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都說“歲月催人老”,然而我們無法掌控時光;若說“負面情緒催人老”,我們便可調整情緒,延年益壽。孤獨、恐懼、絕望、抑鬱、傷心……這些由客觀引起、由主觀醞釀的負面情緒往往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然而,人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它們對衰老過程的作用有多大。
一個人身份證上的年齡是客觀的數字,而且它確實僅僅只是個數字,因為生理年齡(或者說衰老程序)才是能夠反映每個個體真實身體情況的。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抵抗力低下、面容憔悴等各種身體機能的下降往往就是身體衰老的表現。我們也許會下意識地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鍛鍊、保健品、護膚品等等來延緩衰老,然而情緒這種相比而言略顯“隱形”的因素往往被忽視。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緊密相連,對抗衰老也應雙管齊下。
研究如何衡量真實的衰老程度,如何對衰老程序進行預測,並且發現有哪些因素引起衰老,這不僅對於醫療行業有重要的意義,也對保險業、營養業有重要的支援作用,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是極有前景的。在抗衰老研究領域,心理健康一直是研究較少但又非常關鍵的。依靠現代科技,例如人工智慧手段,科學家們得以將其與可測量的生理引數聯絡起來,共同揭示人體衰老的秘密。
近日,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及多個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在Aging-U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Psychological factor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 to biological aging: evidence from the aging rate in Chinese older adults的研究論文。這項研究依據中國健康與退休縱向研究(CHARLS)的血液檢測等資料,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衰老時鐘來確定中國成年人佇列中的生物年齡。並且證明,生物體衰老不僅由生理因素決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心理狀態和社會地位的影響。
研究人員將生理年齡表示為各種心理和社會變數的函式,並測量這些變數對老齡化速度的影響(如下圖),而且這一人工智慧心理老化時鐘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都是可用的(基於個人主義文化的美國資料集和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資料集)。隨後,研究人員透過分析衰老時鐘在某些疾病患者中的誤差分佈,證明了衰老時鐘的生物學相關性。一個人心理狀態的總效應能夠加速1.65歲的生理衰老。
△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相互關聯的,兩者都可以用一個根據血液檢測資料訓練的老化時鐘來描述
這個衰老時鐘是如何構建的呢?研究人員選取了16個血液生物標記物、7個生物特徵引數和性別(如下圖)來建立深度神經網路(DNN)年齡預測因子。預測因子的五個最重要特徵是收縮壓和舒張壓、胱抑素C、BMI和肺活量。
△ 基於CHARLS資料庫訓練深度神經網路,生成衰老時鐘
如何證明衰老時鐘的預測代表了衰老速度呢?研究人員考察了衰老時鐘對衰老相關疾病患者的預測年齡是否比健康人的年齡大。Discovery集的參與者有癌症、心臟病發作、中風、肝病或肺病病史,Test集的所有參與者都沒有這些病症。根據衰老時鐘的預測,有中風、肝病和肺部疾病史的人與健康人相比年齡明顯增大(如下表)。然而,這些疾病對預測年齡的平均影響不超過+1.50歲。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有心臟病或癌症病史的人的年齡預測沒有顯著差異。
△ Discovery集中的患者和Test集中的健康人之間深度神經網路年齡預測的差異
隨後,研究人員使用彈性網將老化時鐘的預測作為人口和心理變數的函式進行迴歸。分析中包括的所有因素(喪偶除外)都對老齡化速度有顯著影響。對老齡化率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如下:吸菸(+1.25歲)、目前已婚(−0.59歲),睡眠不安(+0.44歲)。綜合全部八個心理變數(煩惱、缺乏專注力、抑鬱、絕望、害怕、難以入睡、傷心、孤獨),較低的心理變數水平會加速1.65年的衰老。這樣看來,負面情緒竟比吸菸的危害還要高出32%。
(這八個負面情緒,你佔了幾個?)
鑑於參與者的平均年齡較高,這種看似輕微的年齡加速可能導致死亡率顯著增加。衰老時鐘具有疾病相關性的特性,使其預測誤差能夠代表參與者的健康狀況。總的來說,如果所有相關變數的值都表明幸福感較低,那麼參與者的心理狀態會導致1.65歲的生理年齡增加。例如,不快樂會減少0.35年的壽命,而難以入睡會減少0.44年的壽命。
在中國的CHARLS資料庫中,研究物件的社會經濟情況、健康史、生物學特徵和血檢資料等資料有良好的收錄。而且考慮到中國人口的總數和年齡結構,研究中國的老齡化可以對世界老齡化問題提供重要的參考。抗衰老不只是每個個體關心的,更是國家和社會關心的。我們在努力保持好心情的同時,也期待看到更多的抗衰老研究,接觸到更有效的抗衰老方案。
最後,祝大家每天都有好心情!
參考來源:
Galkin, Fedor, et 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 to biological aging: evidence from the aging rate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ging 14.18 (2022): 7206-7222.
撰文 | 拉緹莎
編輯 | 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