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案例分享~
來訪現狀
小宇(化名)22歲,自閉在家至今6年了,以前是不願走出家門,現在連房門也不願走出來。同時,小宇有著非常嚴重的睡眠問題。
小宇媽媽一開始以為小宇因為高考壓力太大,需要在家休息、調整心態,根本沒想到會變成這麼嚴重。後來,她也帶小宇去旅遊、去各種醫院看...但都沒有用。
想盡辦法也無能為力的父母,最後在朋友的推薦下,把小宇半“騙”半拽地帶來心理諮詢。
BPS綜合分析
初步診斷:人際困擾,伴隨嚴重的失眠問題。
小宇的性格底色中,有敏感的部分。這讓他一方面,難以對自己的優勢形成穩定的信心;另一方面,又非常容易定焦在自己的不足上。
小宇說:“我走路手腳不統一,肩膀也是斜的...眼球特別凸,很嚇人...五官也不好看,在太陽底下看特別醜,還被人笑過...爸爸也說我沒有一點好的地方。”
他一直焦慮和自卑自己的姿態問題,非常害怕別人嘲笑的眼光,於是決定待在家裡再也不要和別人接觸了。
不論是小宇對自己的不滿,還是他對外界的恐懼、對他人的拒絕,其實都暗藏著他內心的期待與嚮往。與其說他在透過逃避,防禦外界的恐懼;不如說他在逃避、對抗內心的需求。
同時,小宇從小缺少來自父親的鼓勵,又經常被父親批評,導致他對自己有很多的懷疑與差評。久而久之,他的內心越來越沒有力量。
DPP干預概述
➤針對小宇現在的心理狀態與睡眠困擾,結合小宇爸媽希望孩子儘快走出家門、恢復正常生活的訴求,和小宇內心的期待,以及小宇難以出門的現實情況限制,諮詢師聯合心理醫生一起會診,給出了從藥物、心理、物理三維度綜合干預的定製化服務方案。
➤藥物:配合心理醫生每天進行服藥,治療焦慮等症狀。
➤心理:每週兩次認知行為取向心理諮詢,結合每週五次辯證行為療法取向居家心理訓練。
➤物理:透過經顱磁刺激、電針等改善情緒及睡眠。
小宇焦慮的的核心,在於小宇內心的不合理信念、對感受的歪曲,以及在行為上缺乏檢驗現實真實情況的能力。
小宇認為自己姿態有嚴重問題,諮詢師引導他看到自身實際外貌與想法間的差異,發現他對自己的低估與不合理認知,以及這種不合理認知帶來的行為迴避是如何強化、加重不合理認知的。
做心理查房的時候,諮詢師發現小宇常常把自己封閉在病房裡,害怕與人接觸。諮詢師透過脫敏訓練逐漸增加暴露時長與場景,讓小宇在實際場景中去面對、感受、療愈內心的情緒。
針對小宇和爸爸的緊張關係,諮詢師首先為小宇提供一個安全、支援性的環境,讓他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
同時,邀請小宇爸爸一起參加諮詢,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批評對小宇的負面影響。教授表達的技巧,促進親子間的溝通,在親子運動等活動中重建信任感和親密感。
DPP干預概述
經過22天的治療,小宇的情況有了很大改變:
軀體化症狀、睡眠問題得到了緩解,能嘗試與住院部的其他患者接觸、交流,願意主動向老師提議舉辦團體活動,在團體活動中變得放鬆了許多,在其他公共場合仍有焦慮、擔心,但不會再讓小宇覺得無法忍受、要逃避。
心理諮詢團隊在評估這些資訊後,一致認為小宇可以順利出院了!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線上檢視~
本文來源:安肯心理諮詢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