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最近指標稍微高了一點,應該沒什麼問題吧?”面對患者焦急的目光,丁嘉安耐心地解答患者的疑問。這位“閒不住”的老人在退休的第二天就再次回到一線出診。
“做醫生忙慣了,退休在家閒不住,還是喜歡為病人提供諮詢服務,並且和年輕醫生在一起,瞭解學科的最新進展。”他笑著說道,“我們應該是60歲退休,但我一直到 70才正式退休,現在又看診了十幾年。”
雖然今年已經84歲了,但丁嘉安依舊每週堅持出兩次門診,分別是在週二上午和週三下午,每次門診能看到大約30名病人,每週還要參加一次查房和科室早會。
作為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的第三任科主任,丁嘉安幾乎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胸外科,從肺結核外科手術到肺減容術、肺移植,64年間,他見證了這所最初主攻肺結核的定點結核病院,一躍成為全國最好的胸外科中心之一。1996年和2009年,中心分別完成了全國首例肺容積減少術和活體肺葉移植手術。
2015年和2017年,丁嘉安接連獲得了中國醫師協會和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頒發的“胸外科傑出貢獻獎”“中國胸心血管外科傑出貢獻獎”。
回顧職業生涯,丁嘉安告訴“醫學界”,“胸外科以肺為主,最早做來做去就是在開刀,學會了怎麼把肺切下來,那如何再把好的肺移植上去?肺移植要有供體,沒供體能不能先用人工肺?醫學發展強調更小的創傷,那肺血管成形術是不是可以代替全肺切除?學科發展需要什麼,我們就在臨床研究什麼。”
撰文丨沈星月 凌駿
務實創新
1961年,丁嘉安從上海第二醫學院醫療系畢業,被分配到上海市第一結核病院。這所醫院建成於1933年,由鎮海巨賈、滬上鉅富葉澄衷之子葉子衡捐贈建立,是當時上海第一所結核療養院,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市肺科醫院的前身。
進入結核病院後,丁嘉安主要從事肺結核的外科治療。外科手術曾是肺結核的重要治療手段。但手術中胸膜腔粘連非常緻密,特別是一些已經發展到毀損肺的患者,分離非常困難,肺面解剖也比較困難,出血多、術後併發症多。
在缺乏有效抗結核藥物的年代,“結核一把刀”就是科室的金字招牌。“內科初治要9個月,效果不好再復治9個月。有些患者不願意及時手術,藥換來換去,肺部粘連越來越重,等到我們開刀時,手術已經非常難做。”丁嘉安回憶道,那時醫院外科只有100張床位,8名醫生,和現在大多以肺結節微創手術為起點的年輕胸外科醫生不同,丁嘉安的醫學訓練始於“開胸、肺切除、胸廓成形術。”
情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我們逐漸發現,就診患者中肺癌越來越多。而一碰腫瘤問題就來了。這些患者大多年齡大,基礎疾病多,手術範圍就不能太大,不然病還沒治好,人先吃不消了。”丁嘉安說,在切除患者病肺的同時,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肺功能,成為了當時他一直思考的問題。
為此,在時任科主任裘德懋教授的支援下,1977年,還是住院醫師的丁嘉安主動離開臨床5年,“搬到”醫院的屍體解剖室裡展開研究。在此期間,他不僅僅滿足於切除患者的病肺,還瞄準國際先進水平,重點開展肺血管成型術、肺移植和人工肺的研究。
年輕時的丁嘉安(左一)與導師石美鑫教授(中)、裘德懋教授
丁嘉安形容那是最艱苦卓絕的5年,“當時醫院沒有地方組建實驗室,我們就搬到了太平間旁邊的屍體解剖室。”丁嘉安回憶道,在解決了實驗室的空間問題後,飼養實驗動物,手術及術後護理的問題接踵而來。
為了實驗用犬,丁嘉安和團隊成員只能到處奔波,跑遍上海的各個郊區農村,收來的狗就養在實驗室裡。因為擔心實驗出意外,丁嘉安晚上就睡在狗旁邊看著,連續幾周不回家也是常態。1977年9月到1978年,丁嘉安及團隊先後做了40條狗的肺再植,50對狗的肺移植實驗,摸索了犬肺儲存技術、手術操作以及肺移植模型。
