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存款在中國什麼水平?
如果是在網路上,很多人可能會說,是一筆錢,但不多,估計國內大多數家庭咬咬牙都能拿得出來。
甚至有些人可能會覺得,50萬元也就是一個小數目,如果連50萬都拿不出來,基本屬於“赤貧水平”。
類似說法並不罕見,坦白來講,這些年物價大家看得見,與動輒百萬的房價相比,50萬可能確實不多,但我們要意識到,存款與資產有著本質區別。
一個人身家幾百萬,但如果房子佔了資產大部分的話,手中的存款很可能並不是很富裕。
尤其如今很多家庭都揹負著房貸,手裡的淨資產恐怕真的不多。
既然如此,那麼關鍵問題來了:
國內能一次拿出50萬的家庭,真實資料到底有多少?
國內能一次拿出50萬的家庭有多少?
2021年央行曾經專門做過一次統計,全國達到50萬元存款的家庭佔比只有0.37%。
我們可以簡單換算一下,以全國14億人口計算,假設3人組成一個家庭,存款超過50萬的家庭只有:14億×0.37%/3=173萬。
有170多萬個家庭能一次性掏出50萬存款,是不是已經很多了?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別忘了,全國有14億人口,0.37%的佔比,連“百裡挑一”都算不上。
另外,《存款保險條例》的最高賠付金額之所以設定為50萬元,原因正是我國擁有50萬存款的家庭數量較少,也能從側面證明這一事實。
當然了,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一資料違反常識:
不是說好人均月薪一萬的嗎?怎麼一次性掏出50萬存款的家庭會這麼少?
但實際上,“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才是真正的實情,我們不能將目光只盯在大城市、高收入的那一小撮人群上。
如果把目光投向小城市、投向農村,就會發現真實情況與網路上的輿論有比較大的區別,能夠一次性拿出50萬元存款的家庭,真的不多。
資產百萬,兜裡掏不出兩千?
之所以存款超50萬的家庭沒大家想象那麼多,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我們剛才提到了,資產與存款完全是兩個概念。
稍微誇張點說,有些人現在的情況,可能是“資產百萬,兜裡卻掏不出兩千塊”。
資料顯示,我國的80後,人均欠債超過20萬,90後,人均欠債12萬。
很多年輕人組成家庭以後,普遍都揹負著房貸、車貸,或多或少有一些負債。
尤其年輕人消費觀念比較超前,還存在寅吃卯糧、超前消費的現象,也從客觀上導致了這樣的情況。
其次是物價上漲,收入提高了,但消費水平也相應提高了。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2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
換算一下,相當於城鎮居民每月收入4300元,農村居民的每月收入是1700元。
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大多數老百姓的收入並不高,4000元左右的月收入是常態,“6億1千”並不是什麼虛言。
而與收入相對的,近年來消費水平持續上漲,不提動輒上萬元每平米的房價,衣食住行,尤其是孩子身上的花費,哪一筆都不是小數目。
因此,大多數家庭想要攢下50萬元存款,都有一定的壓力。
真實的財富分化,超出想象
全國僅有0.37%的家庭能一次性拿出50萬元存款,其實隱藏著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財富分化。
以前我們常說“二八定律”,但事實證明,“二八定律”太保守了。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2%的人對應著80%的錢,其餘98%的人對應剩餘的20%。
更有甚者,有人預測未來的趨勢是“2%的人掌握120%”,因為剩下98%的人背上了20%的負債。
雖然後一種說法略顯誇張,但根據招行近年來的財報資料,我們可以對這個情況獲得比較清晰的感知。
資料顯示,從2007年到2020年,招行金葵花及以上客戶(在招行月日均總資產在5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戶,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高淨值人群”)的資產佔比,已經從55.1%飆升至82.1%。
換句話說,財富集中的速度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快。
這個道理比較容易理解,富人早早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有足夠的精力、時間和財力去搞各種投資,也就是“錢生錢”。
但普通人卻忙於生計,財富積累的速度與富人天差地別,久而久之,集中現象就會越來越明顯,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
寫在最後:
雖然中國人的儲蓄意識全球排名前列,但國內能一次性拿出50萬存款的家庭,終究還是少數。
所以別看網上人均年薪百萬、住豪宅、開豪車,現實生活裡,能一次性拿出50萬存款已經算是妥妥的高收入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