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條腿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不如沒腿的。”
“話是這麼說,但現在可不一定了,給你看看我才刷到的,太嚇人了!”
“不會吧!專家不是一直推薦吃魚嗎?這怎麼美國的研究還說吃魚會導致發生啊?”
“應該是真的吧!這都貼出來了這麼多資料了,這以後魚也不能吃了該怎麼辦啊?”
吳阿姨剛看完一篇文章被嚇得夠嗆,這才有了上述對話。魚肉一直以來都被廣大群眾視為補充營養的最優選,但美國一項研究卻顛覆了大眾認知,稱吃魚肉或增加癌症風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49萬人研究:魚肉中有致癌成分?魚還能吃嗎?
《癌症病因與控制》雜誌上發表過一項研究,該研究共納入49萬餘名受試者參與調查,分別收取了受試者的魚類攝入、BMI、吸菸狀況、種族等因素進行了統計。在隨訪的15.5年時間裡,共有5034例黑色素瘤、3284例原位黑色素瘤發生。
透過分析發現,較高的魚類攝入量與惡性黑色素瘤、原位黑色素瘤的發病風險呈正相關關係。其中金槍魚、非油炸魚的攝入量關係最為顯著,炸魚攝入與惡性黑色素瘤呈負相關關係,與原位黑色素瘤無關。
很多人會疑惑,以前也吃魚怎麼現在就不行了呢?
研究人員推測與海洋汙染相關,現階段海洋環境受到了有毒化學混合物和進入海洋廢棄物的共同影響,讓海洋內的生物長期暴露於各種汙染物、重金屬汙染下,這些有害物質會在魚類體內蓄積。人在攝入這些魚類後會讓有害物質進入體內,進而引起健康問題出現。
不過這項研究也存在一些侷限性,該研究僅發現了魚類攝入與黑色素瘤發生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但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尚不明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進行佐證。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海洋問題的確存在,日常購買魚類要選擇正規超市、市場,相對來說安全性更有保障。
二、真正會致癌的,其實是這4種魚
生活中我們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這幾種魚,長期攝入可能會給人體健康帶來較大的影響。
1、醃製的鹹魚
鹹魚在醃製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亞硝酸鹽,該物質會在胃內與蛋白質結合轉換成亞硝胺。亞硝胺是明確的致癌物,長期接觸會增加食管癌、肝癌、胃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
2、生魚片
生魚片有較大的寄生蟲感染風險,其中又以肝吸蟲最為常見,一旦進入體內其會在肝臟內繁殖,誘發肝臟功能損傷,甚至會演變成肝癌。
3、過度油炸的魚
過度油炸的魚吃起來的確很香,但是其內裡有苯並芘、自由基、雜環胺等有害物質,且魚類的營養也會被破壞,長期攝入對健康不利。
4、甲醛魚
甲醛可起到保鮮、防腐的作用,一些商家會違規在魚內新增甲醛來延長保質期。但甲醛是明確的一類致癌物,接觸後輕則引起過敏,重則會誘發白血病發生。日常購買魚時發現魚有刺鼻味道,且很易碎,就要警惕可能是甲醛魚。
三、每週吃魚達到這個數量,腦卒中的風險下降14%!
魚內有豐富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且脂肪含量較低,經常吃魚對預防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好處。《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中指出,2017年我國約有310萬居民死於飲食不合理,其中就包括魚蝦攝入不足等。研究發現,每日攝入魚肉的量增加100g,可讓腦卒中風險下降14%。
無獨有偶,英國劍橋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週攝入2次魚,對預防糖尿病腎病有好處。每週吃魚不到1次的患者,出現蛋白尿的機率為18%,而每週吃魚>1次的患者,蛋白尿的發生機率僅有4%。
此外,魚類內的ω-3脂肪酸成分對預防結直腸癌有好處、DHA成分可促進神經網路形成,對腦細胞能起到修復作用。
吃魚雖好,但吃不對不僅無法獲益,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吃魚時一定要記住以下3點:
1、吃魚要適量
建議每週吃魚的量保持在1-2次即可,攝入的量保持在300g以內即可,在吃魚的同時也別忘記了其他的食物攝入,要保證膳食均衡。
2、不選巨型、魚齡太大的魚
體型越大、魚齡越大的魚,內裡的甲基汞含量就越高,長期攝入對健康不利,日常要儘量避開這種型別。
3、魚肉不能完全代替紅肉
紅肉和魚肉能為身體提供的營養價值不同,所以日常不能完全只吃魚或只吃紅肉,而是要搭配著吃。建議每日攝入75~100g白肉、50~75g紅肉。
魚肉是個很好的營養來源,那些所謂的吃魚會引起癌症發生的研究多為觀察性研究,更多是起到參考作用,不能因此而盲目拒絕吃魚。
參考資料:
[1] 《顛覆!經常吃魚易患癌?這4種魚很危險,多吃一口癌近一步,肝膽胃全毀!健康吃魚看這裡》. 我是大醫生官微 2023-07-12
[2] 《吃魚多,誘發黑色素瘤?最新研究報告來了》. 醫學界腫瘤頻道 2022-06-24
[3] 《專欄 | 經常吃魚易患癌?這3種魚,真的勸你少吃》. 江西中科中西醫結合門診部 2023-11-0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