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吐槽一下。
前天寫了一篇文章,“”,討論美國國債收益率的,在文中我大致判定,5%的美國國債收益率大機率是這一輪美國國債收益率的頂部。
結果,看了文章排名靠前的留言,真的是,真的是,……,一言難盡。
看了這些留言,我立即想起來了大哲學家羅素的名言:
現代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笨蛋們過分自信,而聰明人卻充滿疑慮。
這些胡亂留言評論的人——
第一,沒有理解當代信用貨幣體系,不知道美元是當今世界其他信用貨幣的基礎;
第二,完全不理解什麼叫做國債,更不懂到期收益率為什麼被稱為“無風險收益率”;
第三,完全不懂債券價格波動的基本邏輯,總是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胡謅的話;
第四,完全不懂當前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問題,還自以為懂地說什麼“突破下降通道”;
第五,基本不懂什麼叫做資產配置,還非要說別人“思維單向”;
吐槽完了,還是回到本篇文章的主題上來。
什麼叫做“債務通縮時代”?
這得從一個炒股破產的著名經濟學家——歐文-費雪( Irving Fisher,1867-1947 )說起。
費雪生於一個普通美國家庭,但無比聰明的他,透過努力考上了耶魯大學,他在希臘語和拉丁語、代數和數學、公開演講等方面都成為大學裡的佼佼者,同時還是學校划艇隊的成員,可謂是德智體全面發展。而家境的普通,也讓他對於財富有著一份執著的追求。他曾在對一位友人的信中寫到:
時光匆匆,我總是感覺不夠用。
我渴望沉浸在書海中,汲取知識的力量;
我渴望用筆尖記錄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記;
我渴望積累財富,實現經濟的自由。
26歲的時候,費雪可以說夢想成真,因為他結婚了,妻子是一位著名企業家的女兒。但,費雪可不是躺在老婆本上的人。他自己本身透過工作、寫書、發明、創新等方式,也掙到了不少錢,他還發明瞭一套自己的投資方法——用加槓桿的方式,去購買新興的工業公司的股票( 就是那個時代的大型科技股 )。
1920 年代,美股股市飛漲,任何一個買入新興工業公司股票的人,都賺得盆滿缽滿,覺得自己料事如神,活該發大財。
到1929年夏天,靠著自己的努力賺錢再加上投資,費雪自己也變成了那個時代的千萬富翁( 那個時候的千萬美元,至少相當於今天的10億美元 ),他是暢銷書作家、是發明家、是企業家、是養生專家、是統計學先驅、是財經專欄作家,更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經濟學家,還是總統和白宮的座上賓——更重要的是,他是股市投資高手,是千萬富豪,是全球最富有的經濟學家。
1929年9月3日,美國工業道瓊斯指數,創出381點的歷史高位時,費雪直言:
“股價已經站在永恆的高地之上。”
可惜,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僅僅1個月之後,美國股市大崩盤來臨。
在股市暴跌的過程中,作為大富豪的費雪,如果及時止損的話,還是可以過體面生活的。但是,作為最出色的統計經濟學家,他相信自己對數字的研究,總是認為,股市應該已經到底部了,這個股票價格已經到底部了……
然而,那個時代最無情的耳光,一次又一次地抽向了這位大經濟學家。
從1929年9月到1932年6月,道瓊斯工業指數一路暴跌,然後,偶有反彈,繼續暴跌,繼續暴跌,繼續暴跌……整個股市的市值,一直跌去了90%!
前面說了,費雪是加槓桿投資的,這場持續3年的股市暴跌,不僅讓他徹底破產,還讓他背上了一輩子都沒法還清的債務,他不得不賣掉自己的豪宅和幾乎所有值錢的東西,住在學校的教師職工宿舍……
此後,費雪終生窮困潦倒,只能不斷地透過寫作來還債,直到去世。
如費雪這般聰明的經濟學家,他開始一直想不通,為何股價能夠一直一直地跌,跌到完全離譜的地步?整個社會也陷入持續的嚴重通縮?
