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到年關了,外灘君也收到了一份年終報告:
去年,我們釋出了210篇原創文章,所有文章總字數達到了408萬字。
同時,有266萬的讀者閱讀了我們的文字,總閱讀量更是達到了800萬次!
說實話,外灘君特別感動!
我們一直堅持看教育的眼光有高度,視野有廣度,思考有深度,聊起教育,更有態度與溫度。
但在這個普遍追求資訊快餐的時代,如果沒有讀者的共鳴,或許這些探索與思考就會埋沒在資料海洋裡。
在這裡,外灘君覺得,如何感謝螢幕前的你,都不為過!
回想過去這一年,真的不容易。
和往年相比,這一年,我們經歷了許多前所未有之大變,從AI廣泛應用,到消費降級,再到國際社會變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斷有新挑戰。
但幸好,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們並不孤單。
這一年裡,我們共同面對了很多挑戰,
從大咖校長、資深教授、特級教師,這些專業人士這兒,收穫了許多深邃的洞見與建議;
也從足跡遍及全球的家長那兒,聽到了他們的家庭故事,見證了教育的不同選擇……
外灘君能感受到,在種種困頓面前,我們內心依然攢著一股勁兒,等待著厚積薄發的機會。
不過,這股勁兒該往哪裡使呢?
不妨跟著外灘君,一起回顧過往印記,從經歷過的挑戰中汲取經驗,為未來賦能。新的一年裡,願每個孩子都欣欣向“龍”!
AI時代
這些能力越發重要
自2022年底橫空出世,ChatGPT就一路高歌猛進,如今,它對教育的影響已不容小覷。不等每個人都準備好,AI時代真實降臨了。
不得不承認,在資料收集、記憶方面,AI能力確實超越人類太多。每一次科技的進步似乎都在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更容易被機器掌握。
人類的贏面不在這裡,那在哪裡?
01
敢於質疑
AI時代下,創新能力成了關鍵詞。但怎麼培養,一直是個難題。
在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看來,要培養創新人才,教育者首先必須放下對“乖孩子”的執念,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敢於質疑,擁抱更大的理想。
就像他說的:“只會聽話的學生,怎麼可能‘勝於藍’?只允許學生聽話的老師,怎麼可能教出‘勝於藍’的學生?”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專訪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
我們的孩子有能力改變世界,
可我們常常只要他們“聽話”》
02
學會提出一個好問題
北密歇根大學的哲學教授Antony Aumann曾驚訝地發現,他班上一篇最好的論文,就出自ChatGPT之手。
在Antony Aumann看來,提出一個好問題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將極大影響AI能創造的價值,和帶來的生產力提升。
就像很多人感受到的那樣,對ChatGPT的提問越精準,得到的回答也越驚豔,相反,如果問題本身就是大而空的,答案也很可能會“一本正經胡說八道”。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ChatGPT讓教育陷入尷尬?
能向AI問出一個好問題的孩子不會輸》
那這些教育理論,該如何落到日常學習中呢?
第一批“吃螃蟹”的家長,找到了方法。他們先下手為強,讓ChatGPT成為孩子的“一對一”私教。ChatGPT也不負眾望,在英語學習、寫作方面,工作出色。
不過,使用ChatGPT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省掉了補課費,更重要的是,它讓孩子開始體驗如何和AI合作,幫助自己提高學習效率。
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慢慢學會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學會提出高質量問題和追問,成為熟練掌握AI的人,才是目的。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面對來勢洶洶的ChatGPT,
這屆中產家長開始請人工智慧給娃做私教》
挑戰紛至沓來
更要放下焦慮,目光長遠
在過去一年裡,教育政策的影響切身可感,焦慮是難免的。但教育是長線事業,耐心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
01
跨境學童與香港人才引進
2023年初,香港與內地七個邊境口岸正式恢復全面運作。“住在深圳、學在香港”的跨境學童們終於可以重返校園。近三年網課過去,他們有的選擇再次赴港,有的則選擇了留在深圳。
不管是“迴流”,還是出走,跨境學童的家庭都表示,有挑戰在眼前。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三年終“通關”,2.7萬跨境學童的
漫漫求學路,從此便順遂了嗎?》
另外,香港的“高才通”政策,也迅速吸引了一批內地家庭赴港。除了國際課程體系,香港地區的DSE考試也讓不少家庭看到了另一條教育路徑。
不過,香港真的會是“教育天堂”嗎?
