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華海誠科擬購買衡所華威70%股權,復牌後股價走勢波動大
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君
在停牌兩週後,11月25日晚間,華海誠科公告稱,擬透過發行股份、可轉換公司債券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以下簡稱衡所華威)70%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本次交易完成後,衡所華威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公司同為半導體晶片封裝材料環氧塑封料廠商,其併購重組後將發揮怎麼樣的協同效應,受到市場關注。
停牌前華海誠科股價出現連續大漲,11月26日復牌,該股卻在高開後轉頭下跌,一度跌超9%,但隨後又上漲,截至發稿時間,華海誠科股價上漲超6%。
華海誠科擬購買剩餘70%股權
衡所華威將成公司全資子公司
在今年11月13日與浙江永利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擬以4.8億元購買衡所華威30%股權後,華海誠科再度出手購買衡所華威剩下的70%股權,將其全部收入囊中。
11月25日晚間,華海誠科一口氣釋出了《發行股份、可轉換公司債券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預案》等20份公告,詳細披露了此次重大資產重組的方案,並將在11月26日復牌。
華海誠科公告稱,公司擬透過發行股份、可轉換公司債券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杭州曙輝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曙輝)等13名交易對方持有的衡所華威70%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後,衡所華威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具體來看,華海誠科向杭州曙輝、上海衡所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夏永潮等5名交易對方支付對價的方式為發行股份購買和支付現金購買相結合,發行股份購買比例合計為20%,支付現金購買比例合計為20%。經各方協商本次發行價格確定為56.35元/股。
另外,華海誠科向煒岡科技、丹陽盛宇高鑫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連雲港高新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等8名交易物件支付對價的方式為發行可轉債,其發行可轉債購買比例合計為30%。本次發行的可轉債的票面利率為0.01%/年,採用每年付息一次的付息方式,存續期限為4年,初始轉股價為56.35元/股。
同時,華海誠科也表示,本次交易中,公司擬採用詢價方式向不超過35名符合條件的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募集配套資金總額不超過本次交易中發行股份及可轉換公司債券購買資產交易價格的100%,且發行股份數量不超過本次發行前上市公司總股本的30%,最終發行數量以經中國證監會作出註冊決定的發行數量為上限。
據公告披露,本次募集配套資金擬用於支付本次交易的現金對價、相關稅費、中介機構費用、標的公司專案建設以及補充上市公司流動資金、償還債務等。
同樣在11月25日晚間,另一家上市公司煒岡科技的對外投資公告也披露了此次交易的一些細節。
煒岡科技釋出公告稱,公司於2024年11月24日與杭州曙輝等主體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擬以1.49億元向其購買衡所華威9.3287%股權(對應807.7814萬元出資額),本次投資主要目的為獲取投資收益。本次交易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或自籌資金。
與此同時,11月24日,煒岡科技與華海誠科等主體簽署了《關於江蘇華海誠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份、可轉換公司債券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協議書》,約定了華海誠科擬以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方式收購公司持有的衡所華威的全部股權,在該次交易完成後,公司將持有華海誠科發行的可轉債。
此前還有個小插曲,另一家科創板公司德邦科技擬透過現金方式收購衡所華威53%的股權並取得控制權。但11月2日德邦科技突然公告,鑑於交易對方因故單方發出終止本次股權收購交易的通知,本次股權收購事項已無法繼續實施。
合併後協同效應如何發揮?
華海誠科停牌前股價大漲
據瞭解,華海誠科2023年4月在科創板上市,公司是專注於半導體晶片封裝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產品為環氧塑封料和電子膠黏劑,其已發展成為國內規模較大、產品系列齊全、具備持續創新能力的環氧塑封料廠商。
公告也顯示,衡所華威也從事半導體晶片封裝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環氧塑封料。公司擁有世界知名品牌“Hysol”,積累了一批全球知名的半導體客戶,如安世半導體、意法半導體、英飛凌、日月新、艾維克斯、基美、力特半導體、安森美、德州儀器等。根據PRISMARK統計,2023年衡所華威在全球環氧塑封料企業中銷量位居第三,銷售額位列第四,在國內環氧塑封料企業銷售額和銷量均位於第一,具有一定的行業領先地位。
關於收購的影響,華海誠科在公告中稱,本次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在半導體環氧塑封料領域的年產銷量有望突破2.5萬噸,穩居國內龍頭地位,躍居全球第二位。同時,整合雙方在先進封裝方面所積累的研發優勢,迅速推動顆粒狀塑封料(GMC)、底部填充塑封料(MUF) 以及液體塑封料(LMC)等先進封裝材料的研發及量產進度,打破該領域“卡脖子”局面,逐步實現國產替代,並將生產和銷售基地延伸至韓國、馬來西亞,成為國內外均有研發、生產和銷售基地的世界級半導體封裝材料企業。
另外,此次交易不會導致華海誠科共同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仍為韓江龍、成興明、陶軍,本次交易不會導致上市公司控制權結構發生變化。
財務資料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華海誠科實現營業收入2.40億元,同比增長17.33%;歸母淨利潤約為0.35億元,同比增長48.08%。但是,2023年全年,華海誠科營業收入約為2.83億元,同比下降6.70%;歸母淨利潤約為0.32億元,同比下降23.26%。
而根據公告,衡所華威2023年全年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為4.61億元、0.32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則是3.55億元和0.36億元。
從股價表現來看,華海誠科9月末到10月初股價觸底反彈,曾多個交易日連續大漲,一度漲至95.64元/股,隨後經歷震盪期,11月初再度大幅上漲,在停牌前兩個交易日該股分別大漲11%和9.56%,截至11月11日報收92.81元/股,總市值約為75億元。11月14日晚間,華海誠科公告,公司及相關中介機構等收到了上交所的監管工作函。
編輯:艦長
稽核:木魚
版權宣告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絡人:於先生(電話: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