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2019年,中美貿易資料上演了一場驚天反轉:中對美出口額竟超過美從中進口額,且逆差逐年擴大。這如同一部懸疑劇:到岸價竟比離岸價還低? 按國際貿易常識,貨物從中國運到美國需疊加運費、保險等成本,美國進口資料理應高於中國出口資料。但現實卻是,2020年後,美國公佈的進口額比中國出口額低了近10%,這種價格倒掛讓經濟學家直呼違揹物理定律。
三郎昨天在《與deepseek和Openai討論中美貿易資料差異,對比兩者優劣》一文中提到,但從2019年開始,中美貿易資料出現了反轉,美從中進口居然小於中對美出口的逆差,且逆差逐年擴大。這肯定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而兩個AI工具,特別是deepseek給出的答案,大多數都是幾年前美從中進口大於中對美出口的順差,其差值大於合理的離岸價與到岸價差值,美國認為我們透過香港轉口貿易少報了對美出口,從而人為壓縮了對美貿易順差,這是當時中美研究人員給出的結論。
但從2019年開始,中美資料出現了反轉,如果用2019年的順差原因來解釋之後的逆差成因,那就會顛倒黑白、貽笑大方了。
一、為什麼說從2019年開始,美從中進口大於中對美出口的順差,變成逆差,是不正常的?
從騎牛研究所提供的曲線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美國向中國出口一直小於中國從美國進口,其差值一直保持在15%左右。這個差值是美國出口離岸價與中國進口到岸價的運費和保險等費用,其差值大小應該與貨物的體積單價有關。體積單價越大,單位運費越高,差值越大。從邏輯上看,美對中出口和中從美進口這一組資料比較正常,也合乎邏輯。
美從中進口和中對美出口這一組資料,在2018、2019年也合乎邏輯,順差保持在10%左右。但從2020年開始,美從中進口,居然小於中對美出口了,這意味著美國的到岸價居然小於離岸價,而到岸價=離岸價+運費+保險+其他費用。2020年逆差4.3%,2021年至2024年,逆差保持在10%左右。這就完全不合邏輯了。
我們來比較一下日本,他們到美國的運輸距離和我們比較接近,具有可比性。
從騎牛研究所提供的這張曲線圖來看,美從日進口金額曲線一直在日對美出口金額上方,符合美國到岸價大於日本離岸價的資料邏輯。但美從中進口金額曲線從2020年開始,轉入中對美出口曲線下方,導致了美國到岸價小於中國離岸價的資料矛盾。
美從日進口與日對美出口順差曲線一直大於零,平均5%左右。而美從中進口與中對美出口從2020年開始為小於零的逆差,2020年-2024年平均逆差為9.8%。
由此可見,中對美出口資料肯定是有問題的。
二、deepseek對中對美出口資料與美從中進口資料存在邏輯矛盾的解釋,存在大量邏輯黑洞。
Deepseek從五個角度解釋了這一邏輯矛盾,將資料矛盾主要指向計價、原產地、資料調整與處理等統計口徑等技術因素。
一是海關計價的錯位使用。
Deepseek認為中國出口採用離岸價,美國進口採用到岸價是兩國資料矛盾的主要原因。這一回答顯示了deepseek的邏輯硬傷。
根據中國海關官網的《海關統計月報編制說明》和美國人口普查局官網的介紹,中國和美國海關的進出口統計,進口貨物均按到岸價格(CIF)統計,出口貨物均按離岸價格(FOB)統計。兩國的價格統計口徑完全一致。
按照這個計價方式,中國對美出口是FOB離岸價,美國從中進口是FOB離岸價+運費+保險等費用,美國進口應該大於中國出口才合乎邏輯啊!
2019年前美國認為美進口與中出口的順差太大,這麼解釋是合理的。現在順差變逆差了,還這麼解釋,就是AI智商、邏輯存在顯著問題了。
二是原產地規則的分歧。
Deepseek稱,美國的原產地標準是,若中國商品經第三國加工後被美國視為第三國原產,則美國進口資料不再計入中國出口。這屬實。中國出口按“最終目的地”統計也屬實。
但如果透過第三國轉口是經過第三國加工的,第三國即被視為原產地。比如透過越南中資企業組裝後再出口美國,海關統計為對越南出口。實際上中美在原產地規則上並無分歧。
Deepseek提到的香港轉口貿易的特殊角色問題,稱中國出口至香港的商品若最終流向美國,中國海關可能將其計入對美出口。而美國海關按原產地規則,可能將部分商品視為“香港轉口”而非中國進口。這一解釋是完全錯誤的。
根據中國商務部官網上這篇2012年12月發表的《中美貨物貿易差異研究第二階段報告》,以及2024年5月湖南省統計局官網發表的這篇《探究中美貿易統計資料差異的原因》,官方認為,中國統計的出口與美國統計的進口存在著較大差異,除了出口按離岸價格、進口按到岸價格計算導致出現運輸費用的差價原因外,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統計的出口未完全包括經第三國出口到美國的轉口額,即未完全遵循原產地原則,而美國統計的進口按原產地原則包括了經第三國進口到美國的轉口額。
1995-2010年中國經香港出口到美國的轉口相當於美國統計進口與中國統計出口差額的比例就高達50%以上,如再考慮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轉口,可以認為中美雙邊貿易統計資料出現較大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在統計時是否包括了轉口貿易。
而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上海財經大學特聘教授許憲春2018年11月在上海財經大學演講時解釋說,我們將對歐美的轉口貿易統計進了香港等轉口地而未計入最終目的地,主要是為了規避高關稅。
