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艾冰)“突發心梗,要用力咳嗽,使勁捶胸十指放血?”“暈倒要掐人中?”“老人摔倒要立即扶起?”這些日常我們聽到的急救“小妙招”是否是正確的呢?2月5日,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主辦的《人民名醫》訪談,請到了北京世紀壇醫院院長周建新、急診科副主任楊鐵城、院辦公室主任戴繽,給大家科普急危重症診療,應該如何開闢生命通道?
急診分級診療助推急危重症救治有序化
進入醫院的急診科,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分級標誌,這些標誌用來區分進入急診的患者嚴重等級。然而,這些分級代表著什麼呢?
“此前,在急診存在一個患者不理解的現象,為什麼他比我來得晚,卻要先去救他。”周建新說,這就可以用急診的分級制度來給患者進行解釋,這一急診分級診療體系有利於樹立“今天我為別人讓道,明天別人為我讓道”的理念,形成互相理解、互幫互助觀念。
“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急診分級的理念正在被廣大患者接受和理解,急診病人病情分級不僅僅是給病人排序,而且要分流病人,使病人在合適的時間去合適的區域獲得恰當的診療。”周建新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急危重症分級診療體系的建立,可有效提高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也能讓急危重症救治更加有序化。
急危重症診療新格局正在形成
急危重症分級診療體系為急診患者提供了基本的保證,而當今社會又對急危重症診療提出新的要求,周建新介紹,我們正在探索全流程急診急救體系的建立,這種理念有利於最終改善患者的轉歸,提高患者出院後的生活質量。
“全流程急診急救體系,是指病人到院之後由急診室作為總協調去組織各個專科的醫生針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討論,最終把最危及生命、最需要做緊急處理的部分確定,這一體系有利於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效率;有利於改善轉歸,同時還能夠縮短住院時間,節省醫療費用。”楊鐵城解釋。
除了診療的部分,全新的急危重症診療格局也需要加入人文和倫理的考量。“很多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對於急診、重症監護室都有著天然的擔心,尤其進入重症監護室,患者家屬和患者本人的聯絡基本處於只能靠醫生溝通的狀態,這其實不利於患者病情的恢復。”周建新告訴記者,醫院也在嘗試運用資訊科技,加強患者家屬和患者本人的溝通和聯絡,甚至在探索,再去創造一些條件,讓家屬進入到診療的環境中,加強患者家屬對於診療環境的理解。
楊鐵城建議,急危重症診療分為院前、院中和院後3個階段,這叫全鏈條的急危重症診療體系,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如何把院前急救這塊人員培訓好,也是我們社會急危重症診療下一步應該努力的方向,如對一些經常在社會上活動的人,進行搶救知識的培訓,讓越來越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識,並且敢對有需要的患者進行及時的施救,有利於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成功率。
“急危重症診療是未來我們醫院發展管理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我們也願意做好社會面對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培訓。”戴繽說到,這是醫院保證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提高治療成功率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