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費率戰”愈演愈烈,多隻指數基金宣佈降費
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陸慧婧
時值年末,在指數基金這個年內最重要的規模戰場上,基金公司費率戰愈演愈烈。
11月8日,博時基金髮布公告,自11月11日起,包括博時上證50ETF在內的3只基金降費。此前,易方達、華夏、華寶、國泰等指數基金巨頭也紛紛調低旗下多隻指數基金費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9日,11月以來已有26只指數基金降費(A、C份額分開計算),年內更是有多達85只指數基金實施降費。
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降費讓利投資者,有助於降低投資者的投資成本,提升投資體驗;另一方面,降費也會使得基金公司之間的競爭更加白熱化,基金公司應該聚焦差異化競爭路線,同時在策略組合的基礎上做好投研服務,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
多隻指數基金宣佈降費
11月8日,博時基金髮布公告,自11月11日起,博時上證50ETF及其聯接基金管理費年費率由0.30%降至0.15%,託管費年費率由0.10%降至0.05%;博時國證2000ETF的管理費年費率由0.50%降至為0.15%,託管費年費率由0.10%降至0.05%。
Wind資料顯示,截至11月9日,11月以來已有26只指數基金宣佈降費(A、C份額分開計算),年內更是有85只指數基金實施降費。
華南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指出,去年開始公募基金行業掀起“降費潮”,從主動權益基金蔓延至ETF等品類。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的增量規模主要來自ETF,業內對ETF的重視程度空前,ETF的競爭近乎白熱化。
“從2023年底的14560億元規模、725只產品,到2024年11月,股票型ETF的規模和數量已經發展到了28930億元、805只。指數基金越來越同質化,想要脫穎而出並非易事,所以,基金公司打起了‘價格戰’。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它們憑藉規模效應,擁有更大的降價空間。”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階分析師李一鳴說。
平安基金指數投資負責人錢晶及天相投顧相關人士還關注到,投資者對費率的敏感性也給了基金公司更大的降費動力。投資者對成本越來越敏感,尤其是在市場波動較大或回報率不高的情況下,低費率產品更具吸引力。降費可以幫助基金公司留住現有客戶並吸引新客戶。
指數產品降費或成趨勢
越來越多的指數產品加入降費行列,降費或成為大趨勢。
天相投顧人士直言,未來ETF等指數基金的“降費潮”有可能從規模較小的基金產品,逐漸蔓延到規模較大的基金產品。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如果規模較小的基金產品透過降費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規模較大的基金產品可能會被迫跟進。值得注意的是,規模更大的ETF往往在費率上更具競爭優勢,這種傳導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
博時創業板ETF基金經理尹浩也認為,一方面,跟海外市場指數基金的費率相比,國內產品的費率仍偏高;另一方面,市場對ETF工具性、低費率的認知度會越來越高,規模大的同類產品為保持競爭力,很有可能跟隨降費步伐。
盈米基金研究員馮梓軒認為,對於規模較大的ETF來說,降低費率可以吸引更多資金流入,從而實現規模效應和成本控制。這些產品通常具有更高的流動性和透明度,這也有助於吸引更多投資者。
錢晶認為,網際網路基金銷售平臺和銀行渠道在指數市場的擴充套件,以及它們對低費率產品的偏好,也助推了此次降費潮。網際網路平臺和銀行往往擁有龐大的客戶群體,低費率的產品可以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並增加渠道的推廣積極性。
公募基金行業積極應對
作為行業的重點增量業務和麵向未來的戰略業務板塊,ETF等指數業務領域的競爭走向白熱化。基金公司也在積極應對降費大潮,聚焦差異化競爭路線,做好產品和服務,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
“打鐵還需自身硬,基金公司應對費率競爭的最好辦法就是修煉好內功,包括做好基金長期業績、提高投資者服務能力。”李一鳴表示,就ETF產品來說,基金公司能做出差異化的空間確實不多。除了降費以外,可以考慮拓展新興產品,如各種主題ETF、行業ETF,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
錢晶建議,第一,走差異化道路。透過創新型產品及差異化服務吸引投資者,降低對費率競爭的依賴。第二,加強投資者教育。向投資者傳遞正確的投資理念,讓他們認識到投資決策不僅僅取決於費率,而是要綜合考慮產品的投資策略、風險和長期表現。第三,最佳化成本結構。透過規模化和技術手段降低運營成本,以應對費率下降帶來的收益壓力。
“費率只是ETF規模增長的影響因素之一,對基金公司來說,更重要的是產品佈局和投研服務,基金公司應該在自身優勢基礎上走差異化競爭和產品佈局路線,同時做好投資者服務。”尹浩說。
馮梓軒也表示,在費率下降的背景下,基金公司應努力提升投研能力,最佳化投資策略,並透過創新管理模式和最佳化投資流程來提升投資能力。此外,還應注重產品的差異化,避免簡單依靠降低費率來吸引客戶。同時,堅持“以客戶利益為中心”,為投資者提供持續穩定的回報和良好的持有體驗。
製作:小茉
編輯:張潔
稽核:許聞
版權宣告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絡人:於先生(電話: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