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運動醫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釋出。《指南》涵蓋了運動相關定義、運動處方的基本內容、一般人群與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動建議以及運動時心血管風險的篩查與評估、運動的禁忌證等。《指南》指出,“運動是醫藥”,運動也需要像藥物一樣看待。適宜運動有助於預防疾病,而不恰當的運動也會引發包括猝死或疾病進展在內的多種問題。因此,身體活動或運動的選擇以及“劑量”也必須像藥物一樣個性化定製,以獲得最大化效益和最小化風險。
一般人群保持運動
可防心血管病
大量循證醫學證據表明,身體活動和運動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石。對於一般人群來說,保持適當的運動可預防心血管病。
《指南》指出,運動對於兒童與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至關重要,適量運動不僅能降低肥胖風險、提高心肺耐力、促進骨骼肌肉和心血管代謝健康,還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促進社交技能、改善心理健康狀態、減少焦慮和抑鬱等心理疾患。建議兒童與青少年:1.平均每天至少進行60分鐘的中等到高強度的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2.每週至少3天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以及增強肌肉和骨骼的運動。3.兒童和青少年應該限制久坐時間,尤其是螢幕娛樂時間。
《指南》指出,所有成年人均應保持規律運動。健康成年人可根據自身條件增加運動強度。對於18~64歲成年人,應進行規律的身體活動。每週應該進行至少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活動,或至少75~15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活動,或等量的中等強度和高強度組合活動。每週應進行≥2天的中等或高強度主要肌群的肌肉強化運動。應該限制久坐時間。久坐若改為進行各種強度的運動,即使是低強度活動,也能帶來健康獲益。
運動有助於維持老年人神經肌肉功能、保持平衡與協調、降低跌倒風險。較高的運動能力與老年人死亡率降低密切相關。《指南》建議,對於≥65歲老年人,應定期進行運動。每週進行至少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至少75~150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或等量的中等強度和高強度組合運動。還應進行中等強度或高強度的肌肉強化運動,鍛鍊所有主要肌肉群,每週2次或2次以上。在每週運動中,老年人應該進行多樣化運動,側重於中等或更高強度的功能性平衡和力量訓練,每週3次或3次以上,以增強功能效能力和防止跌倒。老年人應該限制久坐時間,久坐應改為各種強度(包括低強度)的運動。
運動能有效控制
心血管病風險因素
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運動對控制這些高危因素有良好效果。
肥胖 在強度達到最大脂肪氧化強度(單位時間內達到脂肪代謝峰值對應的運動強度)時進行運動,可以最大化脂肪代謝分解效率,更有效地利用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這種運動強度對於肥胖人群來說,是改善身體成分的理想選擇。肥胖人群建議進行每週5~7天,每次至少30分鐘有氧運動,以及肌肉強化活動(每週2~3次),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高血壓 《指南》建議,對於高血壓控制良好的患者,建議每週進行2~3次肌肉強化活動,以及中等或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每週5~7天,每次至少30分鐘),以降低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對於高血壓控制良好但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和(或)靶器官損害的成年人,不建議進行高強度的抗阻運動。對於高血壓未得到控制(收縮壓>160毫米汞柱)的患者,不建議進行高強度運動。
血脂異常 《指南》指出,對於血脂異常患者,建議進行中度或高強度有氧運動(每週5~7天,每次30~60分鐘)與肌肉強化運動(每週進行2~3次),以糾正血脂異常,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糖尿病 運動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減少併發症,改善預後。《指南》推薦,糖尿病患者應進行少量多次運動,根據情況達到普通人的運動強度或更高強度。糖尿病患者應瞭解糖尿病相關運動注意事項並在運動中預防損傷和風險。
心血管病患者堅持運動
可降低死亡風險
那麼,一旦患有心血管病還能運動嗎?此前諸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降低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風險。
《指南》建議,對於已確診的慢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患者,應在運動前對運動誘發不良事件的風險進行分層。對慢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和風險分層,對冠心病不良事件高危人群按現行《慢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指南》管理。運動誘發不良事件的低風險人群可考慮競技或休閒運動(老年運動員和對心血管功能要求極高的運動除外)。運動誘發不良事件高風險人群(包括持續缺血)可以考慮在心絞痛和缺血閾值以下的休閒運動。不建議運動誘發不良事件高風險或有殘餘心肌缺血的人群參與競技運動。
對於低危瓣膜性心臟病患者,可以參加任何形式的體育運動,以不引起症狀為準,並且根據個人情況逐步增加運動強度,但需要密切監測。對於中危瓣膜性心臟病患者,可進行低強度休閒有氧運動,以改善功能狀態。對於高危瓣膜性心臟病患者,術前不建議參加任何競技類或休閒類運動,在進行瓣膜置換或修復手術後再進行運動;如無法手術,可以根據身體情況,在不引起症狀的前提下,參加低強度的休閒運動。
對於主動脈病變患者,運動前應進行危險分層,仔細評估疾病狀態和運動試驗時的血壓反應。應定期隨訪,動態進行風險評估。低危的主動脈病變患者可考慮參加競技或休閒體育活動(抗阻運動除外),高危主動脈病變患者不推薦參加競技運動。
對於房顫患者,由器質性心臟病、甲狀腺功能障礙、酗酒或藥物等原因導致的房顫,運動前應進行評估和管理。擬參加長期劇烈運動或運動中反覆出現症狀的患者建議接受消融手術。無器質性心臟病且耐受良好的房顫患者,可以不接受抗心律失常治療參加體育運動;需關注心室率、症狀和(或)進行心電圖監測,並對心室率進行適當控制。接受抗凝治療的房顫患者不建議進行有直接身體接觸或易受外傷的運動。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記者 || 董超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