在港媽媽說,來港之前,可要做好心理準備,這裡的教育可能比你想得更辛苦。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放棄北京戶口去香港上學後,
才發現輕鬆上名校的想法天真了》
02
“搖號”
公民同招和搖號政策實施以來,不確定的搖號結果,總讓家長感到焦灼。
去年,三位魔都媽媽就分享了她們的故事。一位“搖號”成功,一位“搖號”失敗,還有一位沒有經歷“搖號”直接進入對口公辦。
一年下來,她們的感受各不相同,但同樣的感慨是,“擇校”固然重要,但即便是再優秀的學校,也不能提供萬能的教育。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回頭看,當初那批“搖號”的孩子怎樣了?》
03
教師輪崗
教師輪崗帶來的憂慮是顯而易見的:好老師輪崗了,剩下的孩子怎麼辦?來輪崗的老師真的能帶來改變嗎?
北京景山學校特級語文教師周群,是2021年首批被選中的輪崗教師。在北京市前門外國語學校為期一年的輪崗期間,她寫下了24萬字的《輪崗日記》。
在她看來,輪崗的效果稱不上立竿見影,但事在人為,只要參與的老師認真投入,孩子們的教育環境肯定會逐步改善。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一年寫下24萬字〈輪崗日記〉,
這位特級教師揭開了教師輪崗的真實模樣》
不同的教育選擇
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如今,教育的選擇多種多樣。很多家庭都和我們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故事,足跡遍及美國、英國、加拿大、芬蘭、新加坡、日本、非洲 等不同國家和地區。
在他們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教育的不同模樣,但不變的一點是,適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
01
美國,正在經歷博弈
去年,美國教育界發生的事太多了:
年中,美國最高法院裁決,大學將不得在招生時考慮種族,沒過多久,又有家長提出要法院審判特許高中的種族配額錄取程式;
哈佛、賓大、MIT,三校先喜迎自己的女校長,結果到年末,哈佛和賓大校長就不得不因故辭職;
中東衝突、種族矛盾,就像一塊塊石頭掉進水裡,在美國高校不斷激起漣漪……
對在美家庭來說,孩子的教育問題同樣受到四面八方來的挑戰。除了靠“內卷”拼成績,還有什麼方法能讓教育迴歸純粹?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普林斯頓大學新研究:美國白人精英家庭,
正用搬家對抗亞裔的“卷娃”》
一位紐約曼哈頓的家教,則帶來了美國富豪階層的育兒真相。
曼哈頓,是“老錢區”的代名詞,紐約絕大多數的富豪家族都居住於此。與很多人的想象不同,財富並沒有讓這些父母感到自在,反而助長了他們對階層下滑的恐懼。
在通往藤校、走向光鮮和成功的另一面,這些精英階層孩子,也在經歷不堪重負、鬱鬱寡歡的精神世界。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 哈佛畢業的我在富人區做家教,
看到上流階層的雞娃真相 》
而中產家庭的教育選擇倒是呈現了更多個性化。有兩位在美國的媽媽都分享了自己的“媽媽經”,她們一位選擇從私校轉入公校,另一位選擇從公校轉入私校。
是什麼讓她們做出了相反的選擇?她們都看重學校教育的哪些事?她們怎麼考慮孩子的體驗?……
太多問題的答案,都在文中⬇
由“私”轉“公”
由“公”轉“私”
02
神話般的芬蘭,也未必適合每個孩子
芬蘭,一直是很多家長心中的教育伊甸園。不過,芬蘭教育會是教育界的標準答案嗎?
