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劉允怡院士!
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訊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肝膽胰外科學專家劉允怡教授因病於今日 (2月7日) 辭世,享年76歲。
劉允怡院士在國內乃至全球醫學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他曾建立香港中文大學肝移植中心和診療研究組,並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以“肝段為本”的肝切除方法,對肝癌和肝門膽管癌根治切除和劈裂性肝移植均有實際的臨床指導意義。
此外,劉允怡院士統一了國際上在肝臟解剖和肝切除手術的規劃名稱;率先應用釔90微粒為晚期肝癌治療,顯著提高了生存率;應用化療、免疫聯合治療使不能切除的肝癌能以手術切除;很早便開展活體肝移植手術,是香港和東南亞地區肝移植的創始人之一……
他的逝世,是肝膽胰外科學界的巨大損失。
據“文史廣東”援引《禪城名人》的記載,劉允怡院士1947年6月22日出生於香港,祖籍廣東省南海縣堤田鄉(今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堤田村)。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講座教授;兼任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包括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北區醫院)榮譽顧問、聯合醫院榮譽外科顧問醫生及沙田國際醫務中心仁安醫院醫學顧問。廣東省佛山市政協委員。
他197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1993年晉升為香港中文大學外科講座教授,1997年及2002年應邀出任林天佑基金訪問教授,1999年出任印度Dr. H.s. Sachdeval Memorial Lecturer,2000年出任澳洲皇家外科學院Foundation Lecturerin CJeneral Surgery,2003年出任美國St.Louis華盛頓大學Joseph H. and Mrs. Helene Pollack Lecturer,並獲頒授美國華盛頓大學Evarts Ambrose Graham MCMLI獎章,2004年出任菲律賓1st Ricardo Alfonso Memorial Lecturer及英國倫敦大學Pearce Gould Visiting Professor。
幾十年來,劉允怡醫生在肝膽胰疾病的防治和研究方面有重大建樹。他公開發表大量論文,其中發表在國際文獻上的有420餘篇,在我國文獻上發表的有42篇,參加著書45部,專題研究3篇,其他文章49篇,會議徵文250餘篇。受邀在國際團體及醫學會議發表演說150餘次。
由於研究成果豐厚,多年來他獲得了許多榮譽:2004年被授予中國內鏡醫學“恩德思獎”;2006年獲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傑出貢獻獎;2007年獲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海外金質獎章;當選為亞太區肝膽胰協會2009—2011年度會長,兼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第15屆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及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第一屆顧問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專科醫師准入制度試點工作籌備委員會顧問等;2012年榮獲吳階平醫學獎,而且還是香港地區的首位獲獎者。200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獲澳大利亞皇家外科學院授予榮譽院士;2013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劉允怡的父親隨他在廣州經商的祖父來到香港,是大陸移民香港的第三代。在香港長大的他原來也不清楚自己的老家是南海哪裡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才得以知曉。20世紀90年代,一個內地醫生考察團到香港訪問,該團的一位廣東佛山籍的醫生與他交談時,劉允怡說自己也是廣東南海人,但不知道是哪個區鎮。
這位醫生回到佛山後,透過多方面的打聽,終於查到劉允怡的家鄉為南海南莊鎮堤田村。在這位醫生的安排下,劉允怡專程回鄉探親,尋根拜祖。劉允怡說,自從回鄉探親後,感覺與過去大不一樣,現在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祖先在何處,自己是從哪裡來的,覺得很踏實。
劉允怡自小喜歡看書,涉獵廣泛。上中學時,歷史課內容只學到鴉片戰爭前。他曾問老師何以如此,得到的回答是:以後的歷史對英國人“不方便”。中學畢業以後,他擴大了自己的閱讀範圍,始知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
