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醬說:
無論發生什麼,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也是最溫暖的避風港。
全文3423字丨閱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作者:主創 團 ·筱恬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週末和閨蜜小聚,聽她說起這樣一件事。
她的女兒在學校語文課上寫了一篇命題作文,叫做《我的媽媽》。在文章裡,小女孩回憶了很多小時候的點點——
“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水杯,本以為媽媽一定要發火,但她只是溫和地笑笑,告訴我下次注意就好;
有一次,我獨自參加集體活動,心裡特別緊張,可我忽然看到了在遠處的媽媽,原來她一直悄悄跟在我後面,我一下子就特別安心;
還有一次,我畫了一條美人魚,媽媽看見了特別驚喜,直誇非常棒,我非常開心……”
文章最後,孩子寫到:“這些事都讓我難忘。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我愛她!”
閨蜜說,當看過女兒的作文後,她差點感動到掉眼淚。她萬萬沒有想到,那些在忙碌生活中自己早就忘記的瑣碎細節,孩子卻始終放在心上,並一直在影響著她的成長。
原來,在很多時候,我們大人一個無心的舉動,都會在孩子心中掀起驚濤駭浪,讓他們惦念很久很久。
美國《時代週刊》上曾經發表的一篇文章——《孩子長大後能記住父母什麼?》(What can the children remember their parents after grow up?)。
當那個心尖上的小小人兒最終長大、離我們遠去時,又會有哪些關於父母的回憶,將讓他們銘記一生呢?
“別怕,媽媽在。”
——父母讓他感覺到安全的時候
記得女兒小的時候,有段時間晚上睡覺總不安穩。她會在深夜醒來,迷迷糊糊地喊我。
每當這時,我總會在瞬間清醒,伸手摟住她並輕輕應和:“媽媽在呢。”在我的安撫之下,女兒很快便又會沉沉睡去。
後來過了很久,有一次和女兒說起這段經歷時,她滿臉認真地告訴我:“那會兒我怕黑,但每次醒來發現媽媽都在身邊,所以我漸漸的就不怕了。”
這件小事給我感觸很深。記得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安全感是孩子心靈生長的重要柱石,能幫助他們成為心智健康的人。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安全感是父母溫暖的懷抱和時時刻刻的陪伴。而長大後,安全感則是確信父母始終會站在自己這一邊的那份篤定。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作品《智齒》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女生梁新被同學冤枉偷鋼筆,老師把她叫進辦公室逼她認錯。
可梁新卻堅持自己沒有偷東西。她的第一反應是:“我要給我父母打電話。”
對此,老師感到特別意外。原本以為,學生在遇到這種事情時,最害怕的就是被叫家長。沒想到,眼前的女生卻底氣十足,居然主動提出要把爸媽找來。
可見,這個孩子認定,父母一定會為自己撐腰。這樣的親子關係,多麼令人動容!
網上有一段話說得很好:“父母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你的內心就會充滿力量,會感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因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無論發生什麼,父母永遠是自己最堅強的後盾,也是最溫暖的避風港。這種時刻縈繞的安全感,將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強大的盔甲。
“孩子,無論何時,我們都會無條件愛你。”
——父母給他全部關注的時候
哥嫂最近遭遇了煩心事。
自從二胎出生後,照顧小寶寶讓他們精疲力盡。而這時候,大侄子也開始出么蛾子。
已經八歲的小男孩,卻非得學著小嬰兒的樣子,在地上爬,吵著喝奶,還要媽媽抱著哄。父母只要不答應,他就大發脾氣,各種不聽話。
嗷嗷待哺的小寶和不省心的大寶,讓哥嫂心力交瘁,生活一地雞毛。
事實上,大侄子的表現,在心理學上叫做“行為退化”,指的是“當人們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或挫折時,他的思維、情緒和行為方式會倒退到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要。”
而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往往和父母的忽視、或者關注度突然減少有關。
原來,弟弟的出生奪去了爸媽對自己所有的關心。由此,大侄子心裡產生了巨大落差,進而出現了退化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威利·詹姆斯說過:“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質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被關注”正是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心理需求。