也就是說,理論上兩國海關採用一致的原產地統計原則。但在實際操作上,中國海關因為避稅的原因,將透過第三方轉口的計入對第三方出口,而非對美出口,而美方則均計入從中進口。
其實,這一因素也僅適合2019年之前美從中進口大於中對美出口的順差情況下的解釋。2020年開始情況逆轉了,美從中進口已經小於中對美出口了順差變逆差了,還用順差情形的原產地解釋逆差,這也充分顯示了deepseek的毫無邏輯。
三是資料調整與處理差異。
Deepseek列舉出了匯率折算與時間差,以及退貨與資料修正。這一觀點實際上並不會對雙方資料產生明顯影響。
因為雙方均使用平均匯率;時間差從短期來看存在,但從一年、數年長期來看,壓根不存在;國際貿易的退貨通常發生在到岸驗收清關之前,也沒什麼影響。
關鍵是從資料邏輯來看,我們研究的是為什麼中對美出口從此前小於美從中進口,後來變為大於美國進口了,而美國對中國出口,一直小於中國從美國進口未變。匯率、時間差、退貨、資料修正,不可能只對中國出口美國進口產生影響,而對中國進口美國出口沒有影響。
四是灰色貿易與申報差異。
Deepseek從三個方面說明這一問題。
1.企業高報出口。為獲取更高的出口退稅,企業可能虛增貨值。
2.美國進口低報:為降低關稅成本,進口商可能低報貨值或拆分為多批小額貨物申報。
3.灰色渠道:跨境電商、小額包裹可能未被美國海關完全統計。
這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事實。因為不僅理論上存在這種可能,事實上國家稅務總局和海關總署每年都會聯手查處一批虛報出口騙取出口退稅的案例。但查處的,主要是純粹的虛開出口增值稅發票套取出口退稅,還從未查處雖有實際出口行為,但虛報高報貨值獲得出口退稅的案例。
第二個方面就純屬虛構了。中國有人可能會這麼猜測,但在美國至少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實存在這種情況。三郎基於兩點認為這是虛構的。
1.美國人口普查局、商務部等官網在介紹美國進口商如何辦理清關手續時,都特別說明申報貨物價值,需要有出口方的發票,海關還會依據市場一般價格對申報的貨物離岸價、運費、保險等費用進行估價。低報貨值或拆分為多批小額貨物申報,難以實現。
2.美國是較為完善的法治國家,但在美國的媒體、網站上,搜不到一例這樣的案例。
第三個方面就純屬胡說八道了。因為不僅中國的出口包括了跨境電商、小額包裹,美國海關在統計進口商品金額,也統計了跨境電商和小額包裹的價值。ChatGPT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
五是政策與外部環境因素。
Deepseek在說明這個問題時,提到的美國對華加徵關稅迫使企業透過第三國“洗產地”出口,以及中美髮布資料的時差,完全在重複前面的第二點和第三點。這說明Deepseek的歸納能力存在缺陷。
三、其實不僅是中對美出口與美從中進口存在資料邏輯矛盾,中國的商品出口總額與其他資料也存在顯著的邏輯矛盾。
我們知道,原材料、半成品、製成品,是中國商品出口的重要構成。但如果我們從一個較長的時間觀察就會發現,在中對美出口資料發生逆轉的2021年,中國的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在出口總額中的佔比,出現了驚人的陡然大幅下降。
2020年及之前,我們的工業交貨值佔出口總額的77%左右,2021年陡降到60%,2022年後陡降至45%左右,比2020年之前的佔比,下降了42%。
我們知道,商品出口中,除了工業品、農產品的一般貿易型別外,還有來料加工、捐贈、直接投資的裝置材料、邊境、保稅區保稅倉和小額包裹等出口。後面的這些型別出口如果佔比大幅增加,將會導致工業交貨值佔比的大幅下降。
但事實上,一般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佔比,2018年以來,一直穩定在88%左右。亦即其他貿易形式的佔比並未顯著增加。
而在一般貿易中,2018年農產品出口5276億元,佔一般貿易額的5.7%。2024年農產品出口5864億元,佔3.5%,這意味著一般貿易額中農產品佔比也未提高。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工業出口交貨值是商品出口的主要內容,工業出口交貨值從2018年的12.56萬億元下降到2024年的11.28萬億元,但商品出口卻從2018年的16.42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25.45萬億元,增長了55%。
農產品出口佔比下降了,一般貿易之外的其他貿易形式的出口2018年與2024年均為14%左右。那麼,以2018年為基準,工業品出口比工業交貨值增加的10.3萬億元工業品,是從何而來的呢?
除了虛報出口騙取出口退稅,或者出口企業為了繞過外匯管理局的境外收支監管,利用出口輸入人民幣,利用進口輸出美元(算不算洗錢)?我們很難為這些資料邏輯差異找到符合邏輯又有實證的其他理由。
一位匿名外貿從業者坦言:“要麼是資料造假,要麼是有人在地下玩金融魔術” 。
ChatGPT在回答中提及,清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出口退稅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中國公佈的出口額與進口國公佈的進口額之間的差異就會增加0.051%。
希望海關、外匯管理局、國稅總局組織研究人員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找出這一問題真實的成因,如涉及監管漏洞,也好及時堵上。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