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英國研究公司BrandFinance評出了全球100位最佳CEO,雷軍位列全球最佳CEO第八。
前七名CEO分別來自微軟、、英偉達、法拉利、谷歌、特斯拉以及能源巨頭ADNOC公司。
在中國乃至世界網際網路的敘事篇章中,雷軍終於成為了主角。
以1992年加入金山為起點,雷軍在網際網路領域已經打拼了34年。如果僅以財富而論,雷軍本可早早退休,可是34年來他始終堅持在創業前線,為的不只是心中燃起的一團火,更是為了爭一口氣。
論資歷,雷軍是頂級的。
1992年,正在深圳大學讀本科,李彥宏還是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的一名碩士生,馬雲還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當老師,而23歲的雷軍已經以第6名員工的身份正式加入金山。
論天賦,雷軍是頂級的。
高中時期,從高一開始連續三年包攬縣裡數學競賽第一名。19歲考入武漢大學,大一寫的程式設計作業一年後就被老師編入了新版教材之中。到了大三,雷軍已經是程式設計圈裡的知名“大神”,甚至湖北省公安廳還專門請他講反病毒技術。
論機遇,雷軍是頂級的。
1991年,22歲的雷軍結識了“WPS之父”求伯君,彼時求伯君已經是香港金山副總裁,亦是整個中國最為炙手可熱的程式設計師。既是偶像,也是伯樂,求伯君邀請雷軍加入金山,一起扛起“民族軟體”的大旗與微軟競爭。
1995年,25歲的雷軍升任北京金山總經理,開上了在當時堪比保時捷的桑塔納,當時僅比雷軍小一歲的還正天天擠3小時的公交上班。
論勤奮,雷軍是頂級的。
雷軍是中關村出了名的“勞模”,從1992年加入金山到2007年金山上市,雷軍每週工作6-7天,每天16小時,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是“16年來雷軍的襯衫尺碼從41碼變成38碼”。
可是,儘管雷軍擁有著幾乎“頂配”的人生開局,當網際網路浪潮浩浩蕩蕩而來,屹立浪潮之巔的卻並不是自己。BAT三足鼎立,哪怕小弟陳天橋、周鴻禕也各領風騷,直至創立小米之前,雷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難以躋身頂流。
雷軍何以至此?
2022年,創業30年之際,當雷軍接受楊瀾採訪時,對於自己創業前半場的結局用一句話做了覆盤:“人光有聰明和勤奮是遠遠不夠的,你還得順勢而為。”
之所以沒有順勢而為,是因為從進入金山時起,雷軍跟隨求伯君,主動扛起了“民族軟體”的大旗。
90年代的微軟,憑藉Windows和Office兩大利器在世界範圍內所向披靡,在中國市場金山旗下的WPS是唯一能和微軟Office抗衡的國產軟體,與微軟的較量已經超越了商業競爭範疇,成為雷軍追求的光榮與夢想。
那段時間,雷軍和求伯君以“民族軟體開發者”的光環席各種宣傳活動。求伯君甚至穿起中山裝,他說中國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也應該有自己的民族軟體;而雷軍在母校武漢大學演講時,和學生一起熱血沸騰的高呼:“我要用未來十年和微軟來一場豪賭。”
就當金山與微軟酣戰之際,世界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1994年到1995年,網景和雅虎在美國相繼成立,揭開了世界網際網路的帷幕。1998年馬化騰創立了騰訊,1999年馬雲創立了阿里巴巴,2000年李彥宏創立了百度。
世界風起雲動,雷軍並不是毫無察覺。早在1998年,雷軍曾向金山董事會建議以1000萬元價格收購網易,但是遭到了丁磊的拒絕。兩個月後,網易融到了1000萬美金,估值5億人民幣。
當時雷軍怎麼也想不明白“在還不知道怎麼賺錢的時候,什麼樣的業務能讓一家公司在兩個月內估值漲幾十倍?”
