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本市將加強兒科、精神心理、康復護理等專科建設。如何加強本市兒童醫療資源配置?怎樣有效提升兒科服務能力?在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兩位來自醫療界的代表分享了一線經驗。
“就在1月13日,我們醫院剛剛與亦莊的榮華社群服務中心簽署了醫聯體協議,我們在京的醫聯體數量提升至12家,北京東南區域也有了高水平兒童醫療服務進駐。”市人大代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帶著好訊息上會。
倪鑫長期從事兒童醫學工作,北京推動兒童就近享受醫療衛生服務的系列舉措,他都深有體會。客觀上看,北京一些遠郊區的兒科整體服務能力存在短板。因此,本市兒科水平較強的醫院與遠郊區醫療服務機構“手拉手”,建立醫聯體,將高水平的兒童醫療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我們的醫生長期駐紮在醫聯體醫院,周邊的居民就會願意就近就醫,接診量提升後,本地醫生也能有效積累經驗。”倪鑫說。
此外,倪鑫還有個更長遠的計劃。“兒科醫生培養週期長,那能不能透過人工智慧技術,為兒科醫生配備助手,幫助他們更快成長?”2024年,倪鑫開始推動人工智慧賦能兒科診療的工作,計劃透過“三步走”,逐步實現人工智慧從家庭醫生助手、社群醫生助手到三級醫院醫生助手的持續升級。“目前我們正在對基礎款,也就是人工智慧兒童家醫開展測試,預計年中就能走到大家面前。”
執行近5年來,首都兒科研究所網際網路醫院累計線上服務患者94.8萬人次,其中僅2024年一年就服務患者24.34萬人次,在本市排名第一。“便捷、安全、高效是網際網路診療的優勢。”市人大代表、首都兒科研究所黨委書記張金保細數這座“指尖醫院”的建設經驗。從諮詢、導診服務,到線上問診、複診續方、檢查檢驗申請等流程,再到診後提供藥事、護理指導等服務,患兒就醫可實現從線下到線上的全閉環管理。
一位13歲的小患者讓張金保印象深刻。“他家住外省市,由於患有慢性病,必須定期到我院複查、調整用藥。此前,他每次複診來京前後需要3至5天,還要花費交通、住宿等費用。”他說,這些負擔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是比較重的,透過網際網路醫院提前開具檢查單、線上交流開藥等服務,孩子檢查結束即可回家等候。“我們的網上醫院也在不斷完善升級,讓資料多跑路、患者少操心。”
去年,首兒所通州院區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張金保介紹,目前,該院區已經進入外部裝修階段,預計2026年竣工,2027年投入使用。這裡將設定800張床位,日門診量可達4800人次。首兒所與通州區衛健委協同構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兒科醫聯體也在推進中,將推進落實分級診療,推動兒科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佈局。
北京兒童醫院新院區也計劃於今年6月開工建設。“當然,我們希望建設進度能快一點、再快一點,更早地實現兒童醫療服務能力擴容。”倪鑫說,隨著新院區的建成,兒童血液病、罕見病等重症患兒將獲得更好的診療條件。
來源 | 北京日報
首都兒科研究所
科普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新聞號
首都兒科研究所
附屬兒童醫院
健康科普
新聞動態
就診服務
首都兒科研究所融媒體矩陣
覺得好看請點選“在看”支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