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東有漢王朝,西有羅馬帝國,東西保持均衡態勢,後來各自經歷“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而唐王朝崛起。在近1000年時間裡,“東方先進、西方落後”。
然而,大約在15世紀,西方開始崛起,逐漸翻轉這一態勢。大風起兮雲飛揚,“世界大國”輪番登場,它們的興衰如潮起潮落,是天命青睞還是時勢使然?
圖/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
其實,“世界大國”的背後,有著相似的時代機制和規律性特點,這正是歷史學大家錢乘旦教授在新作《風起雲飛揚》中重點關注的,他在北大開設的“大國崛起”課每次都座無虛席。
紀錄片《大國崛起》學術指導錢乘旦教授傾十年之力講析大國崛起的重磅新作
劉邦的《大風歌》一唱兩千年,不同時代的“風口”在哪?正如歷史不會完全相同,也不會完全不同,書中提到的這些規律,相信會給你帶給你與歷史共振的深刻思考。
統一國家和專制王權
這是早期“世界大國”的共同榜樣
在早期世界歷史上,中世紀的歐洲處於封建分裂狀態,擺脫落後的唯一辦法是整合社會。
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小國率先崛起。儘管那個時候,明帝國十分強大,奧斯曼帝國勢頭正猛,莫臥兒帝國正在崛起……
因為這兩個國家率先從封建制度走向了專制王權,更重要的是它們開啟了一種新的國家形態,可以稱之為“現代民族國家”,而這是在“收復失地”過程中打出來的。
自從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人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反阿拉伯人就成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對抗,宗教對抗和收復家園結合為一體,戰爭中“我者”和“他者”的區分,促成了“民族意識”的形成。
900—1180年的伊比利亞半島
戰爭的勝利給王權以合法性,讓它獲得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專制王權最大的合理性就在於,把歐洲國家從分裂狀態拉出來,凝聚了“民族國家”。
地理大發現的本質是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第一個階段
地理大發現不是科學考察運動,而是重商主義的產物,目的是到海外去尋找金銀財寶,增進國家的財富,所以會得到專制君主們的支援。
地理大發現是重商主義的衍生品,它的背後是國家、是對財富的追求。為積聚金銀,任何手段都可以使用,無所不用其極,經商可以賺錢就經商,還不夠就用其他手段,最常見的就是搶劫。
地理大發現的驅動力是經濟利益,歷史上西班牙不廢氣力,只靠征服、屠殺、搶劫,就得到了巨大的財富,成為第一個超級大國。
“專制主義+重商主義”,這是早期大國崛起的共同特徵。統一的國家透過中央集權,能夠調動全國資源,構建穩定的治理結構,從而更有效地應對內外挑戰;而重商主義作為主導經濟政策,推動了國家財富的積累和商業的繁榮,成為提升國力的重要手段。
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的興衰成敗皆在於此,它們後來既未能把商業資本轉化為工業資本從而將資本主義推進到新的階段,又未能超越專制王權並克服專制制度造成的障礙以保證國家繼續發展,它們甚至未能把重商主義推向完善。
金融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援
世界大國以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為己任
荷蘭在17世紀的崛起離不開兩大深遠的創新——證券交易所與現代銀行體系。這兩大機制不僅是荷蘭成為世界領先商業強國的重要基石,還開創了現代商業體系的先河,為全球經濟發展樹立了全新正規化。
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它讓企業能透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支援大規模商業和海外擴張,尤其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發展,為荷蘭帶來了鉅額財富。
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是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而發行的第一支股票恰恰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與此同時,荷蘭創立了現代銀行體系,透過提供貨幣兌換、存貸款等服務,降低了交易成本,吸引了大量海外資金。全歐洲閒散的資金紛紛流入荷蘭銀行,荷蘭商人拿著這些錢去全世界經商。拿的是歐洲的錢,賺的是荷蘭的利潤。
16世紀,荷蘭人口中多數以經商為生,肖像畫中人物多是商人,而其他國家肖像畫展示的則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圖為1662年倫勃朗《阿姆斯特丹布商行會的理事們》。
荷蘭的榜樣給以後所有的世界大國(或者想成為“世界大國”的國家)提供了深刻的啟示。所以自荷蘭以後,世界大國都會以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為己任,至少也要成為地區性的金融中心。
整合的國家制度和社會結構
具備制度創新能力的國家更有優勢
