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 趙苑旨)11月23日,國家醫保局釋出通報,指出在近期飛行檢查中發現,部分定點醫療機構在自查自糾過程中存在嚴重不到位的情況。從醫保局公佈的七家醫療機構存在問題來看,超標準收費現象普遍存在,這七家醫院均涉及此項違規收費行為。
醫保飛檢曝光:超標準收費成普遍現象
據通報,如“貼敷治療”應按“創面”收費,1個創面收費1次,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在“貼敷治療”中未按創面收費,而是按貼敷耗材數量收費;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醫院在“換藥”時,對腔鏡類微創類手術術後按“大換藥”標準收費,儘管創面較小;吉林省長春市中醫院在“骨密度測定”中未按測定次數收費,而是按檢測部位收費……這些行為均違反了醫保規定,增加了患者負擔。
多次參與醫保飛檢工作的專家李亮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醫療機構“超標準收費”現象在醫療機構中普遍存在,在其飛檢過的醫療機構中“超標準收費”發現的比例幾乎達到了100%。
國家醫保局官網截圖
為何這一現象如此普遍?李亮分析,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醫療機構對價格手冊的理解不夠深入,未能認真學習並遵循其中的規定。在實際操作中,醫療機構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既往習慣進行收費,比如手冊規定按次計價的專案,除特殊規定外,不管一次做多少個部位,都統一計為一次,但醫療機構可能會按照部位來收費;第二,部分醫療服務專案的定價偏低,使得醫療機構為了彌補成本,不得不採取違規收費的方式,這種情況雖然不合理,但在現實中卻屢見不鮮;第三,醫療服務專案的計價單位不明確,給醫療機構的收費帶來了很大的模糊空間,比如像“小針刀”這樣的專案,其計價單位是每部位,但價格手冊中卻沒有明確部位的劃分標準,這就導致了醫療機構在收費時存在爭議。
多管齊下,共堵超標準收費漏洞
超標準收費的漏洞如何堵上?李亮認為,首先醫療機構應該加強對價格手冊的學習和理解,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收費,避免超標準收費的現象發生。其次,對於定價偏低的專案,醫療機構可以透過正常的渠道向相關部門反映,爭取合理定價,而不是透過違規收費的方式來彌補成本。同時,他也建議醫保在制定政策時能夠更加包容和靈活,給予臨床更多的空間和保護。
“此外,醫保執法時也要保持‘柔性’,醫保部門在嚴格要求醫療機構做好規範的同時,對於目前一些收費邊界比較模糊的專案,建議先放一放,等到專案收費新增完善之後再明確規則並告知醫療機構,確保政策的公平和規範。”李亮說。
對此,醫法匯創始人張勇律師進一步提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加強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的醫療收費監管機制,並利用資訊化手段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同時,醫療機構也應完善內部管理制度,規範收費行為,並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和法律意識。此外,建立患者投訴制度也是必要的,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共同維護患者的權益。
“‘超標準收費’現象是醫療行業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透過加強學習、完善定價機制、明確計價單位以及加強醫保部門自身規範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逐步消除這一現象,推動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李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