1972年大學畢業前,劉允怡專程回內地做畢業考察。當時正值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不久,他與同學們特意沿尼克松訪華的路線旅行。1982年,劉允怡再回內地時,感到內地變化很大。近幾年,更是突飛猛進,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北京等地區。他身為中國人深感驕傲和自豪。
求知慾極強,通常是成為科學家的要素之一。劉允怡自小對什麼事都喜歡尋根問底,而且非常珍惜時間。劉允怡大學畢業後就任職政府醫生,主要從事臨床工作,但他對研究有很大的興趣,為了研究,有時候在醫院裡工作到三更半夜。雖然在臨床上做了一些研究,但他始終覺得很不夠,因為政府醫院不是研究機構,功能有限。
基於這一原因,他於1988年轉職到了香港中文大學。科學研究是大學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學校的人才資源等各方面條件充足,所以到了大學以後,劉允怡感覺如魚得水,因為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都可以做,這對他以後的學術道路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政府醫院工作時,劉允怡與內地同行已有交流。進入中文大學後,劉允怡與內地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最初是與廣州、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城市交流後來逐步擴充套件到上海、武漢、北京等地。
劉允怡說,因為要與內地交流,懂普通話很重要,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後,他更是決心學好普通話,要求自己用普通話給內地人士講課,為此他專門請了一位講普通話的老師每週六晚上教自己普通話,這樣學了幾年後,他與內地的交流,無論講課或演講,都能以流利的普通話進行。
劉允怡長期習慣於用英文寫作,為了方便與內地同行的學術交流,他堅持親自撰寫所有的中文書信和學術論文,對於英文的醫學術語,他要花許多時間去查閱字典,找出中文的對應詞語,為此付出了許多努力。當劉允怡用中文撰寫的學術論文在內地多種醫學雜誌上發表後,他感到十分欣慰。
1990年,劉允怡帶頭組織和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學肝移植中心和肝癌診療研究組。他在肝膽胰治療和外科解剖方面有很大的建樹,出版了不少論著。
劉允怡最初在解剖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將肝臟劃分區段,首先提出以“肝段為本”的肝切除方法,即根據血液供應和膽管引流特徵提出肝背扇區分為解剖亞區的概念,對肝癌和肝門膽管癌根治切除和劈裂性肝移植均有實際的臨床指導意義。這種方法安全性高,失血少,簡單易學,即使經驗少的醫生也能做這種手術。
他統一了國際上肝臟解剖和肝切除手術的規劃名稱,率先應用釔90微粒為晚期肝癌患者治療,顯著提高了生存率,應用化療、免疫聯合治療使不能切除的肝癌能以手術切除。他很早就開展了活體肝移植手術,是香港和東南亞地區肝移植的創始人之一。
為了統一肝臟醫學的中英文名詞,劉允怡花了兩年多時間,與中國的肝臟專家共同研究和交流,由他統籌完成了這一工作。中國工程院湯釗猷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吳孟超院士對他這項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縱觀劉允怡的學術道路,有三個關鍵點:第一是當上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第二是擔任國際肝膽胰協會主席,第三是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劉允怡曾對香港媒體表示,他的成就是與三位恩師在他人生的不同階段的影響和教誨分不開的,對此他終生難忘。
第一位恩師是黃樹航教授。他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泌尿外科醫生,受黃樹航的影響,劉允怡對外科萌發了濃厚的興趣。
第二位恩師是李國章教授。李國章只比劉允怡大兩歲,他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統籌局局長時,因為硬朗的管理風格,被香港媒體戲稱為“教育沙皇”。劉允怡在20世紀80年代初,是全香港公立醫院中僅有的6名顧問醫生之一,可謂“金貴”得很,但是他一心想從事學術科研和教學,於是轉職到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而當時李國章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李國章惜才愛才,劉允怡報到不到一週,李國章便聘其為高階講師。
第三位恩師是有著“中國外科之父”美譽的裘法祖。劉允怡在國家改革開放初期便與其結識,在後來的交往中對裘法祖執弟子禮,師徒友誼逐漸加深。“他對新事物充滿童真般的好奇,就像小童初接觸新事物一般,眼睛發亮。”劉允怡說。
裘老治學嚴謹、處事認真、嚴於律己。“我曾多次聽他提及自己主編醫學參考書和教材的苦與樂,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每本由他主編的書,他都從第1頁第1個字開始,一字不漏地看到最後1頁的最後1個字,連標點符號也認真校對。”裘法祖桃李遍天下,當今的學者如果能說“我是裘法祖院士的學生”,那便是一份光榮。能得到裘法祖的賞識,能從裘法祖那裡學到隻言片語,讓劉允怡感到很幸運。
