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現狀如何?
這位“言辭銳利”的女性基金經理,曾經一度是私募行業最有眼球的大V,一篇文章既出,閱讀量爆棚。
但今年以來,李蓓愈發低調,發言頻率比過往低了不少。
然而,對李蓓管理的私募產品的關注,並未消失於市場的視線。
無論是產品回報曲線,還是規模起伏,抑或這位宏觀對沖基金經理的操盤思路,都是瓦解關注的焦點。
伴隨著多位大牌基金經理在最近一個月創下淨值新高,李蓓是否也位列其中?
答案,或許超出諸多投資者的“預期”。
業績有待突破
來自銷售渠道的總結資訊顯示:截至11月8日,業內表現出色的私募機構產品並不包括李蓓發起的私募機構旗下的產品。
甚至在某知名第三方渠道網站中,年內盈利的產品也沒有出現她的名字。
而李蓓發起的機構顯然是有產品在該渠道掛牌的。
所以,大機率的可以推測,她們在部分渠道掛牌的代表產品,很有可能在2024年的盈利並不明顯。
“巔峰”過去已三年
而這種並不亮眼的表現,似乎已經不止今年了。
此前兩年,一些代銷渠道給出的淨值資訊顯示,她旗下的一些代表性產品,比如宏觀對沖的產品,回報比較平淡。
事實上,李蓓自己的公眾號文章也承認,其產品曾出現階段性虧損。
在她今年初的公開表述中,提及她管理的宏觀對沖產品“今年的跌幅大於滬深300小於中證500,去年年中高點以來的最大回撤達到了25%。”(下圖)
普通投資人可能不明白這個回撤的幅度。
上證指數從2023年中高點到2024年1月23日的最大回撤是18.99%;
滬深300指數從2023年中高點到2024年1月23日的最大回撤是不到22.5%;
李蓓提及的對沖產品的回撤幅度,是比滬深300這樣的寬基指數還厲害的。
原因有待考證
由於外界並不瞭解李蓓的具體操作,所以,她過去三年投資上,究竟在哪些方面“吃了虧”,又在哪些方面獲了利,外部無從總結。
但綜合她自己的公開言論,可以發現,大致有幾方面可能是值得發掘的線索。
2022年5月,她在公眾號文中提及,“過去一個多月,A股尤其以中證500為代表的製造業細分龍頭股票,經歷了融資爆倉,雪球敲入,私募止損的被動賣盤集中宣洩,進入10年一遇的絕對低估區間。”
後續事實證明,這個判斷短期內還算“不錯”,從22年4月到22年 7月,中證500從1714點反彈到2302點,反彈了30%。
不過22年7月後,中證500指數又從2300點以上一路跌到今年2月份的1254.73點,這一路跌幅最大接近45%了。
中小盤股在2022年後的結構性超跌,沒有被預計到。
2023年3月和6月,李蓓在公開文章中兩次提及對地產行業的判斷,
其中6月那篇《關於地產的再討論》裡提及,“看好現在(2023年6月)還沒有暴雷的地產企業,很多市值會新高。”
這個判斷,到目前也沒有實現。
相反,即便是經歷了2024年秋季的“絕地反擊”,大部分A股地產企業的市值不僅未創新高,相反甚至還沒有達到2023年上半年的水平。
當然,對於一隻宏觀對沖產品,它可以投資的資產有很多,不限於股市,可以運用的投資工具也很多,下跌往往也意味著一些投資機會。
但那些重要宏觀變數、重要資產類別的趨勢判斷,往往是不太好錯的。
尤其是對於往往會涉及一些期貨或衍生品投資的宏觀對沖產品來說。
規模壓力和主動追加申購
淨值不振,往往帶來規模的收縮,這點是私募界的常態。
同樣是來自業內銷售渠道的資訊,李蓓管理的部分資管產品規模在年內有下降的苗頭。
一些渠道的資訊稱,相關產品的規模高點出現於2023年二季度,但歷經連續一年多的淨值表現後,目前部分產品規模縮水開始顯現。
當然,截至最新,李蓓管理的總規模仍然在100億元以上(基金業協會資料)。
這或許表明,她依然還有很多“粉絲”,很多投資者在她的產品裡“堅守”,
一些媒體的報道還稱:李蓓在最新與投資人溝通中透露了連續三週“注資”產品的行動。
“我個人也持續連續三週加倉了基金。我想,現在要做的就是保持耐心,然後交給時間,等待太陽逐漸升起,鮮花盛放,毒蘑菇消散。” 李蓓在溝通中提及道。
基金經理跟投自家的私募產品,通常是與持有人“共進退”、“共擔風險收益”的舉措。
李蓓在當下的時點釋放跟投資訊,顯然也是在釋放對自家產品的信心。
未來有待觀察
儘管距離投資回報最凸顯,規模增長最快的階段已過去了近三年,但李蓓早去年末、今年初,李蓓不斷在多個公開場合“唱多”權益資產。
雖然她的產品定位是宏觀對沖——理論上構建多元資產的多空頭寸——但她產品的淨值,確實在一段時期內和寬基指數“同頻”。
不過比較令人“意外”的是:今年1月份市場巨震前後,李蓓的產品表現和指數有所“脫鉤”,明顯沒有前幾年跟的那麼緊。
這顯然是一個新的變化。
李蓓會重振2019年到2020年的雄風麼?
外界並不知道,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