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劉玫妍 張爽 尹薇 趙萌萌)大腦也會“斷崖式衰老”,57歲、70歲和78歲是大腦功能急劇下降的關鍵節點,而特定的急劇變化可能是腦功能快速退化的關鍵驅動因素。未來,透過血液檢測分析特定標誌物,或能預測“腦齡”。
當地時間12月9日,《自然·衰老》(Nature Aging)雜誌刊發了復旦大學類腦智慧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程煒研究員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鬱金泰教授等團隊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腦衰老的演化模式。
12月10日,鬱金泰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這項研究最大的價值是實現了透過血液檢測闡釋大腦衰老時鐘。“一方面,我們發現了13個與大腦衰老相關的生物標誌物,這些標誌物可作為痴呆及其他與年齡相關的大腦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另一方面,我們發現大腦衰老是複雜的非線性變化過程,在特定年齡階段會出現顯著的‘斷崖式衰老’現象,其中,57歲、70歲和78歲是大腦功能急劇下降的關鍵節點。”
鬱金泰解釋,之所以是這三個時間點,主要是因為這些時間點存在蛋白質水平變化高峰。其中,57歲的高峰主要與代謝過程和精神健康特徵有關,70歲的高峰與腦結構和痴呆及卒中等腦疾病的關聯最為顯著,而78歲的高峰與JAK-STAT等炎症訊號通路有關。
“瞭解大腦衰老的時間點可以幫助我們制訂個性化的預防和干預計劃。”鬱金泰建議,57歲是腦衰老的第一個顯著節點,人們應在該節點進行定期體檢和認知功能評估,並採取一定的早期預防措施,如保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優質睡眠以及良好的壓力管理。而70歲可能是腦疾病的高危時間節點,人們應同時關注身體的其他健康問題,如血壓、血糖、膽固醇水平等,在確保身體健康的同時保障大腦健康。
此外,這項研究還提示,腦衰老可以監測和預防。透過外周血檢測,分析血液中的特定標誌物,可以估算大腦的實際年齡,這些標誌物的變化不僅能反映大腦健康狀況,還能發現腦衰老的早期訊號。
“我們的研究提示,血液檢測對於預測腦年齡有巨大的潛力,但其在實際臨床應用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戰。”鬱金泰表示,“目前大多數血液標誌物和預測模型仍處於研究階段,尚未廣泛驗證其在真實世界中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為了實現臨床應用,必須透過大量的多中心、跨人群研究進行驗證。此外,不同實驗室使用的裝置和技術不同,可能導致資料差異,因此需要標準化的檢測流程和方法,確保在不同地點和不同樣本中所得結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