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會不會覺得,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
不想上班/學習、懶得運動、迴避社交,就連日常的一些小事都不想做......
三天前,朋友小C給我打了通電話,說懷疑她自己心理有問題:
“最近總感覺很喪,明明什麼也沒發生,但一想到未來,就覺得人生好像一潭死水。”
我有些不解地問:
“為什麼突然會這樣想?是不是這段時間太累了?”
小C開始向我大倒苦水:
“就是覺得生活很沒勁啊!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考上大學就解放了,找到工作就輕鬆了,孩子大了就好了......
結果發現,上了大學就開始為找工作發愁,工作不加倍努力就會被淘汰,生了孩子就沒有自由的時間。
孩子大了,你還得操心TA的學習、工作、感情,甚至幫TA帶孩子......
我們的一生就像固定程式一樣,一出廠就要按照預設的程式運轉到關機。
那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啊?”
聽完小C這番話,我深有共鳴。這可能不是小C一個人的疑問,而是很多人的疑問:
如果生活一直這麼按部就班、迴圈往復,那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聽起來很抽象,卻暗含了一個大眾特別容易忽略的心理狀況——“滿足感”缺失。
當你在生活中感受不到任何滿足感時,就會開始喪失對“好好活著”的興趣,覺得每一天都很無聊、麻木甚至痛苦。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我們在平凡生活中,要如何獲得滿足感?
在積極心理學裡,滿足感這個詞往往和“幸福”一起出現。
幸福通常被定義為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包括愉快的情緒、滿意的生活和充實的體驗。
滿足感則常常代表自己對生活、工作、關係等方面的滿意度,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積極體驗。
從微觀角度來看,“幸福”難免有些抽象,而“滿足感”則相對好理解——比如吃到想吃的食物、買到心儀的衣服、住進舒適的房子等都能產生不同程度的滿足感。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問:既然滿足感那麼容易實現,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感到不滿足呢?
拿上文提到的小C舉例。在旁人眼裡,小C的生活雖說不上大富大貴,但也沒遇過什麼大的挫折和困難。
小C的父母都有退休金,經濟上基本不用她操心;小C本人則在外企工作,一週能有兩天居家辦公;她的丈夫自己開工作室,時間比較自由,能照顧家裡。
看到這,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小C矯情了。這條件已經秒殺90%的人了,為什麼還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然而,在小C看來,除了出生沒辦法選擇,她目前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透過不斷努力才獲得的:
“從小我就認為,成績是成功的唯一標準,因此我不斷學習,最後考到了好的大學。
然而,上了大學後才發現,周圍的同學都很優秀,如果無法擊敗TA們,將來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
於是,我只能逼自己繼續卷。畢業後我進了這家外企,原本以為會輕鬆一點,卻發現高薪的背後是無盡的壓力……
最後我發現,我好像永遠沒有辦法停下來享受生活,永遠感到不滿足,這樣的人生太內耗了。”
而小C也仔細觀察了在老家工作、生活的閨蜜,發現她雖然收入沒有自己高,甚至只夠生存,住的房子也沒有自己的大,但她好像很容易感到滿足和幸福。比如:
每個月能出去吃一頓火鍋,就感到很滿足;
每半年能買一件新衣服,就感到很滿足;
一年能去一次旅行,就感到很滿足;
自己和家人都身體健康,就感到很滿足……
小C感到很困惑:“為什麼我看似條件更好,卻更不容易滿足,更不幸福呢?”
這讓我想起了《幸福的方法》這本書中提到的四種“人生漢堡模型”——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感悟幸福型。
這四種人生漢堡模型,囊括了大多數人的現狀。而我們之所以缺失滿足感,與我們對幸福的看法有著很大的關係。
《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本-沙哈爾認為,前三種漢堡模型(忙碌奔波型、享樂主義型、虛無主義型)的人都不太容易感到滿足,因為TA們的觀念存在錯誤。
1、忙碌奔波型
“忙碌奔波型”的人,往往只追求未來的快樂,因此總是默默承受現在的痛苦。
TA們不懂得去享受正在做的事情,堅守著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一旦目標實現,就會開心快樂”。
因此,忙碌奔波型是素食漢堡,雖然有益,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享樂主義型
“享樂主義型”的人,總是在尋找快樂並逃避痛苦。
TA們只是盲目地滿足慾望,從不認真考慮後果。TA們認為,充實的生活就是不斷地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慾望。
但這種快樂並不長久,因為享樂主義者的生活完全沒有挑戰,TA們可能很快會厭倦並無法感到滿足。
3、虛無主義型
“虛無主義型”的人,是指那些已經放棄追求幸福的人,TA們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義的。
TA們沉迷過去並放棄現在和未來,終日渾渾噩噩,內心永遠感到匱乏。
4、感悟幸福型
“感悟幸福型”的人,可以很好地平衡眼前和未來的幸福。
比如,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求知的快樂,而這種快樂也可以幫助TA取得好成績,並且在未來獲益。
談戀愛也一樣,倆人共同享受著愛情的美好,幫助彼此成長與發展。
同樣的,當我們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時,無論是商業、醫學還是藝術,我們一樣可以在享受的過程中取得事業的進步。
前三種類型的人,都存在“滿足感缺失”的情況:
“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實現謬論”,即認為只有在實現一個有價值的目標後,才可以得到幸福。
“享樂主義型”的問題在於“快樂至上”,認為只要不斷地享受短暫的快樂,就算沒有實現目標,也可以得到幸福。
至於“虛無主義型”本身就是一種謬論,是對現實狀況的完全誤讀,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得到幸福。
小C無疑是第一種。雖然在每個小目標達成時,她都會感到一絲滿足,但焦慮很快隨之而來,又被迫重新投入“戰鬥”中。
而小C的閨蜜,更接近於第四種,也是大多數人的理想狀態。那麼,我們要如何吃到“感悟幸福型”的漢堡,讓生活更有滿足感呢?
