使用的裝置,已經到了拆除和回收的階段了。根據目前的資料,我國光伏發電元件,無論是產量還是裝機量,都是世界第一。可如此大的市場規模,為什麼在回收的時候,卻容不下那些正規的企業呢?
回收市場體系不完善,大量沒有資質的小商販湧入,破壞了正常的回收體系。在2020年之前,由於元件回收剛起步,很多商販還沒入行,整體的回收運作還是正常的。
像南通那家有資質的回收企業,可以按照常規的報價來回收。而且因為回收的企業不多,通常發電站或者製造商,還會預付款給回收企業,以便讓他們能夠儘快回收。
轉變發生在之後,隨著回收大幕的拉開,很多小商販聽說光伏元件回收能賺錢後,都紛紛加入了這一行業。
小作坊雖然沒有大企業的回收技術,但他們整體的投入很低,因此有能力用價格來攪動市場。
正常的報價原本是每塊15元到50元,小商販為了搶生意,就抬高回收價格。一旦開啟價格戰,他提高價格,別的商販也會跟著抬高。
對正規的回收企業來說,如果不跟著提高收購價,就無法收到產品。如果跟著一起抬價,成本上又承擔不了。
截止到2023年,那些剛入行的小商販,甚至願意比常規價格高20%來收購。而且他們收購之後不一定馬上處理,而是集中起來等著價格再上漲後集中處理。
在這種趨勢的推動下,南通的回收企業,每年的回收量原本可以達到1.5萬噸,可2022年時,整體的回收量連兩千噸都不到。
由於投入的成本太高,使得這些正規企業,每回收一塊元件,就要虧損10元甚至更多。收的越多,虧損的越多,如此形成惡性迴圈,就更沒有人願意用正規的方式去回收了。
不正規回收——資源浪費
先拆後賣,沒有利用價值的東西就直接燒掉或者埋掉,這是小商販回收的流程。
而一塊光伏元件,其中主要的零部件是玻璃、電池、鋁邊框、背板、接線盒和銅焊帶等。這其中有很多金屬材料,比如銅、鋁、矽、鎵、銀,再加上玻璃等部件,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具體來看,其中的貴金屬銀可以全部回收,其他的金屬材料,回收的比重能達到90%左右。
如果按照正規的流程完全回收的話,目前所有退役的光伏元件,至少可以回收550噸銀,5萬噸矽,17萬噸銅,26萬噸鋁,54萬噸塑膠,110萬噸玻璃,還有145萬噸碳鋼。這些材料的可回收價值,可以達到千億元以上。
而要完成回收,需要有技術的企業按照流程處理。回收企業需要先將材料分離,而後再由專門的精煉企業,將舊有的各種材料進行提純和精煉。
對正規的企業來說,由於增加了處理步驟,回收的成本勢必很高。而對小商販來說,他們的處理方式很是簡單粗暴,由於減去了大量的回收成本,所以他們就能以價格戰跟大企業搶市場。
至於在回收過程中,是否會帶來資源的浪費,這並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而且在有些回收的元件中,本身還具有發電的功能,小商販回收再集中起來,會以外貿的形式再倒賣到海外其他欠發達國家。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外形完好的元件,他們也不會進行破拆,而是將其當成板材,以二手價的模式再轉賣給有需求的人。
一句話,正規企業的回收,和小商販回收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後者因為沒有技術,在回收的時候,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前者有技術,可又幹不過小商販的價格戰,最終就導致了局面的混亂。而混亂的背後,又說明了整個光伏元件市場,沒有完備的回收機制。
像各個發電站以及光伏元件製造商,他們本身也不按照流程操作,而是誰給的價格高就賣給誰。
在這種模式的驅動下,不但元件回收會導致資源浪費,還有可能帶來環境問題。
不正規的回收——環境汙染
小商販沒有固定的收購點,在拆解元件的時候,往往也是就地進行。這些商販不懂技術,很多光伏元件被回收後,他們僅僅是把其中的鋁合金以及玻璃拆下來賣掉了。
其餘他們不會拆解的元件,要麼埋掉,要麼就是集中燒掉。除此之外,即便有些小商販處理其中的金屬材料,採用的提煉方式也是傳統的模式,由於沒有經過環保處理,進而會引發環境汙染。
像鉛、鎘、錫、銀等金屬,這些金屬元素因為理化作用會滲漏,長此以往會對土壤和水源造成汙染,導致附近區域的水源某種金屬含量超標。
這些超標的重金屬,透過土壤、水源、植物的迴圈,並不會被消解,最終會透過迴圈進入人體內,誘發一系列健康風險。
除了重金屬汙染外,焚燒元件中的塑膠材質,會產生氯化氫、氟化氫、二氧化硫等毒害氣體。
如果長期在某一地區焚燒處理,這些有毒氣體進入空氣中,會對附近區域人員的呼吸系統造成很大危害。
至於有些商販把廢棄物直接埋掉,因為這些元件不能自然分解,更是會對環境帶來長期危害。其中的一些碳氟化合物,哪怕埋入地下1000年,也不會有任何降解可能。
所以說小商販回收,就等於是一個個行走的汙染源。而根據媒體的調查,大量回收的小商販就是到處流動的。
起初,大量的商販集中在山東一帶,後來又到了浙江。到2023年夏天,又有大量的商販活動到了河南省內。
如果這種回收模式成為主流,那麼所謂的光伏元件回收,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和意義。
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對於光伏元件回收,要解決的不僅僅是資源浪費和汙染問題,還有技術、回收體系建立等一系列問題。
先從技術來看,由於我國的光伏產業發展晚,相應的回收企業出現也比較晚,在技術層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比如元件中的一些合金材料,現在即便是正規的回收企業,技術上還存在很多難點。而一旦在未來突破技術的限制,就能回收到高純度的矽。而矽對於現在的世界意味著什麼,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技術難點之外,回收體系的建立也需要儘快採取行動。但截止到2023年,在光伏元件的回收領域,國內還沒有任何專門的法規法定。
按照原先的法律政策,光伏元件被定性為一般的固體廢料。正因為沒有相關的政策依據,所以那些小商販的回收再不環保,從法律層面也無法給他們定性。
此外,由於沒有完善的政策指導,回收企業面臨的問題也很大。很多光伏發電站都是分散的,而且所在地區不是沙漠就是山地,對於正規的回收企業來說,集中回收的難度很大,而且會進一步提高成本。
而且,有些發電站本身屬於國有企業,對於使用年限到期的光伏元件如何處置,目前同樣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又會加劇正規企業的回收難度。
一大批光伏元件使用年限到期
統計顯示,從2025年開始,大量光伏元件的使用年限將到期。此後5年左右的時間,廢棄的元件將超過150萬噸。到2050年前後,廢棄的元件將增加到2000萬噸以上。
也就是說,未來光伏元件的退役將會持續,而如果回收體系不能建立的話,資源浪費還是小事,嚴重的將是環境汙染。
目前,世界其他利用光伏發電的國家,已經對回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法規。比如在歐盟,所有的回收機構都屬於非盈利運營模式。
國內的正規回收企業目前並不多,技術是堵點,成本也制約了很多企業參與其中。就目前的情況看,距離年限到期還有一段時間,完善政策法規,讓回收步入正軌而不是野蠻發展,才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結語
光伏發電,本身優勢就是無汙染和可再生能源特性。可是在利用過後,如果回收流程中出現問題,那就等於此前的環保措施功虧一簣了。
不管是技術難題還是成本因素,相關的指導政策,必須要走在回收體系完善的最前列。因為法律法規是回收體系的根基,只有擁有了指導性政策,下一步採取相關措施才能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