劉允怡這樣回憶:“我清楚地記得,2008年港滬國際肝病會議正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召開。大約上午9點,我正駕車到會場準備11點的講課。駕車途中收到裘老的關門弟子陳孝平教授打來的電話,他說裘老突然身體不適,正在醫院搶救中,而他已準備到機場趕回武漢。”
過了不久,陳孝平給劉允怡發了一條簡訊:裘老走了。劉允怡禁不住悲從中來,在車中痛哭,講完課後他心情十分沉重,無法繼續開會,回家關起門哭了大半天。
劉允怡對裘法祖的情感無法釋懷,在《中華消化外科雜誌》2008年第7卷的篇首,他發表了近3000字的文章深情緬懷恩師。2009年6月14日,是裘法祖院士逝世一週年紀念日,劉允怡又偕夫人前往武漢,參加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舉辦的紀念活動。
劉允怡教授不僅在醫學上具有卓越的成就,在培養人才,特別是培養外科醫生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香港外科醫學的教學、外科訓練步驟是由劉允怡提出來的,他還參與澳大利亞皇家外科學院考試題目的編排。
他的學生遍佈世界各地,包括英、美、印度、菲律賓等歐美亞地區的國家都派學生來這裡培訓一兩年。劉允怡認為,培養一個好的外科醫生,要花很多的時間和資源;好的外科醫生,除了在學科方面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累積外,邏輯推斷方面也很重要,特別是要訓練好腦和手的配合等技能。
一直以來,國際上有很多外科醫學的學院,如菲律賓、印度、歐洲等地的外科學院,都邀請劉允怡為他們做外科醫生的培訓和舉辦訓練外科醫生工作坊等工作。
劉允怡認為,我國肝臟外科水平並不比國際同行遜色,我們有很多成就還是國際領先的,而年輕的醫師是我國醫學的未來,他希望年輕醫師能發揚優良傳統、努力創新,因此每次學術演講結束前,他都會闡述自己對“優秀外科醫生”的看法。
“在學術會上,我也經常聽到有年輕的學者報告新的手術方式,這當然是值得鼓勵的,問題是,新的並不一定是進步的。”劉允怡認為,外科醫生追求進步但不可刻意地標新立異,而評價新手術方法有效的標準是,新手術方法能否有效地解決舊手術方式不能解決的臨床問題,能否明顯地減輕患者痛苦和看病成本,否則,不宜提倡。
在國內權威的外科學雜誌上,劉允怡亦多次闡述其培養優秀外科醫生的方法和理念:“在我擔任國際肝膽胰協會主席期間,我和裘老商討怎樣把我國肝膽胰外科推向國際學術舞臺,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現在我國已有多名學者成為國際肝膽胰協會理事會的理事、學術組組員、亞太肝膽胰協會秘書長。”
劉允怡曾坦言,因為裘法祖在同行面前的大力推薦,使他認識了內地一大批大牌專家,在多年來與內地同行的交流中,自己也逐漸變成老人,這使自己又多了一份責任。他曾多次呼籲:中國的醫生應躋身於國際舞臺,應培養出合格的、國際化的外科醫生。
1998年,劉允怡已被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聘為客座教授,多次到該醫院授課,指導醫務人員開展科研專案,支援家鄉醫學技術的發展。現在,他還是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解放軍總醫院等十幾家醫療科研機構的客座教授,這些機構在肝膽胰外科所取得的成就,都有劉允怡院士的一份心血。
劉允怡說,其實中國在肝膽胰治療方面的技術水平很高,因為中國內地有很豐富的臨床病例經驗和研究成果,足以傲視全球,應該在世界上有他們的地位和影響力。但是外國人不知道中國原來有這麼多好的醫生和成就,中國醫生的工作不為外國人所知,好的文章外國人看不到,十分可惜。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語言障礙。內地醫生的學術論文,一般都以中文發表,但是國際上的通用語言是英文。據統計,現在有九成以上的醫學論文都以英文在國際權威雜誌上發表。 而語言交談方面的障礙,也影響了國際學術交流。
劉允怡一直利用他在國際上廣闊的網路,幫助中國學者。例如,介紹國外的著名專家到中國做手術和演講,將中國好的醫生推薦到外國學習和交流,組織一些短期或長期的交流和培訓。劉允怡常常花費很多寶貴時間,無償地將國內一些好的學術論文翻譯成英文,推介在國際權威雜誌上發表。
他現正著手積極籌備為內地醫生建立良好的英語培訓制度,修改中文肝膽科專業的教科書。
另外,中國的國際學術網路也有限。在舉行香港外科醫生的考試時,他邀請中國資深的醫生來香港觀摩,讓他們瞭解香港醫生考試的制度背景和訓練醫生的方法。
國際肝膽胰協會(IHPBA)是世界上最大的肝膽胰醫生的學術組織,劉允怡曾任協會主席,是出任此職位的第一位亞洲人。
劉允怡希望繼續扮演橋樑角色,藉助協會這個平臺,將中國的醫學科技帶進世界,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同時,劉允怡也介紹內地的醫學專家加入國際性的學術團體,讓他們擔任一些有影響力的職務。
在他的努力下,中國內地過去只有兩位醫生是國際肝膽胰協會會員,而現在已達幾十位,成為該會的重要力量。在武漢,還成立了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國際肝膽胰協會每逢雙年舉行世界性會議,單年舉行地區性會議。
過去中國好的醫生、科學家得不到國際上應有的認同,劉允怡希望今後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資料來源:
劉允怡——中國科學院院士、肝膽胰專家
https://www.gdwsw.gov.cn/rwcq/content/post_28482.html
來源:醫學界
責編:田棟樑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