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爽)“手術後第二天早晨,我推開病房門,媽媽叫出了我的名字。那一刻,我感覺我的媽媽終於回來了。”
這一幕,對許多家屬來說,像是做夢一般的場景,如今透過手術,真的有可能成為現實。
浙江省寧波市第二醫院11月8日釋出訊息,醫院為一名76歲患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實施頸深部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後,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術後2個月的複診結果顯示,老人不僅記憶力明顯恢復,而且可以和人正常交流。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國內多家三甲醫院開展了類似手術。這是不是意味著阿爾茨海默病有“逆轉”的方法了呢?
9月14日,寧波第二醫院手顯微外科副主任郭宗慧團隊為李阿姨進行頸深部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寧波市第二醫院圖
手術像“疏通劑”,疏通帶走腦內的致病蛋白
“頸深部淋巴管-靜脈吻合術依據的理論基礎是腦內Aβ-澱粉樣蛋白的異常堆積和tau蛋白異常磷酸化,這是兩個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11月11日,實施該例手術的寧波市第二醫院手顯微修復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郭宗慧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手術透過採用超級顯微外科技術,對腦膜內淋巴迴圈進行分流手術,加快經顱底頸靜脈孔的腦內淋巴的迴流,帶走更多的腦內代謝產物,從而達到可能逆轉大腦退行性病變,減緩病情進展的目標。
“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機械性排洩的過程。”郭宗慧表示,老人腦內澱粉樣蛋白的異常堆積,就像下水道堵塞住了,“廢物”沒法及時運送出去,而頸深部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可以大大加快“廢物”的清運速度,提升清運效率。
11月11日上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顯微重建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唐舉玉教授也剛剛完成該院第42例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由於是微創手術,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動。在這42例患者中,除了恢復記憶,唐舉玉也看到原本表情淡漠、寡言的患者,術後複診時可以有說有笑地和他交流。
3月12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顯微重建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唐舉玉教授團隊檢視患者恢復情況。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圖
即時效果不代表最終療效,仍需大規模臨床試驗
雖然不少患者在術後都有明顯的症狀改善,但上述專家也均認為,這項手術只能為目前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具體的有效性仍需要更多研究證實。
北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高平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表示,目前阿爾茨海默病尚無特效治療,最新上市的具有疾病修飾治療的單抗類藥物(如已經在我國上市的侖卡奈單抗(樂意保))也只能一定程度延緩疾病進展。“因為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徹底瞭解。雖然有眾多的假說、機制參與,但目前沒有任何單一的假說能夠完美地解釋疾病的發生發展。因此,現有的、針對單一機制研發的藥物或者治療方法都不能逆轉病情進展,更無法徹底解決或根治阿爾茨海默病。”
“對於阿爾茨海默病,我們並不能僅從患者術後症狀的即時改善來判定手術效果,患者需要在術後不同時間節點進行多方面的檢測,包括神經內科評估、影像學檢查、腦脊液檢查等,才能最終確定結果。”唐舉玉告訴記者。
郭宗慧也表示,比如上述提到的患者李阿姨,在術後仍然需要配合藥物、理療、康復等綜合治療,繼續控制病情並進行長期隨訪。“手術只能達到清除已有腦內澱粉樣蛋白異常堆積的效果,但無法保證後續不會再形成新的堆積。”
“總體來講,這種方法只是一種嘗試和探索,其療效和安全性仍需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去驗證,目前個例的手術效果也無法充分說明手術本身是否具有普適性。”高平向記者總結。
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做,需要符合相應指徵
目前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接受該手術的42位患者中,大部分MMSE評分都在9分以下,處於重度認知障礙,且無法繼續透過藥物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但對於晚期病人,腦內的神經細胞壞死已經無法逆轉,這也為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的最終手術效果帶來挑戰。
“此外,即使患者家屬手術意願強烈,也需要具備手術指徵才能進行手術。”唐舉玉特別提示,首先,需要經過神經內科專科確診;其次,患者的Aß-PET和Tau-PET影像學診斷需均為陽性;最後患者還要經過手術耐受評估,如患者患有某些嚴重基礎疾病可能也不適合該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