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餘力向前進,沒有勇氣往後退,原地踏步又令人焦慮不安。”
這句話來自漫畫大師朱德庸的微博,精準地捕捉到了大部分當代年輕人的真實感受。
在如今這個充滿失控的世界裡,每個人內心的困惑也在成倍增長。
然而,我們要面對的事情太多,所以總會習慣性地壓抑那些負面情緒,忽視它們發出的警報:
焦慮、狂躁、恐懼、麻木……
在朱德庸看來:情緒就是你的靈魂在向你發出疑問,而你無法回答。
可如果你不去回應這些情緒,它們就會成為一個個暫時被埋藏的“人生未爆彈”,可能在某個瞬間就會被引爆。
在新書《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中,朱德庸畫下了許多他所觀察到的“時代情緒”。
他在自序中寫道:“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你的未爆彈在漫漫人生中至少會爆一次。”
那麼,人生未爆彈引爆後會怎樣呢?
朱德庸老師的答案是“崩潰”,也就是“你的靈魂含著淚衝出了你的肉體”。
前段時間,壹心理和朱德庸老師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談,我們把讀者們最關心的問題一一丟擲:
“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我們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各種情緒和遭遇?” “如何抵擋來自外界的焦慮,堅定自己內心的選擇,和靈魂建立連線?” “一直不確定該過一個對自己有意義,還是過一個對別人有意義的人生,怎麼辦?”
以下內容整理自壹心理與朱德庸的對話。
△ 戳影片觀看朱德庸老師分享
學會勇敢地表達情緒,做最真實的自己~
壹心理:為什麼時隔6年,選擇出這樣一本和情緒有關的書?
朱德庸:這本書是我在2020-2021年畫的,剛好是疫情的時候,整個世界“靜止”了下來。
其實疫情對人類來講是一場浩劫,人人都被迫放下手頭的東西。但其實這剛好是一個人可以自我整理的契機,靜下來重新思索自己的過去、現在或者未來。
在這之前整個經濟的發展、商業的運作是很迅速的。當世界停止運轉後,反而觸發了我很多的思緒。我很想知道面臨這些外界的衝擊,我們到底經歷了哪些內在的感受。
所以我就開始記錄自己的情緒,也有很多我感受到的別人所散發出來的情緒,以及這個時代讓每一個人產生的情緒。
社會並沒有因為疫情的消退變得更好,反而生活和自我的空間被壓縮得更嚴重,所以人會產生更多的情緒。
但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瞭解自己的情緒,因為其實我們從小就沒有被教會重視我們的情緒。甚至我們從小就被暗示情緒是不好的,是非理性的,代表一個人脾氣不好,很奇怪,不能融入團體。
如果我們覺得有情緒是錯的,那麼我們就會把自己的情緒放在一邊,去用一種很理性的、能夠滿足別人對我們期待的方式去思考,去選擇我們的專業、工作等等。
我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情緒,只是大家都把它掩飾住了,或者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
這些情緒每天在人心裡面打結,到最後連自己都受不了。
所以我覺得在未來這幾年,情緒是每個人首要解決的事情。
也許這本書,能夠讓大家瞭解到情緒對人的影響是多麼大。
壹心理:我們應該怎樣面對自己的情緒?
朱德庸:最重要的是用內心去真實地感受。我常常會去感受我自己的內心,因為我也會碰到很多困難、不高興的事情,甚至是必須要面臨一些選擇。
比如2011年的時候,很多人來找我談如何擴大我的IP,如何掙更多的錢。那個時候我就開始從我的情緒去想,發覺其實我一點也不開心。接著我就想為什麼不開心,原來是因為他們所提出來的這些是違揹我內心的。
對我來講,能夠真正按照我的意思、我的時間、我的步調去創造一個作品出來,帶給我的快樂遠遠大於擴大 IP所帶來的,我就拒絕了。
所以只要你開始注意到你的情緒,去發現內心的不開心、忐忑是為什麼,就能找到你心裡面真正想要的。
壹心理:如何克服對外界不確定性的恐懼,正視自己內心的情緒?