英國走到歐洲舞臺的中心,可以歸功於從葡萄牙和西班牙學來的模式,即“專制主義+重商主義”。不過,英國的優勢在於它後來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政治制度,超越了葡萄牙和西班牙。
錢老師在書中提醒我們,制度和結構並無“好”與“壞”之分,而是符合時代需求。只有適應時代需求的制度,才能支援一個大國在世界中發揮影響。
當專制的權力在英國過時,斯圖亞特王朝仍試圖維持舊制度,克倫威爾的革命推翻了國王的專制統治,卻未能找到一種有效的替代方式,結果使得革命的果實得而復失。
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就個人品質而言,他毫無瑕疵,為革命事業奉獻了一生,然而革命的初衷被背離了,它沒能建立起一個新制度。
後來,“光榮革命”保留了王權,卻剝奪了它的實權,將最高權力置於議會之手,這種制度在幾百年中逐步傳播到整個世界,英國也在議會的統治下,率先走向現代世界,在18—19世紀稱霸世界。
歷史發展有其特定階段
一個階段的成熟才意味著下個階段開始
錢老師指出,一個時代的大國的最主要特徵,是它引領了那個時代的潮流。不過他也提醒我們,歷史的階段性發展看來是難以跨越的,一個階段的成熟才意味著下一個階段的開始。
例如觀察時代的法國發展歷程,在他登基初期,法國的社會條件尚未成熟到推翻專制統治並建立議會主權的階段,儘管當時英國的革命如火如荼,國王的命運岌岌可危。
這是因為,法國並沒有形成牢固的統一民族國家,貴族勢力依然強大,割據分裂的局面限制了中央權力的發展。這就決定了法國的歷史任務不是削弱王權,而是透過加強中央權力,來完成構建和鞏固統一國家的任務。
少年的路易十四,被描繪成征服叛亂的朱位元神。
英國革命之所以成功,並提出議會主權的主張,是因為統一的英格蘭民族國家已經確定無疑而牢不可破了,而法蘭西民族國家尚在襁褓中,貴族力量依舊強大。事實上,路易十四登位之初由巴黎市民發動的反抗專制統治的鬥爭,很快就轉變成貴族們的叛亂。
書中還提到,路易十四建造凡爾賽宮的另一重用意,就是將貴族安置在宮中,用虛職和社交活動消磨他們的鬥志,從而徹底瓦解貴族的政治影響力。
國家利益是國際關係決定因素
這是歷史上許多大國關係的邏輯
在國際事務中,歷史上的大國常常優先考慮自身的戰略利益、經濟利益和安全需求。
拿破崙戰爭有一個現象特別值得注意,就是每一次反法同盟的盟主,甚至金主,幾乎都是英國。儘管法國革命的初衷是效仿英國的立憲制度,試圖建立君主立憲制,但英國始終強烈反對法國革命。
其根本原因是英法之間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霸權爭奪,英國視法國為其在歐洲乃至全球稱霸的最大對手,因此英國積極聯合其他國家,如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共同遏制法國。
英法百年戰爭是英法為爭奪法國王位和領土主權而爆發的一系列斷續戰爭,戰爭以法國最終勝利告終,英格蘭喪失在法國的幾乎所有領地,同時促進了英法兩國早期民族國家的形成。
此外,德意志歷史上的“三十年戰爭”,起先只是內戰,是德意志內部兩個教派、兩個貴族集團之間的拼鬥,但越打到後來越丟失宗教的屬性,最終演變成歐洲大戰。法國作為歐洲天主教陣營最堅強的堡壘,卻一直在幕後支援新教諸侯打擊天主教皇帝,後來甚至派大軍出戰。
這是因為德意志統一意味著強大的德國,德國的強大將成為法國的威脅,這是“地緣政治”的思維方式。
理論可能落後於實踐
歷史的真相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歷史上,理論可能滯後於實踐的發展,實踐的前行有時是由現實問題和複合情境驅動的。
例如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早已在實踐中展開,而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在出版之初並無太大反響,後來是因為“看不見的手”符合工業革命的狀況而被奉為圭臬,以正當化市場經濟的執行邏輯。
人們通常說,英國工業革命是在亞當·斯密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不過更真實的情況也許是:當時英國人普遍崇尚自由放任,而亞當·斯密的著作恰恰表達了這種信念。
亞當·斯密與《國富論》
後來,在經濟發展模式上,英國模式缺乏國家空間,蘇聯模式缺乏市場空間,為此英、蘇之外的國家的做法大體介於兩者之間,有些偏向國家,有些偏向市場。
正如書中所指出,只有當市場與國家的關係處於平衡狀態,經濟發展才具備最理想的環境,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成果。
然而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沒有一個模式是絕對的“好”,也沒有一個模式是絕對的“不好”,它們各有自己的優勢,也各有自己的劣勢,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對於世界“大國”的崛起你有什麼看法?
你覺得其中還存在著哪些規律?
在留言區展開來說說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爆款新書
風起雲飛揚:
錢乘旦講大國崛起
錢乘旦 著
《大國崛起》學術指導錢乘旦教授
傾十年之力講析大國崛起的重磅新作。
為“世界大國”作正史
-End-
觀點資料來源:
《風起雲飛揚:錢乘旦講大國崛起》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看見大國崛起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