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藥企業正迎來“反轉時刻”?
撰文丨周亞夫
中國醫藥市場上,創新藥正在快速增長!
筆者今年8月到海南博鰲參加“西普會”,聽到了中國生物製藥董事謝炘總的演講。他在演講中,談到了對中國創新藥市場的看法,也介紹了中國生物製藥可以公開的情況。8月13日,中國生物釋出了中期業績報告:經過2年的業績停滯、利潤下滑後,中國生物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長11.1%,其中創新藥增長14.8%。業績披露後,中國生物製藥股價3天上漲了11.5%。
中國生物製藥的故事,並不是獨家的。恆瑞製藥在經過3年的業績下滑後,今年一季度營收增長9.2%、利潤增長了10.48%,增長的動力同樣是創新藥。
除了這兩家中國頭部製藥企業,頭部跨國藥企也迎來了中高速增長。據筆者瞭解,中國區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了20%+,阿斯利康中國區營收同比增長15%。New Biotech情況也不錯,百濟神州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高達65.4%……
相比之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GDP資料顯示,在2024年上半年製藥工業收入同比出現了負增長。
在整體醫藥工業收入下滑的背景下,MNCs、中國Big pharm、New Biotech這幾類企業都迎來了中高速增長,是否可以說明:中國的創新藥企業,已經迎來了“反轉時刻”?
筆者認為,儘管創新藥企業確實獲得了比較高的增長,但還不能太樂觀:
1.當前的高增長,可能與去年“反腐敗”導致的低基數有關;
2.我國創新藥“靈魂砍價”問題,在機制上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創新藥“全球最低價”,不但破壞跨國藥企的全球價格體系,還損害了我國創新藥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盈利能力。所以謝炘總在西普會上的研討環節談道:創新藥的定價機制不改變,中國不會出現世界級的創新藥企業!筆者認為,謝總的觀點切中肯綮;
3.“無效用藥、低效用藥”問題嚴重,醫保無錢採購太多創新藥。我國的醫藥工業產值2022年就達到了3.36萬億元,2023年醫保用藥銷量近2萬億元,但有關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的創新藥容量還只有2000億元左右,佔全球市場的3%。小池塘裡撈不出大魚,我國要成為“製藥強國”,就必須對醫保藥品的採購機制進行徹底改革,把輔助用藥、OTC用藥、無可靠循證醫學證據的中成藥等,清理出醫保目錄,只有這樣才能為醫療價格改革騰籠換鳥、才能為創新藥開啟增長的空間(但不得不說,目前還幾乎看不到有關的政策動向)。
好訊息是,經過3年左右的調整後,中國的大藥企正在走出低谷,在創新藥銷量的帶動下,重新恢復了增長,並且可以確信,由於當前我國創新藥盤子還很小,中高速增長至少在未來的5年內都將持續;壞訊息是,增長的天花板不高,遠遠支撐不了目前一些創新藥企業的高估值。
要讓中國的創新藥企業走向全球市場、走向星辰大海,光靠市場自發性的恢復是遠遠不夠的,全鏈路支援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打造“製藥強國”,還必須憋出更大的“招兒”。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