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磁共振因解析度高、成像清晰,在的診斷中展現重要價值。2月4日上午,堪稱“人體顯微鏡”的新一代全身超高磁場5.0T磁共振成像儀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診斷科正式開機。這意味著圍繞惡性腫瘤的臨床精準診治、影像智慧發展、醫學科研創新邁上了新的臺階,將為更廣大腫瘤患者帶來福音。
據悉,惡性腫瘤是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磁共振等裝置是早期發現、準確診斷惡性腫瘤的重要工具。磁共振是一種利用氫原子核在磁場內共振所產生訊號經重建成像的成像技術,多年來廣泛應用於腫瘤診斷等領域。相較於其他診斷手段,磁共振對軟組織有著更高的解析度,能夠清晰顯示腫瘤輪廓、內部結構以及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關係,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腫瘤特徵,且無電離輻射危害,因而是臨床醫生診治疾病的“強力助手”。
5.0T磁共振在腫瘤醫院開機當天,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虞先濬教授等工作人員,共同見證了第一位接受檢查者的啟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診斷科主任顧雅佳教授介紹說,相較於3.0T磁共振檢查影象,5.0T磁共振除了具有的超高場強,同時還配備有120mT/m & 200T/m/s超高效能梯度系統,雙高的硬體效能使裝置的固有訊雜比較傳統磁共振顯著提高,從而形成明顯優勢的高空間解析度影象表現(特別在亞毫米級水平),獲得高畫質彌散/動態對比增強DCE的更高質量影象、以及更高魯棒的定量結果。在越來越注重精準診療的當下,5.0T磁共振可以提供解剖+功能+代謝多模態資料,同時搭載的人工智慧成像取樣和深度學習影象重建等AI技術,使得針對腫瘤的早診早治、精準分期、腫瘤邊界確定、腫瘤生物學變化功能定量監測等方面,都上到了一個全新的臺階。
據介紹,5.0T磁共振落戶腫瘤醫院也讓腫瘤醫院醫學影像診斷研究增添了一個新的平臺。據統計,腫瘤醫院放射診斷科年磁共振檢查量超過十二萬人次;學科還以人工智慧、影像結構化報告等為重點發展方向,並與多家高階影像裝置公司開展前沿臨床研究,已經累計開展20餘項臨床試驗和影像診斷新技術,為國內腫瘤影像診斷水平的提升做出突出貢獻。
“5.0T磁共振成像儀在腫瘤醫院的開機,是醫院精準化、智慧化腫瘤影像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將助力醫院腫瘤精準診斷和患者全生命週期管理的高效推進。”虞先濬院長表示,“多年來,醫院探索開展腫瘤研究醫產融合模式,引進高階醫學裝備,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等提升腫瘤診療水平、最佳化診療流程,多項醫學裝備和醫工交叉研究成果已經廣泛應用於臨床。例如,腫瘤醫院引進世界首臺一體化CT-linac、上海首臺磁共振加速器,以及PET/MR等大型高階醫學裝備,並與聯影集團等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持續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對標國際前沿成果,提升以醫學科技創新為驅動的新質生產力,為更多腫瘤患者帶來生命的希望。”
精彩資訊等你來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