在芬蘭有多年生活經歷的錢文丹不這麼看。
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會有差距,即便是“教育公平標杆”芬蘭,教育也有其難處,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這套系統。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5年走訪100多所芬蘭學校,
她說“他鄉的童年”是很美,
但也要看清這些現實》
03
在非洲上學,是什麼體驗?
談論多了歐美的教育,我們似乎很難想象世界其他地方會有怎樣的精彩。比如,非洲。
已經在南非生活了二十年的Jessica,就分享了她一家的故事。從她直爽的話語中,我們能得以見到,原來,教育還可以如此奔放:在這樣一片熱情的土地上,教育也變得粗放起來,女兒的生活以整個南非為“牧場”……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我的女兒在非洲上學:
與其精細化培養脆弱一代,
不如放養她成為“頂級玩家”》
除了以上幾篇,過去一年外灘君還和眾多其他地區的家長、老師瞭解過當地教育情況,比如 (點選文字即可閱讀)
拒絕盲目“內卷”
呼籲理性迴歸
“內卷”這個詞,這兩年大家聽得太多了。但物極必反,揮之不去的疲憊感,是無聲的呼籲:教育要回歸理性。
01
找準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一萬小時法則”:普通人要想成為一個領域的高手,需要10000小時的訓練。
但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就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一萬小時法則”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變數,那就是練習的效果和效率。
就像練習小提琴,如果沒有老師及時糾錯,練習越多,反而會強化錯誤的演奏手法和習慣,最後的結果可謂南轅北轍。
日常學習場景同樣如此。比起盲目努力,一位能幫助他們確立目標,並不斷糾錯的導師,更加重要。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美國心理學教授:
不要陷入“一萬小時法則”誤區,
孩子更需要的是“導師”角色》
02
“避坑”比“培優”更重要
很多時候,家長總是比孩子更焦慮,生怕漏做了哪件事,就耽誤了孩子。
不過,昆士蘭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伊·鮑邁斯特和曼哈頓研究所特約編輯約翰·蒂爾尼提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總想著面面俱到,“避坑”比“培優”更重要。
在養育這條路上,記住一句話:我們不可能事事做到完美,做個“足夠好”的家長就很棒了!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父母越付出,孩子越優秀?
養娃,“避坑”比“培優”重要》
03
睡夠覺——“學霸”的秘密武器
睡覺,也是過去這一年的熱詞。
我們不缺少“挑燈夜讀”這樣的刻苦故事,但現代神經科學已經告訴我們,睡好覺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習效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腦外科主治醫師黃翔博士也給出了一份“秘籍”:首先,要作息規律,睡足時間;其次,是善於利用睡眠和學習的規律。
具體怎麼做,這篇文章都講得明明白白了: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怎樣才能讓孩子睡得好、學得好?
華山醫院資深腦科醫生,
給出了高效學習的建議》
學業硬實力
該給孩子升級思維了
聽說讀寫算這些學業“硬實力”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不過,國內國外的老師都在思考怎樣給孩子能力升級,不僅是為了走出“內卷”困境,也是為了他們未來能夠走得更遠。
01
語文:提升思維品質
語文對孩子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但是它往往難以在短期內提高能力,實現提分。很多時候,就這樣被忽略了。
“高智商不等於優秀的思考者”,在重慶外國語學校中學語文高階教師楊晶晶看來,語文的思辨能力不僅在於打破思維定式,還在於感效能夠和理性和諧統一。
文章千千萬,但高效的思維方式和工具卻是種底層能力,能夠真正開拓孩子的認知深度。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花20年研究透一件事的語文教師:
適應時代發展的孩子,
一定掌握了高效的思維方式》
02
英語:挖掘思維深度
在國內,中產家庭已經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原版推娃路線。但一個未解之謎是:為什麼孩子看起來口語不錯,卻始終和英語母語者有很大差距?