1999年的雷軍整夜難眠。網際網路日新月異,四通利方轉型做了新浪,周鴻禕離開了方正創立了3721,許多新興網際網路公司拿到天價估值,而金山是當時最好的軟體公司,卻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經過一年的迷茫,雷軍決定以身入局,親自下場,於2000年創立了卓越網。
卓越網並沒有“人格獨立”,只是金山內部的一個事業部,這也註定了雷軍難以擁有孤注一擲的勇氣與決心。
卓越網成立之際,已是網際網路泡沫崩盤後的大蕭條時期,融資環境愈加嚴峻,最終在2004年被迫以7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亞馬遜。
就在卓越網賣身的半年後,網際網路復甦,B2C電商迎來了春天,卓越網倒在了黎明之前。
卓越網的失敗不是偶然。當金山舉起“民族軟體”的大旗時,同時也被這面旗幟束縛住了腳步。
2003年,金山進軍網遊,推出了傳奇之作——劍俠情緣2。遊戲業務帶來了充沛的現金流,幫助金山走出經營困境,但也引來了消費者的質疑。外界有大量聲音認為金山“不務正業”,不再鑽研WPS,沒有盡到一個民族軟體旗手的職責。
跌跌撞撞,歷經坎坷,金山終於在2007年上市,但是此時的雷軍已經疲憊不堪:“整個金山公司都被上市拖累了,這種疲憊很難用語言表達。”
金山上市成功的代價,是錯過了網際網路的黃金時代。
各項能力都屬於頂配的雷軍,在網際網路大潮中淪為了時代的“配角”,這使得他並不快樂。小米官方傳記中描述,雷軍離開金山後思考了大半年,“我們這麼努力,為什麼在網際網路浪潮裡沒有成為主流?”
多年以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四個字:順勢而為。
這個經驗教訓令雷軍刻骨銘心,以至於後來成立投資公司時,為公司取名為“順為資本”。
錯過了網際網路時代,雷軍不想再錯過移動網際網路。2010年,在過完41歲生日後,雷軍再次出發,創立了小米。
這一次,小米的故事中,不再有“對抗外國巨頭,高舉民族大旗”這樣的恢弘敘事,而是有了“專注、極致、口碑、快”如此接地氣的七字心訣。
如果將雷軍的創業人生分為前後兩場,前半場在金山,雷軍經歷了而立—不惑—知天命,到了後半場的小米,雷軍已經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通透階段。
2018年,小米創立8年後登陸港交所,市值550億美元,成為全球科技公司第三大IPO。
“金山就像是在鹽鹼地裡種草。為什麼不在臺風口放風箏呢?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小米的成功,是雷軍順勢而為的成功,但是一些人也給雷軍打上了“機會主義者”的標籤,小米造車也被認為是“跟風口”。
事實上,雷軍的順勢而為,遠非跟風口這麼簡單。就拿造車而言,在最初階段,雷軍是堅決否定了造車的提議,認為小米不能背叛自己的“專注”精神。
可是後來,在經過大量調研,雷軍對智慧汽車的觀念逐漸發生了顛覆。他發現手機和智慧汽車的融合,如同手機和電腦的融合,正在成為了趨勢,如今的汽車逐漸成為“四個輪子的手機”。如果小米不及時啟動汽車專案,手機領域的資源會逐步被汽車蠶食。
這個底層邏輯,才是小米造車真正的“順勢而為”。
2024年,小米汽車一炮而紅,但這只是雷軍的一份成績單。除此之外,雷軍個人抖音2024一年漲粉超2500萬,甚至超越了董宇輝;小米集團港股市值,從3600億港元上漲到8660億港元,暴漲121%,增值了5000億港元。
隨著小米的成功,這一次雷軍終於成為了時代的主角,雷布斯的成功學也隨之廣為流傳。
人人都在談“光有聰明和勤奮是遠遠不夠的,還得順勢而為”,可現實是多數人勤奮程度之低,甚至還根本輪不到拼聰明和風口的地步。
如果說曾經的BAT是時代的選擇,如今的雷軍和小米則是選擇了時代。
雷軍,配得上一句: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