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小學期末考試試卷引發熱議。其中,有幾位家長的評論比較耐人尋味,比如“小學生像在考公務員”“數學卷好像考語文”“語文學霸變‘學渣’”。言外之意,現在的考試題目越來越活,看似簡單、實則很不簡單。引用一位家長的話說,平時想“卷”,都找不到“卷”的方向了。
一張試卷,幾多熱議。今年的小學試卷之所以成為家長群裡的“爆款”,原因在於本次期末考是北京市中考改革後的第一次考試,也是北京進入“課程改革年”的首次大考。家長們透過分析試卷的難度、題型、考查重點等,既能預測未來的命題趨勢,也在考慮進一步的應對措施。試卷,是指揮棒、是訊號。
事實上,家長們已經可以從近幾年的北京教育熱詞,來研判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點,比如“減負”“中考改革”“校外培訓機構”等。但如果站在更遼闊的視野觀之,這些教育熱詞裡還應該包括“核心素養”“評價制度改革”“新課標”“高中登記入學”“教育強國”……
立德樹人,素養為先。從過去的“知識導向”轉身為當下的“素養導向”,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就學生學習而言,過去靠死記硬背、拼命刷題來應付考試和獲得高分的方法越來越不靈了,素養導向下的考試更多考查的是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過去相比,今年的考試形式更加靈活、題目更加綜合,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紮實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思維品質,才能在考試中游刃有餘。換句話說,學生的學習不僅要有精度和細度,更要有廣度和深度。
“雙減”之下,教育生態重塑。對國家和社會來說,目前正處於教育的“變革期”,而對家長來說也可能是“陣痛期”。家長對試卷的認知,折射的是學校教育及孩子未來的深層焦慮。那麼,這種焦慮何處安放呢?
試卷不是潘多拉魔盒,考試也只是考試而已。家長首先對考試本身要有正確的認識,把它作為對孩子學習的一種診斷,作為調整學習方法的一個依據。對於考試釋放出來的訊號,既沒必要杯弓蛇影、也沒必要渲染放大。認清當下的教育改革趨勢,順適而為,幫助孩子做好學習規劃,這才是明智的選擇。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教育改革是綜合的,並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教育部近幾年釋出的教育政策檔案就可以看出來,現在的教育改革就是要解決很多深層次問題,考試評價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提高育人質量,是家長關注的核心問題,更是中國教育改革的著力點。如何提高育人質量?首先要克服過程的弊端,尤其是那些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方面。
搞題海戰術得高分的“捷徑”,很可能培養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還有一些家長拼命給孩子報培訓班,學生學得苦、家長陪得苦。在目前的考試評價體系中,這些做法都有可能適得其反。家長要做的,是跟老師好好溝通,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安排合理的學習任務,而不是盲目地學、跟風地“卷”。
北京教育改革的著力點在哪裡?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前基礎教育階段強化的是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今天,還要讓孩子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的思維品質。所以,教師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素養,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換言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是為“素養”而教,學生是為“素養”而學,考試是為“素養”而評。考試評價作為教育教學變革的風向標和晴雨表,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化。今年的期末考試,只是一個開始。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放下“偽焦慮”,提升“真素養”,孩子才能在教育中擁抱繁花似錦的春天。在學習上,我們關注孩子是不是樂學、會學和勤學;家長應該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的眼界有多寬,孩子的成長空間就有多大。當我們不再為分數而“內卷”的時候,家庭教育的格局或許會別有洞天。
文字:韓淑萍(北京教育督導評估院副研究員)
編輯:蘇珊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