上世紀80年代初,在進行的狗左全肺移植動物實驗中,移植狗術後最長存活達723天,為國內之最長。這些實驗的成功也為後來上海市肺科醫院成功地在人體上進行肺移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基於這些艱辛的探索和豐富的總結,2003年1月,首例臨床肺移植在上海市肺科醫院施行並取得成功。之後,他們又先後開創了亞洲首例再次肺移植、2009年的國內首例活體肺葉移植等多個國內、國際第一。
不僅如此,其目前還保持著肺移植5年生存率和手術成功率兩項國內領先,成為國家重要的臨床移植中心之一。在迄今300多例肺移植病例中,肺移植術後有的已存活14年,而再次移植術後有的已存活15年。
除了肺移植,在實驗室工作的5年中,丁嘉安在人工肺(聚丙烯中空纖維氧合器)的研究、氣管隆突切除重建新方法等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其開發的“一種鎳鈦形狀記憶合金擴張器”治療重度氣道狹窄,獲得國家專利局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技術上不保守
一系列成功的探索讓丁嘉安於1980 年被破格晉升為副主任醫師,隨後又於1985 年晉升為主任醫師。此時,快50歲的他和醫院一同迎來了新的挑戰。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治療肺結核的有效藥問世和治療方案進一步成熟,結核外科治療開始進入低谷,“肺結核被控制”的樂觀情緒也感染了民眾。肺結核這個醫學學科也隨之變成了冷門學科,病人少、收入低又有風險,願意當肺結核科醫生的人越來越少,結核病防治院也面臨著如何繼續發展的問題。
但上海市肺科醫院卻未因此而衰落,從那年的動物實驗開始,以丁嘉安為代表的老一輩“胸外科人”就已經意識到了,藥物的發展伴隨著中國結核病防治日趨成熟,未來的胸外科所面對的將覆蓋到整個呼吸系統疾病。
基於前期的探索,上海市肺科醫院決定轉型,瞄準肺部腫瘤發病率增加的趨勢,從單一診治結核病轉向診治肺部腫瘤等逐漸高發的肺部其他疾病。在關注新疾病譜的同時,丁嘉安提出要大膽創新,要“做人家沒做過的事情”,在肺移植、人工肺之外,他將目光投向了肺減容。
肺減容術常用於改善一些重度肺氣腫患者的呼吸狀況。肺氣腫是常見的一大臨床表現。作為常見的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保持在較高水平。1995 年,美國科學家率先應用肺減容術治療重度肺氣腫取得顯著療效,使肺減容術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
次年,丁嘉安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肺減容手術治療重度阻塞性肺氣腫的臨床研究”。1996年7月,他為一位74歲高齡液氣胸、重度肺氣腫患者成功施行了國內首例單側肺減容手術,該手術獲得成功。後續又進一步成功地把肺減容術用於肺癌合併重度慢阻肺患者,擴大了肺減容的手術適應證,這也標誌著上海肺科醫院在肺科治療領域更進一步,也為國內慢阻肺患者提供了一個新選擇。
不僅如此,丁嘉安也在創新和科研上鼓勵年輕醫生大膽嘗試,帶領上海市肺科醫院逐漸組建起一支集老、中、青三代的胸外科專家組。丁嘉安的學生、現任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臨床首席專家姜格寧在丁嘉安60週年慶祝典禮上回憶道,“丁老師經常在臨床工作中,特別是在手術檯上,給予我們很多的鍛鍊機會,讓我在手術上獲取了許多經驗。”
對此,丁嘉安表示。“對於年輕醫生的培養,我的一個原則就是‘不保守’。我會鼓勵他們主刀,只有給他們機會,讓他們真正走到實踐中去,才能發現問題,才能更快進步。”
丁嘉安的這種培養思想不僅與其自身“敢於嘗試”的性格息息相關,也深受其導師裘德懋影響。
