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到底是什麼病?
撰文:Liny
3~12歲生長期的孩子,經常會出現“生長痛”的現象,這種疼痛通常在生長期出現1~2年便會消失,並且可以透過一些物理方法緩解。
今天病例的主人公也是一位處在生長發育黃金階段的男孩,7年前男孩就出現了手指腳趾疼痛,然而一直沒有緩解,直至兩年前,疼痛加劇。難道不是“生長痛”?
來看這個病例
患者,男,10歲,學生。
主訴:雙腳腳趾間斷性疼痛7年,加重伴雙手手指疼痛2年。
現病史:
患兒7年前(3歲起)出現發作性雙腳腳趾刀割樣脹痛,可耐受,持續數分鐘後自行緩解,多於晨起、劇烈活動、接觸冷水或天氣轉涼時出現,發病時伴焦躁、乏力,無發熱、大汗或少汗,無頭痛、頭暈、耳鳴、呼吸困難、心慌、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皮疹、抽搐、意識障礙等,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可自行緩解,數天發作一次,間歇期無異常。
當地醫院診斷為“生長痛”,給予鈣劑及止痛藥,但效果欠佳。患者反覆多次就診,但都以對症治療為主。2年前患者雙腳趾疼痛加重,發作時患者難以忍受,並伴有雙手手指刀割樣脹痛。患兒智力運動發育正常,家族中無類似疾病史。
體格檢查:少年男性,體格發育良好,全身未見皮疹及出血點,神經系統查體未見異常。觸覺、痛覺、溫度覺及深感覺未見異常。四肢肌力及肌張力正常,雙側肱二頭肌腱、肱三頭肌腱、雙膝腱反射可引出,病理徵及腦膜刺激徵陰性。
輔助檢查:
血液及尿液常規化驗、肝腎功能、電解質正常。
類風溼因子、C-反應蛋白、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ASO)、補體C3、補體C4均正常。
抗中性粒細胞質抗體(MPO)、抗中性粒細胞質抗體(PR3)、抗核抗體譜、紅細胞沉降率(ESR)正常。血液氨基酸、酯醯肉鹼譜分析及尿有機酸分析未見異常。
經顱多普勒超聲:基底動脈血流速度輕度增快,頻譜形態未見明顯異常。
心電圖、超聲心動圖、下肢血管超聲、肌電圖、影片腦電圖均未見異常。
溶酶體酶學分析:外周血白細胞-半乳糖苷酶A活性顯著降低0.9nmol/(mg·蛋白·h),正常對照24.5~86.1nmol/(mg·蛋白·h)。
基因分析:GLA IVS6+2 T>C剪下突變。
根據男孩上述症狀及檢查結果,可以為他確診了嗎?
資料來源:
[1]Nowicki M, Bazan‑Socha S, Błażejewska‑Hyzorek B et al.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Fabry disease in Poland: a position statement[J]. Pol Arch Intern Med, 2020,130(1):91‑97.
[2]Domm, J.M. et al, Gene therapy for Fabry disease: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outlooks on gene-editing. Mol Genet Metab, 2021. 134(1-2): p. 117-131.
[3]楊豔玲,《從病例開始學習遺傳代謝病》,人民衛生出版社
[4]Thaíza Passaglia Bernardes et al. Fabry disease: genetics, pathology, and treatment; Rev. Assoc. Med. Bras. 66 (Suppl 1)• 2020
本文首發:醫學界罕見病頻道
本文整理:序恩
責任編輯:小葉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