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萬中國汽車行駛在美國,它們收集資料傳回北京,北京能讓數百萬汽車在美國道路上熄火!”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這番話,在2024年3月激起千層浪。彼時,中國電動汽車尚未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雷蒙多卻急於將其描繪成“資料竊賊”,甚至能操控車輛,這番言論的荒誕不言而喻。
然而,剝開這層荒誕的外衣,我們看到的卻是資料安全時代,國家間赤裸裸的博弈與焦慮。
科技產品,不再只是冰冷的機器,而是化身“資料幽靈”,潛伏在現代生活的每個角落,悄然收集著海量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被惡意利用,便可能成為操控國家命運的“無形武器”。
資料安全,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議題,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現實威脅。
雷蒙多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指控,與其說是擔憂,不如說是“賊喊捉賊”。回顧歷史,美國才是利用科技產品竊取資料,操控他國命運的“老手”。
15年前,震動全球的“震網”病毒事件,便是美國資料霸權的鐵證。透過收買伊朗內部人員,美國將病毒植入伊朗核設施的計算機系統,最終導致大量離心機癱瘓,伊朗核計劃遭受重創。
“震網”事件,揭開了美國資料霸權的冰山一角。多年來,美國憑藉其在全球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肆無忌憚地利用科技產品收集情報,干涉他國內政,甚至發動網路攻擊,將資料技術變成維護其霸權的利器。
而以色列在黎巴嫩的軍事行動,則將美國資料霸權的野心展現得淋漓盡致。以色列能夠精準打擊黎巴嫩境內的目標,離不開美國提供的電子技術支援。這場戰爭,與其說是軍事力量的較量,不如說是資料技術的對決。
美國對資料霸權的追求,源於其對自身地位的焦慮。隨著中國等新興國家崛起,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優勢逐漸被追趕,這使得美國更加依賴資料霸權,以維護其全球領導地位。
在資料安全問題上,歐洲如同牆頭草,搖擺不定。
一方面,歐洲國家深受美國資料霸權的影響,其網路基礎設施、軟體系統等,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企業。在美國的壓力下,歐洲國家不得不配合其打壓中國科技企業,例如,華為在歐洲市場份額急劇下滑,5G建設受阻。
另一方面,歐洲國家也意識到,過度依賴美國,將使其自身資料安全面臨巨大風險。美國國家安全域性被曝出監聽歐洲領導人手機的醜聞,便是最好的例證。
如何在中美之間找到平衡,維護自身資料安全,成為擺在歐洲國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與歐洲的搖擺不定相比,中東國家在資料安全問題上,表現得更為決絕。長期以來,中東地區是美國電子產品的傳統市場,從手機到汽車,美國產品隨處可見。然而,黎巴嫩接連發生的通訊裝置爆炸事件,徹底粉碎了中東國家對美國產品的信任。
人們猛然意識到,看似普通的電子產品,竟能被輕易變成“定時炸彈”。美國利用科技優勢,將中東國家變成其資料監控下的“透明人”,這種行徑,引發了中東國家的強烈不滿和警惕。
“去美國化”的浪潮,在中東地區迅速蔓延。中東國家開始尋求更安全、更可靠的科技合作伙伴,中國企業,憑藉其技術實力和對資料安全的承諾,贏得中東國家的青睞。
Canalys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手機在中東地區銷量持續攀升,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這表明,越來越多的中東國家,選擇用實際行動,對美國資料霸權說不。
資料安全時代的到來,給中國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一方面,中國擁有龐大的資料資源和市場規模,這為中國科技企業發展壯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地。隨著中東、非洲等地區國家對資料安全越來越重視,中國企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另一方面,中國科技企業在海外發展也面臨著“信任赤字”。美國不斷渲染“中國威脅論”,試圖在全球範圍內構建針對中國科技企業的“防火牆”,這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面對挑戰,中國需要堅定維護自身資料安全,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全球資料治理,與世界各國一道,構建公平、公正、透明的資料安全規則體系,共築維護全球資料安全的“防火牆”。
資料,已經成為與土地、資源同等重要的戰略資產,資料安全,也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在未來,資料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資料安全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資料安全之爭,將成為大國博弈的“無形戰場”,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的演變。
面對資料安全帶來的挑戰,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只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才能構建和平、安全、繁榮的數字世界。
注:以上內容素材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