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圳以日均誕生156件發明專利的速度,再度重新整理全球對中國創新的認知。這座“中國矽谷”在第一季度交出驚人答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3%,佔GDP比重突破43%,而藏在資料背後的,是一場從底層技術到產業生態的深度變革。
核心技術“鑿穿”封鎖線
華為鵬城雲腦Ⅲ在2月實現2000P級AI算力突破,支撐國產大模型訓練效率比肩國際頂尖水平;比亞迪鈉離子電池量產線落地坪山,能量密度達160Wh/kg,徹底改寫新能源車成本邏輯;釋出全域自主避障無人機DJI Air 4,搭載自研毫米波雷達晶片,全球市佔率攀升至92%。這些突破背後,是深圳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5.82%的硬核底氣——超過矽谷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
產業協同“溶解”邊界
光明科學城的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3月成功完成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腦機介面雙向通訊實驗,聯動南山醫療器械企業實現技術轉化;前海深港人工智慧算力中心開放首批1000P算力,吸引香港23家科創企業“北上”訓練大模型。更具深意的是,華強北電子市場出現新物種:3D列印碳纖維無人機機架、開源鴻蒙開發板與智慧座艙晶片混搭銷售,草根創新與巨頭研發形成生態閉環。
制度創新“護航”未來
深圳在4月推出全球首個“科技倫理負面清單”,劃定AI、基因編輯等9大領域禁區,同步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河套合作區試行“科研裝置跨境自由流動”政策,香港高校23噸精密儀器免檢入境。這種“底線管控+要素解放”的組合拳,讓深圳在《自然》雜誌2024全球創新樞紐評選中,成為唯一躋身TOP10的中國城市。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產業鏈到制度鏈,深圳正在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創新生態系統。當全球科技競爭進入“深水區”,這座城市的每一次技術突進,都在為中國突破“達爾文之海”提供新的解題正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