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上旬,我國很多地區陸續進入供暖季。一提到來暖氣,就不得不說說“暖氣病”:“暖氣病”並不是醫學上的病種,而是由於供暖時節門窗經常關閉,空氣難以流通而形成乾燥、悶熱的環境,為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傳播提供了機會,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疾病的統稱。
“暖氣病”表現1
上呼吸道感染
河南鄭州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專家對“暖氣病”作了分類介紹,其中首先就是呼吸系統疾病。這是由於,室內外溫差過大,加之溫暖、乾燥的環境讓人的免疫力與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出現口乾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皮膚乾燥發癢、火氣大等問題,同時還會削弱人體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從而誘發感冒、、哮喘、腮腺炎等各種呼吸道疾病。
特別是很多人習慣在冬季把溼衣服放在暖氣片上烘乾,這樣可能會對嚴重患者造成健康威脅。另外,溼衣服會讓房間的溼度增加30%,這就為黴菌孢子的生長創造出理想環境,尤其是煙麴菌,它會導致肺部感染。
“暖氣病”表現2
鼻腔和皮膚乾燥
長期開暖氣的室內空氣較為乾燥,容易造成鼻腔、咽喉、皮膚乾燥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流鼻血、咳嗽、咽痛、皮膚髮緊、瘙癢等。
“暖氣病”表現3
成員之胸悶氣短
冬季密閉溫暖的室內空氣比較渾濁,二氧化碳含量高,人體呼吸系統壓力較大,心臟壓力也會增大,從而可能出現胸悶氣短的症狀。
“暖氣病”表現4
尿量減少、尿路感染風險增加
在溫暖乾燥的環境中,人體的水分更容易丟失,如果還保持往常的喝水量,那麼就容易出現尿量減少的情況,泌尿系感染和尿路結石的患病風險隨之增加。
“暖氣病”表現5
血液黏稠、血壓波動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釋出的關於“暖氣病”的科普材料介紹,暖氣過熱會“搶走”人體的水分,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壓下降及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另外,屋裡暖氣過熱,跟室外溫差太大,可能導致血壓波動大,構成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
另外,對於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暖氣病”引發的呼吸道感染也容易導致心慌、胸悶等症狀。
“暖氣病”表現6
皮膚瘙癢、眼發乾
來暖氣後,室內溫度較高,更會加速皮膚水分流失,使皮膚纖維失去韌性而導致斷裂,從而形成無法恢復的皺紋;而且室內溫度過熱,缺少水分滋養的皮膚會瘙癢,可能會造成溼疹。
另外,冬季戶外風大物燥,室內室外的環境變化會影響淚液的迴圈,造成乾眼症;同時眼結膜乾燥極易增加患結膜炎的風險。
預防措施1:補足水分
供暖季節,每天需要飲用1.5~2升水,以保證人體不缺水。同時可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如蘋果、梨、橘子、葡萄等,適當進食有溫熱性質的食品如芝麻、蘿蔔、番茄、荸薺、豆腐、銀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飲酒。
預防措施2:控制室內溫溼度
室內溫度與室外溫度差距不要過大。室內溫度過高容易導致咳嗽、嘴唇乾裂等。室溫最好控制在18℃~22℃,溼度保持在50%~60%。除了用加溼器、擺放水盆外,還可在室內多養些綠色植物,最好選綠蘿、吊蘭等。這些植物葉面蒸騰的水分比較多,可以調節室內空氣溼度。
預防措施3:屋內穿衣不要過多
在家裡不要穿衣服過多,因為如果在家還穿很多的衣服,而屋裡有暖氣,溫度高,就很容易出汗,這樣也就加快了水分流失。如果打算要出門,那就要多添些衣服,要保證足夠暖和,避免因溫差太大,忽冷忽熱,而不小心感冒了。
預防措施4:常通風,勤消毒
一到冬天,很多人家裡一天到晚不開窗,就會導致室內空氣不流通,增加室內的汙染和致病微生物繁殖。因此建議每天早晚各開窗通風1次,每次開窗時間不少於30分鐘,一方面可以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室內太乾。同時平均兩天進行1次熬醋燻蒸或過氧乙酸消毒。
預防措施5:增加戶外鍛鍊
多到戶外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減少“暖氣病”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兒童更容易得“暖氣病”,所以更應該加強防護,選擇適宜的鍛鍊方式來強身健體。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記者 || 楚超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