上世紀70年代,丁嘉安遇到了一個長段氣管腫瘤病人要做緊急手術,按一般經驗氣管切除長度過長,不能手術,難度係數較高,但他對此信心滿滿,主動請纓。對於丁嘉安的請求,時任胸外科主任的裘德懋寧願充當助手,讓他“大膽放手”去做。
在丁嘉安的帶頭下,一批批“肺科人”埋頭苦攻業務,不斷創新,在肺部腫瘤等疑難肺部疾病診治上,力爭走在最前面。目前,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在微創手術量、疑難手術例數、創新手術術式等都位列全國前列。
為了幫助年輕醫生成長,丁嘉安還創辦了全國普胸外科新進展學習班,理論結合實踐,邀請國內外專家講解學界最新進展,給年輕醫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得到了全國胸外科同行的好評,紛紛踴躍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該學習班從以國內醫生為主擴大到國外醫生中。“現在我們胸外科的手術數量及手術難度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國外的醫生也會來學技術。”丁嘉安非常自豪地告訴“醫學界”。
未來,胸外科要如何走?在丁嘉安看來,必須重視臨床科研,深入開展亞學科研究,“以臨床的病人為基礎,結合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對每一個適應證都要問一問為什麼把它搞清楚這才更有水平。”
同時,丁嘉安也強調,“下一步,我們不僅要有一個自己的科學臨床指引,還要重視亞專科的發展。”
貼心醫生
在丁嘉安的身上有很多評價,“全國最好的胸外科專家”“上海肺科醫院一把刀”“全國胸外科十大專家”……但對他來說,最高的評價可能還是那句來自患者的“貼心醫生”。
“做病人的貼心醫生”是父母和師長給丁嘉安教授留下的最深的教誨,也是他一直的追求。丁嘉安出生於一個醫護家庭,在幼時,看到父母照顧病人,他從中感覺到了一種成就感。“我覺得能治好病人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而在做住院醫生期間,導師也一直和丁嘉安強調要對病人負責,在主治的病人危險沒解除前,必須要在邊上觀察。
因此,留院對於丁嘉安而言是常態。“那個時候我平時基本上都是不回家的,週六下午回家,星期天晚上又回到醫院。有的時候碰到病人病情變化就是家裡有事也是不回去的。病人把他的生命都交給我了,病人的生命比家裡的事情重要。”
最長的一次,丁嘉安大概有兩個禮拜沒回去,直到那位病人轉危為安。1997年,丁嘉安接診了一位III期小細胞肺癌患者。當時,大部分人對肺癌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這位患者在多家醫院就診未果。丁嘉安在接診後,根據患者情況,先給患者做了放化療,等到癌細胞小一點之後直接做了全肺切除。據悉,這位患者生存已超過20年。其家人每年還會來上海肺科醫院看望丁嘉安。
“我覺得能被病人稱為‘貼心醫生’,這是一個很高評價。”半個世紀的從醫生涯,丁嘉安從未忘記自己最初踏上醫學之路時的初心。
在丁嘉安從醫6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上,他又許下了一個新的願望,“我希望未來十年我還能跟大家在一起工作,看著科室、醫院不斷地發展。”
“中國醫生”專欄
講好中國醫生故事,展現中國醫生風采!
作為一家以“服務醫者、改善醫療”為宗旨的醫療健康資訊平臺,“醫學界”特開設“中國醫生”專欄。醫院有等級,醫生不分等級,這裡有學術頂流,也有醫學新秀。我們希望在這裡描繪中國醫生群像,彰顯醫者精神,促進醫患和諧,傳播醫學常識!
期待身為醫生的你,主動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成為本專欄的下一位報道物件。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