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國際化的教育體系和高水平教育質量都是香港重要的城市名片,其教育實力在亞洲乃至全球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影響力。
近年來,香港中學課程體系及教學資源引入內地勢頭明顯,為學子提供了更多元的課程學習及升學路徑;以香港DSE為核心的港澳子弟學校、國際課程中心等先後落地大灣區,迅速打通連結一流教育資源的管道。
文丨遲倩穎 編丨李嘉祺
為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積極踐行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的使命,香港維港教育集團正以更多元的形象活躍在大眾面前。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集團董事長、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創始人鄧強光先生的解析,瞭解香港DSE課程“冉冉升起”的契機與優勢,以及集團和學校創立發展背後的故事,同時瞭解他們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課程所承載哪些期許與展望。
■鄧強光:香港維港教育集團董事長、創始人: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理事長、創始人;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主席:2019年廣東省政協第十二屆二次會議港澳青年代表;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傑出青年企業家。
01
契機:
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應運而生
鄧強光首先從宏觀角度闡釋了創辦香港維港教育集團的時代背景。
香港經濟發展離不開高水平人才,而高水平人才培養離不開一流的教育資源,廣東省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具有引進港澳優質教育資源,探索粵港澳三地教育融合與創新發展模式的天然優勢。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頒佈,提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的發展目標。發展大灣區是國家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而教育在其中發揮著基礎性支撐作用。
作為一名香港青年教育企業家,2015年,鄧強光率先將香港DSE課程引入內地辦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政策指導下,鄧強光在香港創辦了維港教育集團,致力於推動香港和內地教育的融合與創新發展。
香港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其國際化程度都非常高,教育質量也長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在2024年最新OS世界高校排名中,共五所香港高校進入了世界前100名,其中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位列世界前50名。
鄧強光表示,正是看到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優勢,維港教育集團一直希望連結港澳地區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教育示範區”,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我們想做國家所需、灣區所向、民眾所盼的事情,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課程體系。”他說。
“港澳子弟學校是大灣區獨有的基礎教育新生態。”鄧強光介紹,目前在廣東地區生活的香港永久居民約53萬,14歲以下的港籍子女佔33%,家長們希望子女能夠在內地就近接受教育,從小培養孩子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大灣區的港澳子弟學校為港澳籍子女提供了一條更為便捷的讀書升學通道。
廣州、東莞、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的先後成功創辦,離不開粵港澳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援與認可,百年僑校暨南大學的全方位指導以及三地教育專家的課題研究合作及成果支撐。
“例如,2019年維港教育集團與暨南大學、佛山石門中學開展的‘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交流合作路徑機制研究’課題研究,去年已經取得了理論和實踐層面的經驗成果。”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
02
生命力:
DSE與國際、內地課程融合創新
維港教育集團一直以“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的踐行者、中國國際課程海外傳播與發展的探索者”為角色定位。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也稱“香港高考”,是香港考評局於2012年為適應新學制而推出。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則是透過將香港DSE課程引入內地辦學,與內地和國際基礎教育優勢相結合,銜接國際IB課程體系,融合愛國愛港教育,探索一條融合創新教育之路。
鄧強光說,“這兩年大家開始關注DSE,說明它作為中國特色的國際課程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當然,任何一個全新的課程體系都要面臨質疑和實踐檢驗的過程,這也是我們談香港DSE實現融合創新的關鍵。”
香港DSE在科目設定和考核內容上不斷融合國情特色。比如,2024年DSE取消了原來的“通識科”,將其改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新科目設定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觀念,瞭解學習基本國情;授課內容新增了“內地考察”,主題為“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提供機會讓香港地區學生實地瞭解國家的發展狀況和人民生活面貌。
另外,在暨大港澳子弟學校,小學語文課是在IB理念指導下,以內地人教版課程為主,加入香港部分課程;初中用香港的課程,加入歷史和中文課程;高中基本以DSE課程為主。每個學段都十分注重教材讀本的選用,將國民教育和愛國情懷融入課堂教學和學生活動的每個環節,積極教育引導港澳青少年融入祖國發展大局。
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
“在探索課程融合的時候,我發現其實內地的課程和香港課程,相似度非常高,未來希望可以和更多同行探討‘雙模式”這條路,為學生提供接軌國際教育的多元化通道。”鄧強光補充道。
