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利的用英語交流和學多少年的英語其實沒有實質性的關係。一個到達美國一年,從來沒學過英語的人士,透過不斷和美國人的“日常交流”,他也可能可以用非常濃重的口音,以及非常糟糕的語法,流利地和美國人進行“無障礙”的交流。英語教育可以給你帶來一定的詞彙量、還算不錯的發音、基本正確的語法。但是,流利交流的能力必須透過和外國人實打實的實戰交流才能夠形成。
我大學學的是德語,專業八級水平,而且我的口語和聽力算是比較優秀的,外教給出來的分數是1.0~1.1之間的分數(1.0為滿分),在同學裡面,我的口語和聽力能力一直是排名第1名。所以,大學畢業以後,我就很自然而然地,也非常自信地從事了涉及到口語的外事接待工作。
但是,真正進入這個行業以後,我就發現,即便德語專業的外教,雖然表面看起來很嚴格,對我給出的高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種鼓勵,不能算是肯定。剛工作的頭半年,我還是有非常多的內容聽不懂,有非常多的表達,無法用地道的德語表達出來,每天我都能學到新東西。
很直白的講,在工作過程中跟老外實戰交流學到的那些口語知識,你在任何一本書上或者任何一部電視劇裡面,你是學不到的。你只有透過跟外國人的真實交流,你才能知道同一件事情,你猜想的表達是什麼,而外國人他地道的口語表達是什麼?
一箇中國人不管你學哪一門外語,你學完以後,剛剛和外國人進行實戰交流,你的大多數的詞彙和表達都是你自己想象出來的,或者課本上給你的,並不是外國人日常使用的真實表達,但是外國人能夠聽懂你要表達的意思,所以你們能夠相互的溝通交流。
在這個過程中,你想象出來的表達,經過他的理解,他又用他自己的話說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發現你自己的表達哪裡出了問題,同時把地道的、正確的表達掌握下來,成為你自己的口語知識。到這時,你的語言才真正實現方言化、或者母語化。
要流利地說外語,還涉及到外語思維的建立。我曾經和大家一樣,在初中高中學英語的時候,認為只要我不斷的嘗試用英語思考,就可以建立英語思維,實際上那是無效的鍛鍊,自娛自樂而已。
因為,在自己的幻想中用英語去思考,你沒有受到實際交流的壓力,比如反應時間和工作評價的壓力,你這方面的語言能力很難被激發出來。其次你思考出來的很可能是錯誤的表達,沒有辦法落地到實戰交流中。
但是,當你從事涉外工作、和外國妹子談戀愛、或者在國外留學進入純外語的環境,透過不斷的語言交流,你會發現你的嘴巴會產生一種肌肉記憶,這種肌肉記憶可以讓你預判外國人想要說的話,當你聽到那句話的時候,不需要經過大腦,你的嘴巴能夠自動把你之前構思好的內容直接說出來。
如果交流的環境足夠緊湊,有些表達很可能是你之前沒有跟他們聊過的話題,但是在和外國人一來一往的交流過程中,你會逐漸放棄用中文去翻譯英文的過程,轉而直接使用英文單詞,在大腦中進行思考。這個思考過程有時候並不能夠在腦海中抽象出單詞,甚至在腦海中連聲音都沒有,而是更接近於我們用母語的狀態,一句話在腦子出現開頭的幾個詞,然後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了。
這個過程是在壓力中產生的,並不是透過鍛鍊產生的。所以你要構建英文思維,然後流利地和外國人說話,你首先需要一個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而且這個外國人要願意和你聊各種話。
所以,綜上所述,大多數人不能流利地說英語,並不是英語教學出了問題,而是大家都缺少和外國人進行實戰交流的機會。發達國家的學生學外語,是要求至少在以所學語言為母語的國家生活一年才能夠拿到學分。中國的經濟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所以大家學到現在這個水平已經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