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與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徐智教授一起,看看肺癌消融那些事兒!
隨著空氣汙染、職業暴露以及吸菸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常年居高不下,成為嚴重威脅公眾健康的重大挑戰。作為重慶市呼吸系統疾病的綜合診治中心,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中心在疾病診治、科研創新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特別是在肺癌治療領域,逐步形成了以消融技術為代表的特色微創治療方式,為廣大患者提供著更為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此,“醫學界”特別邀請新橋醫院全軍呼吸病研究所/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中心主任徐智教授,分享該中心在重大呼吸系統疾病診療中的特色優勢及臨床經驗,以饗讀者。
從科研教學到臨床實踐:新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中心的多重優勢
新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中心是一個集醫療、科研、教學於一體的綜合性醫療中心,擁有多項國家和軍隊認可的重點專科資質。作為教育部首批國家重點學科、國家呼吸專業繼續教育基地和全軍呼吸內科研究所,中心也是全國PCCM示範單位及培訓基地,同時還是重慶市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委單位以及多個重大呼吸疾病聯盟的主席單位,承擔著重慶市重大呼吸疾病的精準防控任務。目前,中心設有呼吸科、重症醫學科和野戰內科研究室,配備181張床位、9間門診診室、3個專科檢查單元,擁有一支160餘人的專業團隊。其中,高層次人才包括8名教授、11名副教授、7名博士生導師及8名碩士生導師。
在多年的發展中,中心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優勢,涵蓋呼吸危重症、慢性氣道疾病、肺癌個體化綜合治療、複雜疑難肺部感染及肺臟介入領域。特別是在肺癌診治方面,中心走在重慶市前列,率先開展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並透過多種先進技術提高了肺癌確診率和患者生活質量。徐智教授指出,作為國內較早開展呼吸疾病基礎研究的單位,中心重點聚焦呼吸危重症、哮喘、慢阻肺、肺癌及肺部感染等領域,近年來科研成果累積豐碩,與其他單位合作研究成果多次發表於《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國際醫學頂刊,並獲得國家、省部級課題200餘項,取得國家級和省部級多項科學技術進步獎共計36項。
精準定位與個體化治療:不同消融技術的特點與適應證
關於肺部腫瘤消融技術,徐智教授介紹道,目前臨床中常用的消融技術包括射頻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和冷凍消融。RFA是首個應用於肺部腫瘤的熱消融技術 ,其原理是透過在腫瘤組織中插入射頻電極,並施加交變電流使區域性組織溫度升高至90°C,從而促使腫瘤細胞發生凝固性壞死,該技術經驗豐富,且已得到了廣泛的驗證。而MWA是一種日益成熟的技術,透過電磁微波直接作用於腫瘤組織,使溫度迅速升高至60-150°C,適合處理靠近大血管的腫瘤。冷凍消融則透過極低溫使腫瘤細胞凍融交替,致其裂解壞死,同時促使引發抗腫瘤免疫反應,可透過CT或MRI監測治療效果。
在技術實施過程中,精準的穿刺定位是消融治療的關鍵,當前最常用的經皮穿刺影像引導技術是CT掃描。若腫瘤靠近胸壁附近且能夠透過超聲顯示完整的病灶,也可選擇超聲引導。當病灶臨近重要結構或開胸後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時,也可在胸腔鏡下進行輔助消融。近年來,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等新技術的應用有效提升了操作的精準性和安全性,與此同時,穿刺機器人在肺部腫瘤消融中的應用也逐漸成熟。
在適應證方面,根據《影像引導下熱消融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肺部腫瘤臨床實踐指南(2022年版)》,消融治療可分為治癒性和姑息性兩種模式。治癒性消融主要適用於無法耐受手術或放療的患者,以及術後或放療後出現區域性復發的病例,特別是早期(NSCLC)和多原發NSCLC患者,但同時也要求腫瘤最大徑不超過3 cm且無遠處轉移。與之相對的,姑息性消融的目標是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其適應症通常需要經過多學科會診(MDT)討論後決定。對於腫瘤最大徑超過5 cm或單側肺病灶數目超過3個(雙側肺超過5個)的情況,可採用多針、多點或分次治療,或將消融技術與其他治療方法聯合應用。此外,消融治療的禁忌證包括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肺纖維化等肺部基礎疾病,以及未控制的感染和惡性胸腔積液等。值得注意的是,心臟安裝有起搏器的患者同樣也不宜接受RFA治療。
微創理念與患者管理:協同提升肺癌患者的治療體驗
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新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中心在消融技術的應用中也形成了諸多獨具特色的優勢。徐智教授表示,早在2018年其團隊就開展了首例NSCLC消融治療。 如今,中心的研究與實踐重點已擴充套件至精準定位、微創治療、廣泛適用和顯著療效等多個方面。在精準定位上,中心目前正在引進穿刺機器人、機器人氣管鏡及電磁導航穿刺等技術,以實現對腫瘤的高效精準穿刺,最大程度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同時,消融技術的微創特點使其相較於傳統手術具 有創傷小、恢復快、疼痛輕等優勢,能夠最佳化患者的治療體驗,特別適用於不耐受或拒絕接受手術的患者。除此之外,對於多發或復發的肺癌患者,消融技術同樣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區域性治療選擇,在合適的病例中,消融治療有望達到與手術相似的區域性控制效果,幫助緩解患者症狀、控癌止痛。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徐智教授認為術前的評估至關重要,需對患者的病史、體格檢查和影像學資料進行全面評估,以確保手術的適應性。手術期間,透過CT引導或穿刺機器人引導,能夠實現腫瘤的精準定位,從而提升治療效果。同時,也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消融方式,如上文中提到的RFA、MWA及冷凍消融等。在術中,還需嚴格遵守手術操作規範,保障手術的安全性並保護周圍正常組織的完整性。在患者管理層面,術前需做好教育工作,讓患者充分了解手術過程和預期效果。術後應密切監測病情,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併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康復指導,幫助其儘快恢復。此外,定期的隨訪也能夠有效追蹤治療效果和康復進度,從而進一步提升患者的長期生存質量。
專家簡介
徐智 教授
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中心 全軍呼吸內科研究所 主任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留美學者
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西部人才
全軍臨床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重慶市重大呼吸疾病精準診療重點實驗室主任
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
獲重慶自然科學二等獎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危重症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繼續教育學組委員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免疫治療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呼吸分會常委
重慶市醫學會細菌感染與耐藥防治分會副主委
重慶市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呼吸內科專委會青委副主委
中國人民解放軍呼吸內科專委會肺癌學組委員
從事呼吸科醫教研工作二十餘年,臨床經驗豐富,尤其對肺癌的早期診斷、個體化綜合治療、呼吸危重症患者的搶救、呼吸介入診療有較深的造詣。多次參加國內、國際重大軍隊衛勤任務。分別於2020年、2022年參加軍隊支援武漢和上海新冠疫情醫療隊,所帶團隊獲全國抗疫先進集體。主要從事發病機制與防治策略的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分課題、軍隊課題、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專案20餘項。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SCI論著20餘篇。副主編教材1部、參編2部軍隊教材。
精彩資訊等你來
參考文獻:
[1]Ye X, Fan W, Wang Z,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image-guided thermal ablation of primary and metastatic lung tumors (2022 edition). J Cancer Res Ther. 2022 Sep;18(5):1213-1230.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