聚焦實踐層面,想做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課程體系必然要面對不少教育挑戰,或者說在師資隊伍和教學質量方面需要尋求突破,這也是當下家長和學生最關心的兩個問題。
對此,鄧強光認為,課程教學實施,離不開海內外優秀辦學資源的載體。
近年來,暨大港澳“一門三校”,搭建了提升能力和拓寬眼界的綜合學習平臺,與港澳20多所知名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對教學質量、教學體系的聯合發展進行多方面進行監控和保證;
為了培養大灣區具備雙語能力的國際學校老師,先後與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香港教育大學等簽訂協議,共建研究生實習基地,為大灣區教育專業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平臺和職業發展機會;
每年選派優秀教師赴香港、澳門等地參加豐富的教育交流專案,促進教師的綜合能力不斷提升。
東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
03
國際認證:
內地赴港和海外留學的人才計劃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範區的過程中,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也極大地吸引了內地學生赴港升學。
據鄧強光介紹,自維港教育集團創辦以來,集團不僅開創了大灣區港澳子弟學校辦學的先河,也在內地赴港和海外留學諮詢、學生升學指導等服務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
2019年至今,集團在粵港澳、京津冀與長三角地區與多家中學合作開辦國際課程中心,先後輸送1500多名畢業生赴香港及海外留學,每年也有不少香港籍學生透過DSE赴內地985/211高校升學。
專業的海歸團隊、豐富的行業經驗,以及個性化定製規劃和對香港地區高校的熟悉,都是做好“留學”規劃的必備基礎。
東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
鄧強光說,“我們將充分發揮自身作為香港教育企業的優勢和橋樑作用,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促進內地與港澳的教育文化交流,為內地赴港和海外留學的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他表示,集團要求老師指導學生做未來規劃時,會充分尊重學生意願,挖掘每個人獨特的優勢,根據學生興趣意願和學術能力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選校選專業方案。
香港DSE成績的國際認可度和含金量,正是留學人才儲備與培養規劃的關鍵。據鄧先生介紹,DSE的考評體系與國際接軌;它是全球唯一可用中文作答的國際考試,DSE成績受認可程度逐年遞增。2023年,已受到全球近500所大學認可,包括內地132所大學、香港22所大學以及海外300多所大學,如英國劍橋大學、澳洲悉尼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
DSE採用“水平參照”模式,對考生成績按評核標準評定為1-5級,按照等級賦分,與國際評分模式對標,容錯率更高。其中的“英國語文科”成績得到海外許多國家認可,可以直接換算成雅思成績,學生申請海外院校時無須再考雅思。
04
影響力:
中外合作辦學的意義
鄧強光認為,香港教育本身是中國的名片,要發揮好它作為中外合作交流的紐帶作用。2023年是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集團將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助推中國特色的國際課程“走出去”。
這樣不僅能解決中國學生在當地的就讀問題,而且有利於解決當地教育發展需求問題,更有利於整個區域的投資環境的改善提升,吸引高階人才創業就業。
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學校
“我今年9月跟隨中國教育協會去了不同的國家開展研究和交流活動,觀察學習開在海外的中國學校的辦學模式。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在助推中國特色的國際教育‘走出去’的過程中,確實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分享道。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許多國家,例如馬來西亞的很多家庭都希望後代能夠更加了解中國,更加了解中國社會發展,也更加想跟中國做朋友、做生意。未來怎麼合作辦學,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發展中國國際教育品牌,傳播中國聲音,探討這些問題很有意義。
鄧強光表示,把中國特色的國際教育帶出去也要符合當地的政策要求,符合市場規定和法律法規,更要符合國家發展規劃。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能瞭解、研究、探索和推廣中國特色的國際課程體系,助推中國的國際教育“走出去”,這也是維港教育集團的企業願景和發展使命。
05
從“量”到“質”
來華留學和出國留學需求大
許多外國尤其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學生和內地學生來港升學、來華留學的趨勢高漲。鄧先生預測稱,未來幾年,學生家長擇校、選專業時將會更加註重“質”的考量。
以前只是出國“鍍金”,現在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質量要求更高,這也跟中國社會和高校的發展有很大關係。目前全球留學目的地中美國、英國最熱門,其次是澳大利亞、加拿大。而來華留學生大多來自東南亞、非洲國家。
鄧強光表示,隨著中國高校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提高,又有香港這一國際教育樞紐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拓展,相信來華留學的人數也會越來越多。同時,他認為,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需求依然很大,其核心在於家長和學生希望連結到最優質的國際教育資源,只是選擇更多也更謹慎了。
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學校
鄧強光最後談及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的支援,介紹了近期香港增加了對內地招生指標:從非本土招生名額從20%提高到40%,這對內地學生來說是一大利好。
他寄語學子:在求學路上進行選擇時,要有家國情懷、責任感、正義感,有使命擔當,學有所成後,要能夠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社會責任聯絡在一起,做出色的中國人。
來源:《留學》雜誌總第235期,原題同本文標題
編輯: 李嘉祺
統 籌 : 劉潔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聯絡電話:010-6707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