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省會戰略,指將優質資源集中在省會城市,在生產主導經濟的時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省會城市經濟的,帶動和盤活全省經濟,實現經濟規模的快速上漲,在省與省的競爭中取得了優勢。
湖北、四川和陝西,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武漢這隻火車頭,拉動了湖北經濟增長嗎?》中,我們繪製了湖北和武漢GDP佔全國的比重。
資料顯示,2015年以來,湖北GDP佔全國的比重,隨武漢GDP佔全國比重而波動。當武漢所佔比重上升的時候,湖北也隨之上升;反之也隨之下降。
其他省份的情況又是怎樣的?跟三十年前相比,省會城市經濟規模佔全省的比重,是否有所上升?或者是降低了呢?
我們取1992年以及2023年各省和省會的GDP資料,分別計算得到省會佔全省的比重,觀察這個資料的變化情況。
資料顯示,跟1992年相比,2023年各省省會GDP佔全省的比重,均有所增加,雖然增加幅度有所不同。
這表明,在過去三十年間,省會的發展速度,要快過普通地級市。
有網友說,省會城市的成功,是建立在掠奪其他地級市優質資源的基礎上的,比如將普通地級市的超級企業總部,遷移到省會城市。
比如修建高鐵、高速公路時,優先考慮圍繞省會城市修建,而不考慮人口的實際流動方向。
再比如,將優質的高等教育、醫療資源,集中到省會城市。
這三件事,是過去三十年,大多省會城市已經做過或正在做的事。
網友們將種現象,形容為吸血,即肥了省會、瘦了地級市。
吸血現象最為嚴重的,當數吉林省會長春。
1992年,長春GDP僅佔全省的27.8%,2023年上升到51.7%,三十年間擴張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經濟規模。
合併了巢湖市部分割槽域的合肥,其經濟規模佔全省的比重,增長比例達到18%,僅次於前述的吉林省會長春。
不考慮地級行政區較少的寧夏,以及發展水平較低的青海省,省會城市哈爾濱、武漢、長沙的增長比例,也是比較高的,達到15%左右。
號稱“散裝”的江蘇省會南京市,經常被網友調侃其領導力的不足。其GDP佔全省的比重,在30年增長並不算多。
類似的情況還有廣東省,30年來,廣東省會廣州市GDP佔全省的比重,僅增加了1.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