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昱汝 徐芸茜 北京報道
在當前鞏固經濟回升、衝刺全年增長目標的關鍵期,國資委對央企高質量發展作出全新部署,旨在推動國企經濟持續向好,為國民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近日,國資委在舉辦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會暨廳局級幹部研修班上提出,推動中央企業穿越經濟週期,支援企業開啟增長的“第二曲線”。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大學產教融合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中國企業聯合會特約高階研究員劉興國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第二曲線”概念的提出旨在加速中央企業發展,助力宏觀經濟走出低迷。對中央企業而言,開啟“第二曲線”增長意味著新市場與新業態的開拓,特別是新業態新產業的培育壯大,成為新的增長點。這些新興領域將為中央企業再次輝煌提供堅實支撐。只有當眾多企業紛紛開啟增長“第二曲線”,宏觀經濟才能迎來全新的發展浪潮,實現更高增速的繁榮。
開啟增長“第二曲線”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央企業開啟增長的“第二曲線”,即尋找新增長點,以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及利潤總額增速放緩的挑戰。
國資委對央企開啟增長“第二曲線”有哪些具體指導和支援措施?
劉興國對此表示,開啟增長的“第二曲線”核心在於中央企業自身。國資委應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政策支援,必要時協調各方,避免企業盲目重複投資與產能過剩,助力中央企業穩健前行。
“在政策層面,國資委應靈活掌握主責主業監管思路,在加強動態風險管控的前提下,適當擴大中央企業非主業產業投資決策權;進一步深化科創體制改革,支援中央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變革創新管理模式,煥發創新活力。在營造環境層面,國資委需助力中央企業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做好市場培育工作。應引導央企加強合作,互供應用場景,積極接納並推廣其他央企的創新產品,共同推動產業升級。”劉興國進一步說道。
吳剛梁則認為,要增加戰新產業的投資額度,增加戰新產業營業收入佔比。
深入推進國有經濟佈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是當前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頭戲。加大戰新產業投資,是國有經濟鍛長板、促轉型的必然選擇,對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國資委資料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央企業在戰新產業領域持續加大資源投入力度,累計完成投資1.4萬億元,同比增長17.6%,佔總投資規模的近40%,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推動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按照國資委此前制定的目標,到2025年央企戰新產業收入佔比要達到35%。
增強企業盈利能力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央國企如何透過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等方式來增強盈利能力?
吳剛梁表示,最佳化資源配置,轉換增長方式,發展新質生產力,升級傳統產業、壯大戰新產業,培育未來產業。
劉興國則強調,當前經濟環境對中央企業的盈利能力產生了一定不利影響,中央企業提質增效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快創新突破成為中央企業提升盈利能力的主要策略。在結構調整上,中央企業可以適當剝離一些競爭力不強的非主營業務,將騰挪出的資產投資於優質資產或未來市場前景好的戰新產業、未來產業。
“在創新上,中央企業應繼續保持研發投入平穩增長,聯合或整合外部優質創新資源,儘快在產業核心關鍵技術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有效增強自身技術競爭優勢。”劉興國補充道。
會上大家一致認為,要完善國有經濟佈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機制,推動中央企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要謀劃好國資央企“十五五”規劃,把行業研究透、家底理清楚,科學嚴謹、能夠落地。要更加有效推進國有資本“三個集中”,目前最緊迫的是要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在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發揮戰略安全兜底作用,深入推進戰略性、專業化重組。要打造適應創新發展要求的產業投融資體系,研究打造定位精準、高度協同、優勢互補的產業投融資平臺,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科創孵化平臺,在投資選擇上始終聚焦科技屬性、技術價值、新興領域,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此外,央國企開啟增長“第二曲線”前景廣闊。透過佈局新賽道、新技術與新模式,央國企有望實現高速增長,增強核心競爭力。這將顯著提升其估值,增強投資吸引力,為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
在劉興國看來,對資本市場來說,中央企業開啟增長“第二曲線”,意味著中央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將迎來收入和利潤的加快增長,公司的投資價值將大幅提升,市值上升空間將被開啟,股票價格或將進入新的上升通道。當然,投資者也需要擇優選擇投資標的,畢竟並不是每一箇中央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都能夠順利開啟增長“第二曲線”。
“投資者應多關注央企價值創造方式的轉變,既要看經濟價值,更要看功能價值;既要看短期財務報告,更要看長期佈局與轉型發展。”吳剛梁對本報記者補充道。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