長期從事英語教學和教材研發的Ben老師犀利地指出,很多家長都在誤區裡打轉,就是因為把分數、發音和流利度,當成了判斷英語能力的標準。
語言是思維的體現,想要“英語好”,離不開提升邏輯思考能力和認知深度。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接觸過數不清的中產家庭,
他說很多家長對孩子“英語好”的認知,
還滯後在二十年前》
03
數學:融會貫通
在AI熱潮下,知名華裔數學家羅博深教授強調,數學學習應該在思維方面,重點發力,透過主動思考,構築深度長鏈。
數學的特點是需要死記硬背的概念不多,更需要演繹推理和邏輯思考,概念之間一環扣一環,最終形成一條長鏈。
這就要求,數學學習不可盲目求快求多,而應該深度學習。並且,能不能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也影響著這條長鏈牢靠不牢靠。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羅博深:數學教育究竟如何變革,
孩子、教師才能不被AI時代淘汰?》
英雄所見略同。
上海市優秀班主任、數學老師王傑從學生們要面對的考試切入、分析。他也認為,未來的中考數學,會越來越全面考察數學學習能力。
去年上海中考數學卷中,就出現了加油站會員卡、垃圾分類等生活場景。 單 純依靠 “刷 題”和“押題”考取高分,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了。
不過,只要深入理解數學知識,融會貫通,孩子就會發現,原來考題拆解開來,也都是一個個已經學習過的模型。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刷題才能拿高分?回看今年上海中考,
數學學習的“遊戲規則”正在改變》
這個世界
還有很多繽紛值得體驗
隨著“雙減”政策落地,“聽說讀寫算”這些以外的體驗,也受到了越來越多關注。
確實,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人全面的成長。而這個繽紛的世界,還有好多事情值得孩子們去體驗呢。
01
解決了社交問題
青春期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社交,是中學生的半條命。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當下孩子的真實寫照。
中學生一半左右的學習問題,都受社交狀況影響。更別談,還有日益嚴重的校園攀比、校園霸凌等問題,都成了孩子面臨的實實在在的挑戰。
美國心理學家會員、北京知名中學心理課程老師丁丁認為,提升一個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和價值感,這將是一個人交友最大的底氣。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北京名校心理課程老師:
社交,是中學生的“半條命”......》
02
去大自然,感受生命的律動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自然。大自然真的有惠澤孩子一生的魔力。
不過,中國國家地理·夢巴格的創始人Jason說,自然教育講究的是長期主義,比起學習知識,興趣和探索更重要。畢竟, 自然教育的本質是玩。
他還列出了一份清單,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適合什麼樣的自然教育,等你來看!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穿越亞馬遜、作品登上〈紐約時報〉,
這位昆蟲專家說,要警惕過度包裝的教育》
03
藝術,會成為孩子的另一種語言
在藝術家丁海斌眼裡,孩子學畫畫是一件大事,並且很不容易,因為這裡面有太多的“坑”容易踩。本來應該啟發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繪畫,可能一不小心就走入了套路。
那孩子該怎麼學習繪畫呢?
首先,就是摒棄“畫得像=畫得好”的標準。因為畫畫本沒有對錯,哪怕是稚嫩的落筆,也有著孩子們情感的痕跡。
開啟孩子的心靈,往往比技術更重要。
點選圖片可閱讀全文
《從教20年,藝術家丁海斌:
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於孩子來說固然重要,
但要警惕“套路化"》
教育一直是一件複雜的事,不僅因為它本身牽涉到很多知識,還因為它需要孩子、家長、老師、學校,甚至整個社會共同合作。
忙碌的一年過去了,但在回顧中,我們把教育的經驗和思考留了下來。
在新的一年裡,外灘君也將繼續站在教育的前線,追尋教育動向,探索認知邊界。
願未來回首時,我們能留下幸福的記憶。
感謝這些年來關注過我們,
以及還在關注我們的讀者。
感謝你們的批評、包容和支援。
這是外灘君繼續前行的動力。
祝大家
闔家歡樂,幸福安康
新春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