朱德庸:其實每一個時代都有非常大的變動,所以我們永遠都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
我覺得現在更多的人對這種不確定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是因為現在的人不具備自我的、內在的一種安定。
因為這個時代的人都在追求物慾。當物慾被無限制地擴大,到了無法持續下去時,我們的不安定感就會比之前所有人都要更大。
我們總是隻在乎滿足自己的肉體,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用得好,確保我們的肉體非常舒服。但是我們卻完全不在乎靈魂,不去想靈魂需要的是什麼。
所以為什麼我這麼關注情緒,因為情緒就是靈魂對你的疑問,而你無法回答。
但我想說的是,你也許可以騙你的肉體,但沒有辦法騙你的靈魂。
其實在經濟環境很好的時候,不快樂的人也並沒有因此減少。為什麼這些人錢賺得多,工作又穩定,卻不快樂呢?因為他們內心知道自己只是一個滿足社會期待的工具,他做的事情並不是自己想做的。
只是當經濟大好的時候,人很容易被追求物慾帶來的成就矇蔽。但當經濟環境相對沒那麼好時,對物慾的追求沒那麼順利,靈魂就會開始反擊。
比如在大環境的變動之下,很多人曾經花費很多時間、精力的工作突然消失了,他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開始質疑自己。
我覺得這正是一個契機可以重新去想:你到底要的是什麼?你希望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你最想滿足的是什麼?
以前我們一直朝外面去尋找,去探索物質世界。向外的探索總是很大,大到外太空;向內的卻很小,我們總是沒有勇氣去探索自己的內心,忽略了內太空。
那既然你的人生已經沒有什麼好損失的了,不如放手一搏,真正為自己的想法去試試看。
壹心理:如何探索自己的內心,和靈魂建立連線呢?
朱德庸:首先要建立自我,這個是大部分人都欠缺的。
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不管是來自父母、老師,還是社會的期待,都希望我們不要做自己,要做“別人”。
我常說人類世界和動物世界是相反的。動物世界裡每個生物都會保有它的天性,獅子就只會做獅子,斑馬就只會做斑馬,它們會順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但在人類世界裡,我們會跟斑馬說,你不要做斑馬吃草,沒有出息,你去做獅子;會跟大象說,你的鼻子太笨拙,要去做獵豹,做掠食者,生活才能過得更好。
就像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學校教育教我們的都是生存技巧,教我們怎麼計劃我們的人生,教我們要好好唸書,才有好的專業,才能賺很多錢。
所以很多人就會在權衡後,會放棄自己想成為的人,去選擇成為別人希望的那個人。
我們連“自我”都沒有,又怎麼可能“自我表達”呢?
當你想要去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心裡的感受是受到制約的,是和那些生存技巧不一致的。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人就要說假話,不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
每個人自己的小世界都是由情緒、感覺加上理性構成的,我們的靈魂是一個非理性的存在。如果總是用這種理性的方式去計算人生,就會離靈魂越來越遠。
但情緒和感覺是最接近靈魂的。
所以我就希望提醒大家,要重視自己每一天的情緒和感覺,要開始面對自己的情緒和感覺。
你要把你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這個感受沒有對錯,就是你自己的非常個別的、獨立的思考。
從瞭解你的情緒到了解你的自我,你就會知道你是一個人什麼樣的人,你才能夠清楚知道你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帶給你困擾的又是什麼。
壹心理:如果內心和外界出現衝突,要怎麼做出選擇?
