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月主動權益基金業績出爐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燕北
2025年首月主動權益基金業績出爐。
1月份,A股主要指數收跌。主動權益基金透過把握結構性機會,逆勢斬獲正收益。其中,逾40只基金區間漲幅超10%。領漲產品漲幅超33%。從持倉方向看,重倉人形機器人概念或是基金制勝關鍵。
主動權益基金首月斬獲正收益
跑贏主流指數
2025年1月份,A股主要指數回撥,行業端跌多漲少。
受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等因素影響,截至本月最後一個交易日(1月27日),A股主要指數普遍出現回撥。據Wind資料統計,中證1000指數跌幅較小,1月份該指數累計下跌了1.87%。而上證50跌幅最大,累計下跌3.77%。
從行業來看,1月份申萬一級行業跌多漲少,其中有色金屬行業漲幅居前。此外,或受益於產業趨勢催化等因素,電子、通訊、機械裝置等行業表現也較好。商貿零售、國防軍工、食品飲料等行業則表現欠佳,相關指數跌幅靠前。
Wind資料顯示,截至1月27日,納入統計的5226只主動權益基金(僅統計主程式碼,下同)年初以來整體獲得0.01%的復權單位淨值增長率,明顯跑贏各大主流指數。
最低倉位分別為80%和60%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更能體現整體公募基金的權益投資能力。資料顯示,1月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分別為-0.49%、0.13%。
重倉“AI+”者業績領跑
Wind資料顯示,2025年首月,共計2234只主動權益基金取得正收益,佔比42.75%。其中,41只基金單位淨值增長率超10%。
從持倉方向來看,這些基金多為重倉AI終端、AI應用、“AI+”等新興科技產業領域熱門方向的產品,今年以來較好地把握住了產業趨勢及市場機遇。
從榜單來看,由閆思倩管理的鵬華碳中和主題A取得33.35%的單位淨值增長率。從去年四季度末的持倉方向看,該基金重倉股多為機器人概念個股,北特科技、禾川科技、五洲新春、雙林股份、貝斯特等。
張璐管理的永贏先進製造智選A緊隨其後,1月份斬獲32.06%的單位淨值增長率。這隻基金同樣聚焦人形機器人賽道,重點關注擁有供應鏈優勢、技術具有護城河、價值量較大的優質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公司,包括機器人總成商、絲槓及裝置、減速器、感測器、電機、靈巧手等。
此外,中航趨勢領航A、前海開源盛鑫A、平安先進製造主題A、前海開源嘉鑫A、富國新材料新能源A等1月單位淨值增長率均超過20%。
華富科技動能A、長城久鑫A、浦銀安盛高階裝備A、國泰估值優勢A、富安達產業優選A、鵬華滬深港新興成長A、富安達長三角區域主題A等7只基金1月單位淨值增長率超15%。
從這些基金的持倉看,主要投資于軍工、機器人、新能源等科技方向。持倉標的偏中小盤風格,並重點聚焦於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方向,因此業績表現主要受益於人形機器人概念的走強。
資料顯示,1月份人形機器人指數上漲9.15%,機構重倉較多的三花智控、拓普集團、雙林股份、北特科技、貝斯特1月股價分別上漲30.03%、34.02%、31.48%、24.36%、14.42%。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基金大多規模較小,持倉比較集中,因此更能夠在結構性分化行情中實現業績“突圍”。
春季躁動行情仍有機會
人形機器人投資機遇獲關注
展望後市,春季躁動行情依然有機會。
據華夏基金分析,資料顯示,在過去10年中,節後首日的A股表現平平。漲5年,跌5年,平均小跌一點點。節後首周,情況就稍微好一些了,過去10年中有7年上漲,超過2/3,平均漲幅也是成功翻紅。節後首月,情況更加明朗,過去10年中有7年上漲,平均漲幅為2.50%。
在2015、2019這兩年,漲幅都超過了12%。剛剛過去的2024年,漲幅也超過了7%。按照上面這組歷史資料來看,或許可以對春節後的行情有所期待。
在光大保德信基金看來,3—4月份是檢驗基本面和政策落地效果的第一階段,在宏觀基本面沒有大幅改善前,中期維度持續關注穩定紅利+趨勢性主題(AI應用/信創等)+供需優勢細分行業(被動元件/鋰電池/逆變器等)的配置組合。
對於1月份領漲的人形機器人板塊,業內認為,受AI突破性技術等因素提振,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AI應用領域的重點方向,投資價值受到關注。
此前,人形機器人仍處於概念匯入或技術研發階段,行業產品並未進入普遍的商業應用階段。2025年前後,人形機器人領域量產訊息不斷。隨著特斯拉、OpenAI、華為等科技巨頭在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持續投入及AI大模型的更新迭代,人形機器人量產並實現大規模應用迎來曙光,商業化落地可期。
華西證券指出,人形機器人2025年有望實現“從0到1”的過程,特斯拉有望引領量產落地過程。華為入局有望重建國內生態,整機廠與核心零部件廠同步受益。
平安基金基金經理林清源表示,人工智慧將持續從大模型向端側延伸,大模型為產業提供強大的雲端算力支援,端側則在場景落地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將緊跟這一技術演進脈絡,繼續挖掘AI端側以及AI眼鏡的投資機會,同時重點關注國產企業在晶片研發、應用生態與商業模式創新中的表現。
張璐認為,人形機器人板塊是未來10年大級別貝塔機會。它的閃耀登場遠不止解放雙手那麼簡單,無論從情感陪伴還是物理支援都將全方位賦能人類的生活。“機器人,可能是未來不可多得的,如同當年消費電子中蘋果產業鏈、特斯拉電動車產業鏈——現象級的長坡厚雪大賽道。”
編輯:格林
校對:紀元
製作:艦長
稽核:許聞
版權宣告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絡人:於先生(電話: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