痛定思痛,他把自己對於大蕭條中資產價格崩潰的理解,寫成了一本書——《繁榮與蕭條》,在書中他提到了一種全新的經濟學理論:“債務導致通縮”。
1933年,在進一步地思考了債務與通縮的關係之後,他發表了著名的論文《大蕭條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系統地闡述了過度負債和通貨緊縮的邏輯關係,並以非常簡明扼要的邏輯,總結了從過度負債到通貨緊縮的9個步驟。
以上,就是費雪在股市上虧掉自己的10億美元財富,然後總結出來的債務—通縮理論。
多麼痛的領悟!
按照我對歷史上中外經濟學家們認知和咖位的排序,費雪是能排到前三位的人。
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真正在全球範圍得到廣泛應用並被各國領導人奉為座上賓的經濟學家,基本都是信奉經濟學的,人們再也沒有見識過一個大型經濟體出現因為債務而導致的通縮。
更讓各國政府和凱恩斯主義者們歡呼的是,在1971-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垮臺,徹頭徹尾的信用貨幣體系,開始在全球每一個國家建立。
費雪所處的時代,還是在金本位之下。政府印鈔,理論上必須用黃金做基礎,若沒有更多黃金,就沒法印更多貨幣,所以1929年的大蕭條才無比嚴重而且持續10年以上。
但到了現在,政府們都在想著,我的鈔票我做主,想印多少印多少,怎麼可能出現長期的通貨緊縮?
所以費雪的債務-通縮理論,一直被人們放在廢紙堆裡吃灰,都覺得那是過時的理論。
直到1990年,當時最成功的、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體日本,資產泡沫破裂,股市、房價都開始一路下跌、持續下跌,哪怕日本的央行和政府,將利率降至人類歷史上最低的“0”,同時還不斷地買入國債印鈔、印鈔、印鈔,但日本經濟,卻依然像當初美國大蕭條一樣,連續“通縮”十幾年……後來還變成了20年、30年……
怎麼解釋這事兒?
當時流行的所有宏觀、微觀經濟學理論,幾乎都蒼白無力。
直到1997年,一個日本出生的華裔美籍經濟學家辜朝明,在費雪債務-通縮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Balance Sheet Recession )”理論。
關於日本資產泡沫破裂之後的一切經濟表現,頓時豁然開朗。
當大家都以為,日本可能是個孤例的時候。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然後在2008年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集體陷入債務通縮時代。
正如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才把美國經濟從長期通縮中拉出來一樣,2020年疫情的爆發,透過近乎無限量的印鈔、發錢,美國終於大幅度降低了企業部門和家庭部門的負債,開始走出通縮時代。
在生產部門和消費部門的槓桿同時被降低之後,最近4年來的美國經濟,再次輕裝前進,進入一段新的、看似繁榮的高速發展期,名義GDP增速躍居全球10大經濟體第一名。
有人問了,債務高到什麼樣的情況下,一個經濟體就會進入到債務-通縮的程序?
參照日本和美國陷入債務-通縮的情況,我給出的答案是:
生產部門或消費部門的債務到達極限的時候。
從宏觀上看,一個社會可以劃分為四個部門。
四個部門中,金融部門是提供信貸和貨幣的,政府部門是提供秩序和分配財富的,非金融企業部門負責生產,而居民部門負責消費。只要
當生產部門或消費部門中的任何一個,喪失了承擔更多債務的能力,就會導致全社會陷入債務-通縮排程。
比方說,分析日本、美國和中國的居民部門債務/可支配收入,你會發現,該值接近和超過120%之後,通常就會陷入通縮。
分析非金融公司的債務/GDP,發現當代主要經濟大國之中,只有中國和日本的非金融企業債務/GDP有超過或接近150%的記錄。
是的,不要懷疑,中國當前已經進入債務-通縮時代!
不信,你按照費雪所提到的債務通縮理論的9個階段,對照一下當前的中國?
然後,再用辜朝明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對照你周圍的企業和家庭,看看是不是這樣?
當然,因為我們處在信用貨幣時代,央行不斷地透過印鈔擴大基礎貨幣發行量,緩解通縮,所以資產價格和物價下降不是很明顯( 生活中的物價甚至可以保持基本不變 ),但,這就是信用貨幣體系中的債務-通縮過程,當年的日本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