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6日,美國副總統哈里斯訪問芝加哥時,曾經公開發表講話:
“過去很多年,好幾代人為了石油而戰。在不久的將來,將會為水資源而戰。”
而如今,背地裡,這場殘酷的“水資源保衛戰”已經打響。
前段時間,有媒體曝出,我國的大型自來水廠有29家竟是日本企業控股,另外有資料顯示,我國有將近7000萬人的自來水市場,是由外資控制。
而這意味著,每天每時每刻,我國有7000萬人喝的水,都是由外國公司所提供的。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外資是如何於悄然間完成滲透的?外資控股到底是合作共贏,還是另有企圖?
自來水領域,外資怎樣滲透的?
22年前,隨著國內城市化程序加快,城市基礎建設資金匱乏,相關部門開始鼓勵社會資金、外資參與到市政公用設施建設中來。
一時間,水務市場成了“香餑餑”,受到威立雅、蘇伊士等跨國巨頭的瘋搶。
這些跨國公司算盤打得很響:
中國經濟正處於飛速發展過程中,且城鎮化程序正在加快,人口也在穩步增長,用水需求勢必會不斷增加。
如果能夠“搶灘登陸”,拿下中國的供水市場,那麼這就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坐等數錢就行了。
那該怎樣搶佔中國的水務市場呢?
威立雅等跨國公司的方式簡單粗暴,只有兩個字——砸錢。
2002年5月,上海自來水公司擬出售50%的股份,報價7.6億元,威立雅直接開出20億元的天價,溢價將近3倍。
2007年,蘭州供水集團計劃出售49%的股份,最高估價4.5億元,威立雅砸出了17.1億元,翻了3倍不止。
一時間,“鈔能力”不斷在我國的水務市場上演,跨國巨頭動輒以3到5倍的價格競購中國水務資產,不斷攻城略地。
外資控股,什麼後果?
大家都知道,水是民生領域的重要資源,跨國公司花好幾倍的溢價收購供水資產,顯然不是為了做慈善,最後是要翻倍賺回去的。
當國內水務市場被外資控股時,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首先就是水價上漲。
有媒體曾專門進行統計,自從威立雅進入天津起的10多年時間裡,天津居民生活用水的價格先後漲了8次,從原來的每噸0.68元漲到3.4元,翻了5倍。
水價越來越高,人們抱怨的聲音越來越大,威立雅給出理由:
漲價符合市場規律,是為了讓中國居民也享受到接近西方自來水的品質。
儘管威立雅說得冠冕堂皇,但與事實卻恰恰相反,外資控股帶來的第二個後果,就是用水安全問題。
2014年,蘭州城區檢查發現飲用水苯超標,威立雅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事後調查發現,原因是蘭州威立雅3號、4號自流溝超期服役,溝體伸縮縫防滲材料出現裂痕和縫隙,導致蘭州石化公司積存的地下含油汙水滲入自流溝,對水體造成了苯汙染。
自流溝為什麼會超期服役?基礎設施需要更新,為什麼不修繕清理?
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
別忘了,當初威立雅收購蘭州水務集團股份,是花了3倍以上溢價的,要想把這筆錢賺回來,那麼自然就要能省則省。
所以蘭州飲用水苯超標事件爆發後,當地有人指責,威立雅收購後,供水管網該維護不維護、少維護,自流溝用了幾十年也不清理,就連水廠用的淨水劑和消毒劑也是最便宜的,一切都向“錢”看。
因此,威立雅所謂的“西方自來水品質”,其實就是個笑話,一邊是漲價掘金,一邊是飲水安全問題頻現,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賺錢。
水資源戰爭,不能掉以輕心
外資大手筆投資國內水務市場,除了賺錢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企圖,誰也說不好。
但這裡的關鍵問題是,中國的飲用水安全命脈必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人手中,水資源戰爭,永遠不能掉以輕心,這方面早已有太多的前車之鑑。
比如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克里米亞的水源爭奪。
當初克里米亞公投加入俄羅斯後,烏克蘭一怒之下關閉了60年代挖掘的運河大門,而克里米亞85%的飲用水都來自運河,一時間面臨著無水可用的境地。
一直到俄羅斯大軍開道,攻入了烏克蘭南部後,才總算重新打開了運河大門。
當然了,跨國水務公司在我國問題頻發,我們也採取了相應措施,除了進行更嚴格的監管監督之外,還透過央企、國企等方式牢牢控制並擴大水務基本盤。
比如前面提到的蘭州水務集團,2017年2月份時,蘭州威立雅曾發生股權變動,蘭州城投出資增至7億,威立雅則減少至3.9億,佔股比例也從原來的55%和45%,變為64.16%和35.84%。
等到2017年4月份,蘭州威立雅水務有限公司更是更名為蘭州城市供水有限公司,蘭州威立雅徹底成為歷史名詞。
水資源事關民生,容不得絲毫懈怠。
如今跨國巨頭瞄準了我國的水務市場,仍在伺機而動,打贏這場“自來水保衛戰”,我們需要提起千萬分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