朱德庸:這個還是和自我有關。自我其實是每一個人內心的導航系統。
當你有自我的時候,你心中就會有一個你自己對事、對人的看法和態度,它會形成一個基礎,決定你之後的做法。
就像我在生活中有些社恐,跟人交流很不自在,所以我會盡量避免去公眾場合,但也無法完全避免,比如我要為了新書宣發接受採訪或者和讀者見面。
雖然我社恐,但我也足夠成熟。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我是可以自主決定是要參與還是拒絕的。
那隻要我選擇了參與這個場合,為自己的新書做解說,我就會把社恐放到一邊,儘可能地做自己想要的表達。
我會提前給自己做心理建設,跟自己的內心做一些對話,告訴自己今天這個場合沒辦法拒絕是什麼原因,但是可以選擇用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參與,或者我會聽一些很喜歡的音樂,暫時脫離現實世界等等。
我會克服自己的社恐去完成工作,這樣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但如果一個人他沒有自己選擇,完全讓別人幫他選擇。那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會覺得這不是我的決定,所以我吃的苦都是別人帶給我的,只會怪罪別人,而不是自我負責。
一旦他能夠自己選擇,那即使碰到很多不順遂的事情,他也知道這個就是我選擇之後的後果。他不會去怪別人,而是會想自己哪裡做錯了,或者有沒有辦法修正。
所以一切都是要回歸到自我,如果你沒有自我的話,你就沒有辦法認定自己的想法,才會陷入混亂。
壹心理:習慣壓抑情緒的人,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崩潰。您一般會怎樣處理自己的“人生未爆彈”?
朱德庸:我記憶裡的一顆“未爆彈”就是父親的突然去世,這給我的衝擊很大。他的去世讓我發現,原來我的原生家庭隱藏了很多問題。在那之前我都採取忽視或者漠視的態度,但那個瞬間我覺得自己的很多認知瓦解了。
後來我一直和我的太太聊這些事情,我們透過不停地說話,不停地去回想之前的蛛絲馬跡,慢慢地把整件事兜起來,然後意識到這個狀況一直都是存在的。
在這個交談的過程中,我就把這顆未爆彈慢慢拆解掉了,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
很多心理創傷都像一顆未爆彈埋藏在人的內心,有時候你以為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但是你的人生走到某個階段的時候,你的創傷會被引發出來,又重新經歷一次。
我覺得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在心理諮詢的時候,心理醫生也會把我們拉回童年一樣,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受到傷害,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無意的,有些是好意卻傷害了你。
所以創傷一定會有。
但只要你能夠面對自我,你就可以找到真相。
當你找到真相,你就有了選擇。
人類靈魂的最奇妙之處,就是它能在任何不合理中構建出希望和夢想。不論好或不好,你每天的情緒和感覺都將不斷地觸動你。
所以我們要去挖掘自己的內心,重視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如果你不重視,讓這些創傷和情緒之結越來越大,那等它爆炸的時候,不僅會傷害自己,還會傷害到親朋好友,甚至是和你無關的人。
但如果你一直在處理和了解你的情緒,那麼當你的人生未爆彈爆炸的時候,它反而是一種釋放。
它會像煙花一樣,照亮你人生剩下的路。
採訪最後,我們請朱德庸老師給年輕人一些建議或祝福。
他很誠懇地說道:
“不敢有建議,祝福又非常空洞。但是從我自己的人生經驗來看:做自己會倒黴,但不做自己更倒黴。”
“如果你一直在按照別人的想法活,那等你人生走到某個階段的時候,那些要求你做別人的聲音都消失後,你會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是。你來人間一趟,其實是空手而歸。”
我想起3年前壹心理採訪朱德庸老師時,他也一直用溫和而堅定的話語告訴我們:
要忠於自己。
在今天這個環境下,這些話顯得更有分量。
我們總是試圖用資料、用理性、用邏輯為自己推理出一條看上去最穩定、最完美、最合適的路,卻忘了問一問自己的內心到底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但世界的未知和變數太多了,誰也無法控制。
當理性算出的結果陷入混亂時,我們反而會更加無力承受,唯一真實的只有我們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所以,朋友們,去找到那些屬於你自己的聲音吧。
它才是我們應對混亂世界最有力量的回答,也是我們唯一能夠承擔起的生活。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麥子
採訪、編輯:笛子、一顆多肉
策劃:Jessica、Rachel
圖源:朱德庸、書籍《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
參考資料:
《對話朱德庸:每個人都在自己飄流不定的情緒裡活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4
明天上午11點,本文點贊數最高的5條留言,將獲得壹心理送出的朱德庸老師新書《一個人的人生未爆彈》一本。
↓點選下圖可直接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