當它無法滿足時,孩子會用叛逆或出格的舉動來爭取父母的關注;而一旦滿足,則會激發出內在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推動自己不斷前進。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所寫的那樣:“那些沐浴著父母的愛的孩子,心靈可以健全發展。父母的珍視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後,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
被父母全然關注著的孩子,必將擁有更加圓滿而明亮的人生。
“孩子,爸爸愛你,也非常愛你的媽媽。”
——父母相處的時刻
不久前,看到一個有愛的新聞。
河南新鄉有一位媽媽,因為感覺身體不舒服,於是躺在沙發上休息。丈夫看到後,趕緊俯身擁抱她,並不斷溫柔地安慰著。
兩個孩子看到這一幕後,立即學著爸爸的樣子,紛紛上前去關心媽媽。
對此,網友們紛紛點贊,留言表示:“爸爸愛媽媽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的確如此。心理學家指出,夫妻關係才是家庭關係的基石。那些父母相處的點滴細節,將會深遠長久地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而父母恩愛,不僅是一個家庭幸福的定海神針,也是給孩子無比寶貴的成長禮物。
知乎上有一個帖子——“有一對很恩愛的父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其中有一個回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光有恩愛的父母,還有恩愛的祖輩。
外公在70多歲的時候還會在提前準備的遺書中對外婆表達愛意,舅外公舅外婆現在雙雙90多歲了,鑽石婚都超過,從來沒有見他們吵過架,永遠出雙入對。
這種感覺比所有的書籍、言語、影視都更能讓人堅信,在這個世界上有相濡以沫的愛,有平淡是真的福,而這些,跟財富、名氣、地位都沒有太大關係。”
父母相處的模式,是孩子瞭解人際交往的伊始。父母感情深厚,孩子將透過言傳身教領悟什麼是愛的真諦;而倘若父母總是爭吵,孩子必將生活在無盡的陰影與噩夢之中。
因此,愛孩子,不妨先從好好愛另一半開始。
“孩子,你一直是我們的驕傲……”
——父母肯定和批評他的時候
孩子自我認知的形成,往往源自他人的評價。而這其中,父母的看法尤為關鍵。無論是肯定還是批評,都會給孩子帶來巨大影響。
而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則指出,來自父母的認可、讚美與欣賞,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心理營養”。
想起作家三毛的故事。
從小到大,父親對三毛都不言苟笑、疏於肯定,甚至對她的文章表現出強烈的否定和苛責。
這成為了三毛心裡的一道坎,為此還寫下了“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這樣的話。
而當父親難得一次誇了她之後,她竟喜極而泣,忍不住感慨:“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裡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有多少孩子和三毛一樣,終其一生都在渴望父母的肯定。所以,不要再做子女的差評師,也不要再讓自己的語言像刀子一般扎人。
不妨就用那溫暖而正向的溝通,助力孩子成為自信、樂觀、內心強大的人。
“一家人要整整齊齊在一起。”
——家庭固有的傳統時刻
好友家每年過節都是熱熱鬧鬧的。
春節時,她會採購春聯、福字、中國結、燈籠等過年裝飾,和孩子一起把家裡佈置得喜氣洋洋。她們全家還一塊兒包餃子、做蛋餃,準備在除夕夜大展廚藝……
好友說的一句話,讓我特別贊同:“生活不易,但我們能透過儀式感來創造驚喜。”
看著她分享在朋友圈裡的照片,小男孩的笑容特別燦爛。相信童年裡的春節,一定會讓他終身難忘吧。
事實上,生活的本質都是平淡的,所以我們更要去用心挖掘它的樂趣。那些全家人在一起的小確幸時光,都會讓當下的每一刻變得充滿情趣、獨一無二,給孩子帶去最美好的回憶。
由此,他們也將會成為內心豐富、熱愛生活的人。
總有一天,孩子會掙脫我們的懷抱,奔赴遙遠的未來。
儘管與父母漸行漸遠,但他們的靈魂深處註定將鐫刻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印記。
這些印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終將決定他們人生的走向。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ID:xdfjtjy
*注:本文圖片來自於網路(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也許你會喜歡
【社交】
【方法】
【真實】
【羨慕】
新增教育助理個人微訊號( dangyang002 )為好友,備註您孩子的年齡或自己的身份,我們將把您加入到相應的群裡。共享家庭教育資源福利。
歡迎關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