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晉“光伏虧損王”
馬雲曾經戲謔俞敏洪說:
教育行業一定會一直存在,但並不代表新東方會一直存在。
如今,光伏行業似乎也是如此。
只要世上還有陽光,就有光能發電的需求,但有多少企業可能熬不過這次週期的寒冬?
1月17日,釋出2024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全年歸母淨利潤淨虧損82-88億元。
這將是隆基自2013年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且虧損幅度創下歷史最大,與過去輝煌業績形成鮮明對比。
誰能想到,在光伏鼎盛時期的2022年,隆基綠能的歸母淨利潤曾高達148.12億元。
各路媒體紛紛給隆基綠能冠上“光伏虧損王”的稱號。
誰曾想“虧損第一”居然還有人在爭。
2025年1月24日,TCL集團旗下公司——TCL中環披露2024年業績預告,比隆基綠能晚了好幾天。
本以為他們憋了個牛的,結果拉了坨大的。
公告表示,預計全年虧損82-89億元,扣非淨利潤虧損更是高達92-99億元,虧損很有可能逼近百億的水平!如此算下來,平均日虧2700萬元!
這一數字不僅超過了隆基綠能88億元的最高虧損預期,也讓TCL中環成為2024年光伏行業當之無愧的“虧損王”。
從TCL中環季度財報來看,虧損態勢逐季惡化:一季度虧損8.8億元,二季度虧損21.84億元,三季度進一步擴大至29.98億元。
一家上市公司從年盈利超70億到年虧損近百億,需要很久嗎?
光伏巨頭TCL中環的答案是,只需短短一年。
在矽片出貨量與隆基綠能相當的情況下,TCL中環的虧損卻遠超對手。
顯然,這背後既有行業週期的衝擊,更暴露出公司在戰略決策和經營管理上的深層次問題!
02
TCL中環,難
與利潤一同墜落的是股價。
2022年7月彼時光伏最耀眼的時刻,TCL中環市值接近2000億,如今兩年多過去了,市值僅剩300多億,與巔峰期市值相比下跌近85%。
股價僅剩當年的49元的零頭。
“史上最熱的一年”2024,對處於下行週期的光伏行業來說卻異常冰冷。作用在TCL中環這矽片巨頭身上,又顯得格外殘忍。
當矽片價格從2023年初的6元/片跌至如今的2元/片,當料價格從30萬元/噸墜落至6萬元/噸時,行業寒冬的氛圍已然註定。
但在大環境之外,TCL中環自身的問題才是關鍵。
光伏產業的產能嚴重過剩,這是業內所有企業都無法繞過去的大背景。然而TCL中環在2024年上半年堅定不移地要維持的“高開工率”策略。
當時整個光伏產業鏈已經出現明顯供需失衡,多數企業選擇主動降低產能利用率。
TCL中環卻反其道而行之,將開工率維持在90%以上。
這種做法雖然讓公司的矽片市佔率短暫超越隆基綠能達到23.5%,但代價是存貨快速累積,到2024年第三季度已達89.6億元。
更嚴重的是,這種“以量換價”的策略讓原本就過剩的產能變得更為過剩、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了行業供需失衡,最終對公司自身造成了更大的衝擊。
自2023年下半年,光伏行業進入調整階段以來,TCL中環已經連續虧損了5個季度。2023年第四季度,TCL中環開始由盈轉虧,當季虧損27.72億元。如此算來,公司5個季度累計虧損已超116億,把21-23年三年的利潤虧得差不多了。
2024年前三季度矽片市佔率從上半年的23.5%下降至19.2%!可以想象,2024年Q3單季度矽片市佔率下滑之慘烈。
而TCL中環的激進策略不僅沒能帶來預期的市場優勢,反而在2024年第三季度因存貨積壓計提了高達23.97億元的減值損失。
2024年前三季度TCL中環的研發費用同比大幅下滑超過70%,從19.3億下滑至5.4億。意味著公司激進擴張時代的結束。
在持續的業績壓力下, TCL中環於2024年8月迎來重大轉折。曾帶領公司41年的掌舵人沈浩平辭去CEO職務,宣告對過去一段時間經營戰略錯誤的清算。
縱觀這一兩年的操作,TCL中環高估了自己的成本優勢、供應鏈控制力和行業影響力,同時低估了友商的實力與耐力,而使自己加速身陷囹圄!
這是賭博,完全超出了正常的商業遊戲範疇。
最終代價完全都反映在財報上!
03
能源革命變成“賠本賺吆喝”
光伏是歷史上第一次實現:
能源不取決於自然礦藏,而取決於製造能力。
要談科技革命,這就是正兒八經的科技革命。
然而到了2024年,整個光伏產業都在問:說好的能源革命,怎麼就變成了“賠本賺吆喝”?
究其根本,源自行業此前過度擴張,產能遠超市場需求,大量矽片湧入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價格被迫持續走低。
不僅於TCL中環,雙良節能、弘元綠能、京運通等多家矽片企業普遍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只能不斷壓低價格,導致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2025年全球光伏需求預測是500GW?那我們就先建800GW產能!”
這個黑色幽默在2023年變成現實,當年全球矽片產能達1000GW,元件產能超1200GW,而實際需求僅400GW。
產能竟然是需求的兩三倍!造出這麼多光伏板,根本賣不完,是準備多出來的產能打包賣給太陽嗎?
更荒誕的是,即便如此頭部企業都還在擴產!隆基當時計劃將矽片產能提升至200GW,中環劍指180GW,通威豪擲280億加碼元件。
某中部省份3公里內聚集4家光伏企業,電費補貼戰打到“每度電返現0.1元”。
矽片厚度從180μm捲到130μm,企業自嘲“不是在創新,而是在比誰更薄命”。
某跨界玩家用養豬場改建元件車間,網友調侃“豬圈裡飛出金鳳凰”。
光伏業產能過剩有多嚴重?歐洲人把太陽能板當花園柵欄!
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到2024年更為嚴峻!在今年初的30家光伏A股上市公司業績預告中,超過20家去年虧損,佔比近七成,虧損的上限總和超過600億元。
這場利潤雪崩裡,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行業的狂歡,企業一個個都“失心瘋”,在一些錯誤的選擇和思想裡,不斷把自己推向的深淵。
正如北宋名相寇準傳世奇文《六悔銘》:
官行私曲,失時悔。富不儉用,貧時悔。藝不少學,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醉發狂言,醒時悔。安不將息,病時悔。
光伏產業和那些巨頭們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步,皆是他們自己所造成,怨不得別人。
能說服一個人的,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牆;能點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說教,而是磨難。
對於企業而言同樣如此。自己種下的苦果,終究得自己嚥下去。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像TCL中環、隆基這樣的行業巨頭,能熬過這個“冬天”嗎?
十年前多晶矽價格暴跌時,活下來的企業鑄就了今日的全球霸主地位;
五年前單多晶技術路線之爭,倒逼出了PERC電池的效率革命;
今天這場慘烈的淘汰賽,終將孕育出更強大的世界級企業。
只是這個過程,必將無比慘烈!看看十年前倒下的企業:
無錫尚德曾是中國光伏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但在多晶矽價格暴跌和市場需求下滑的背景下,最終破產倒閉。
江西賽維是中國最大的多晶矽生產企業之一,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也逃不過破產的命運。
中國首家涉足新能源的國企——保定天威,最終結局也是破產重組。
TCL中環會是笑到最後的贏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