以下這三種辦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1、建立簡單的小目標,創造“心流”體驗。
“心流”是心理學家米哈里提出的概念。
在心流體驗中,我們對於正在進行的事情采取的是一種全神貫注的態度,沒有任何人或事可以打擾我們或是使我們分心。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學習、成長、進步,並獲得深深的滿足感。
豆瓣高分電影《完美的日子》,講述了一個普通清潔工享受心流狀態的故事。
主人公平山是東京的一名廁所清潔工,雖然很多人覺得這個職業不體面,甚至對它有偏見,但平山每天都樂在其中。
天微亮,平山就起床開始工作。打掃完路面後,他會在公園的長椅上吃便當。下班後,他去固定的場所泡湯,晚上在熟識的小店吃飯。
他會在轉場各個廁所的間隙聽歌、在家裡養很多花花草草、在睡前閱讀書籍、用膠片相機給大樹拍照……
他工作認真、生活規律,善於發現平淡生活中的美好瞬間;他物慾低而精神富足,即便是清潔工,也能感受到快樂。
與平山一樣,我們都有過沉迷於閱讀或聽歌的經歷,有時甚至別人叫我們都聽不見;或者當我們在專心烹飪、在公園打球、在做手工時,經常不知不覺就過了幾個小時。
然後,我們會感覺非常快樂,這就是心流體驗的過程。
因此,要想讓生活更有滿足感,可以建立一些容易達到的小目標,去創造心流體驗。
比如,一天看40分鐘的書,打一小時的網球,一週看一部喜歡的電影等等。
當你全身心地享受其中、聚焦當下時,滿足感就會油然而生。
2、發展社會關係,尋找“同頻”的人。
學者Heintzelman和King發現,與他人建立聯絡並保持關係,是一種培養意義感、增強個體幸福感與滿足感的有效方法。
研究表明,與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相處、分享自己的熱情,有助於進一步促進意義的生成和深化,使人們更加樂觀和積極地面對生活,從而獲得滿足感。
因此,參加俱樂部、聚會活動,或者用自己擅長的技能與他人產生聯結(比如教別人畫畫、寫作等),都能讓生活更具滿足感。
3、尋找有意義的工作和目的。
人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上。如果工作對於你來說尤為重要,那麼,你的滿足感極有可能要從工作中獲得。
因此,你可以透過做有意義的工作、愛好或志願服務來讓生活更具滿足感。以下三個策略,希望可以幫到你:
a. 確定你的熱情:確定你熱衷的活動或事業。這可以透過寫日記、自我反省或進行性格測試來實現。
b.探索職業選擇:如果你對當前的工作不滿意,請探索符合你的熱情和價值觀的職業。這可以透過面談或工作見習來實現。
c.做志願服務:為你關心的事業做志願者,這可以帶來使命感和成就感。
有一點要切記:如果企圖永遠滿足,可能會導致失敗與失望。
因為,並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時為我們帶來當下與未來的幸福。
有些時候,我們確實需要犧牲一點快樂,去換取目標的實現,有些平淡或瑣碎的付出是無法避免的。
就像為考試而學習、為買房而攢錢、為實現一個目標而努力工作,這些都會帶來些許不快,但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獲益。
重點的是,就算我們必須犧牲一些眼前的快樂,也不要忘記,我們仍然可以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發掘出能為當下和未來帶來幸福與滿足的行動。
現在,讓我們回到那個終極哲學問題: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電影《林中漫步》或許可以給到我們答案。
作家比爾·布萊森和兒時的玩伴斯蒂芬·卡茨,約好一起完成“徒步2100英里的阿巴拉契亞山小徑”的目標。
兩個人經歷了遇見黑熊、被困在半山腰等驚險事件。回程的時候,比爾·布萊森遺憾地感慨,他們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
斯蒂芬·卡茨卻說,他已經看過了鄂爾多斯山,徒步了阿爾法林道,感受了冬日大雪和夏日炎炎,所以他認為他已經完成了徒步。
“我們離目標還遠著呢。” “你說什麼,我們做到了呢。” “我們甚至沒有機會去看一眼卡塔丁山。” “另一座山?你到底要看多少山才滿足?在我看來,我們已經走完了阿帕拉契山徑了,我們走過了烈日,走過了風雪,我們走到雙腳流血,我們在阿帕拉契山徑遠足過,布萊森。” “或許你說的對。”
是的,人生這條路,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沒能到達最想去的目的地。
但這一路走來,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狂風暴雨,無論是怡然自得,還是摻雜血淚,都是獨屬於我們人生的風景。
也許,享受當下的每一分鐘,並在美好的事物中獲得滿足感,就是人生的意義。
如同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所說:“生命的意義卻似輪迴,每個人都得從頭尋找,唯在這尋找中才可能與前賢匯合。唯當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走過思悟一向的艱途,步上山巔之時,你才能說繼承。”
人生的意義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也請盡情感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吧!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夏木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高滿足感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幸福,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你想要提高“滿足感”,不妨學點心理學。它能讓我們看到人生的意義,學會享受當下的每一分鐘,從平常事物中獲得滿足感。
當然,學習心理學的意義還遠不止這些。我們還可以透過心理學去調節情緒、找到自我、豐富精神世界,甚至可以開拓靠譜的副業探索之路,成為一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
想要學習心理學,助人渡己
想要成為心理諮詢師,探索第二職業
點選新增壹心理·規劃師
↓ 即可免費領取「1V1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