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11月5日,就是美國大選的投票日了,而兩黨投票情況卻仍十分膠著。美國大選的結果將會如何影響中國留學生和國際化教育?這屆大選後,可能是一個變數更大的未來。
文丨張楠 編丨Charlotte
往年美國大選,在選舉日前的最後一個週末,往往就已經沒了懸念。
但今年不一樣。選情格外膠著,勝負依舊難料。
經歷了特朗普中槍、拜登退選、哈里斯匆忙頂上等一系列戲劇化事件後,兩位總統候選人,共和黨候選人、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民主黨候選人、現任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即將迎來最終的結果。
圖源:CNN News 截圖
誰先拿下270 張選舉人票,誰就贏。“得搖擺州者得天下”,哈里斯需要從搖擺州獲得44 張選舉人票才能獲勝,特朗普則需要獲得51 張選舉人票,但兩人現在都沒有十足的贏面。
根據民調資料,截止發稿時間,特朗普支援率已經反超哈里斯,但差距不足1%,變數仍然很大。
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中,中國學生壓力陡增。簽證審查明顯趨嚴,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常常因為"涉密"議題被卡簽證。一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生申請更是頻頻受阻,甚至出現了個別中國學者被突然召回調查的情況。
以哈里斯為代表的民主黨,在留學和移民政策上更加溫和寬鬆,作為移民後代,哈里斯也對國際學生更加支援。
拜登政府時期,雖然一些敏感專業的審查對國際學生仍然存在,但總體來說,簽證政策對中國留學生更為開放。然而,民主黨追求“人人均等”的教育機會和大學校園內的平權議題,又與在美華裔家庭主張“擇優錄取”的利益相悖。
看起來,特朗普,還是哈里斯,選誰,都難,都不會皆大歡喜。
面對如今的複雜局面,白宮新主會做出什麼樣的調整?
兩位候選人的教育政策,又將對中國學生、在美華裔造成什麼影響?
面對日益分裂的美國社會,中國留學生又該作何規劃?
混亂中的美國大選
要說今年的美國大選有何不同之處,唯有一個“亂”字。
10月30日,佛羅里達州,一名男子在提前投票點與一名老年婦女發生爭執,並揮舞砍刀威脅,隨後被捕;
10月28日,俄勒岡州波特蘭和華盛頓州溫哥華兩個投票箱被先後引爆燃燒裝置,數百張選票遭到毀壞;
10月23日,亞利桑那州坦佩的一名男子因三次向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開槍而被捕,警方在其住所查獲120餘支槍支、25萬發子彈及一具榴彈發射器......
爆炸、鬥毆和郵寄選票被盜等事件頻發,2024 年大選,異常混亂。根據全球反對仇恨和極端主義專案(GPAHE)的一份新報告,Telegram等社交平臺上,與選舉相關的暴力言論正在持續上升。
圖源:AP News新聞截圖
2020年,美國人目睹了投票中前所未有的暴力威脅,兩個月後,國會大廈襲擊事件發生,將美國大選直接推向了空前的戲劇化。
現在,吸取了教訓的官員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費城的計票倉庫現在被頂部帶刺的圍欄包圍。
在底特律和亞特蘭大,一些選舉辦公室受到防彈玻璃的保護。
在威斯康星州,選舉站工作人員接受了緩和局勢技巧的培訓,並重新安排了投票站,以便工作人員在受到抗議者威脅時有逃生路線。
選民亂,選情也亂,兩位候選人更是大戲一出接著一出。
“一個將摧毀我們國家的激進左翼瘋子”、“精神障礙”、“最差勁”、“反應遲鈍”、“智商低下”......競選幾個月,特朗普一直在用他最擅長的那套話術,對他的競爭對手輸出人身攻擊。
不過,跟他之前的對手希拉里、拜登略有不同,由於哈里斯是女性和少數族裔,他的言論很容易被視為歧視,讓自己陷入"厭女"和"種族主義"的指責。
雖然在對選票影響不大的情況下,特朗普並不怎麼在意。他本身就反對這些政治正確,也從不掩飾自己的目標,就是要結束多元化、公平和包容專案。
NPR發現,自 2022 年開始準備競選以來,特朗普已經發出了 100 多次威脅,要調查、起訴、監禁或以其他方式懲罰他的對手。
圖源:NPR截圖
特朗普前幕僚長約翰·凱利(John Kelly)直呼特朗普是個“法西斯主義者”。
接下來,哈里斯順勢反擊,嚴厲譴責特朗普為“法西斯主義者”,並形容他“不穩定且精神錯亂、痴迷於復仇、滿腹牢騷、追求不受制約的權力”。
圖源:CBS News 截圖
兩位總統候選人忙著“互撕”,社會撕裂也越來越嚴重。
一項2020年的研究揭示了美國社會的尷尬現狀:政治立場把人們分成了兩個陣營,彼此看不順眼。皮尤研究中心的資料更讓人意外:近80%的美國人幾乎沒有持不同政見的朋友。政治觀點不同,成了很多人絕交的理由。
單就“是否支援特朗普”這一個問題,就能讓朋友反目。很多美國人說,在經濟政策上有不同意見是一回事,但現在的分歧是基本道德、核心價值觀和性格上的分歧,這是不容忽視的。還有一些人甚至會選擇搬家,只為了找到跟他們政見更接近的社群,擺脫不愉快。
今年的競選更是火上澆油。兩位候選人都在打情緒牌:哈里斯主打女權,特朗普反移民,讓社會分化更加明顯。
明星站臺湊熱鬧,候選人互懟不停歇,像極了網紅掐架。選民們刷著各種"垃圾話",看著對罵大戲,政策辯論反倒成了配角。認真討論政見?不如比比誰罵得更狠、誰的段子更絕。
科技界兩代首富的態度也很有意思:
比爾·蓋茨雖然從不公開談政治,卻私下給支援哈里斯的組織捐了5000萬美元。
馬斯克則高調多了:不僅公開支援特朗普,還投入7500萬美元助選。到了最後的選舉衝刺階段,他又在搖擺州搞起了抽獎:只要登記選民簽署請願書,承諾支援言論自由和持槍權(兩項本身就受憲法保障的權利),就有機會每天抽中100萬美元獎勵。
大選結果
將如何影響留學生
幾個月來,兩位總統候選人談了很多話題,包括經濟、移民、以色列和加沙戰爭等等。
向下滑動檢視兩位總統候選人政策對比(製圖:外灘君)
兩位候選人都沒有把教育問題放在首位,但兩邊的政策計劃卻都與教育息息相關。對於準留學生和華裔家庭來說,最關注的莫過於,白宮易主,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呢?
01
簽證
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是如何排外的,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咱們已經見識到了:
先是試圖嚴格限制H-1B簽證的數量,再有在疫情期間試圖迫使國際學生離開美國;
而目標明確的10043號總統令,則直指中國,限制和禁止中國來自敏感專業持F簽證(留學生)或J簽證(訪問學者)進入美國訪學。
“強硬排外、美國優先”一直是特朗普的政策核心。有意思的是,今年6 月,特朗普卻一反常態,表示“從美國大學畢業的學生應該直接獲得綠卡”。
不過這個“善意”曇花一現——他的競選團隊很快收回這一表態,轉而強調要推出“史上最嚴格的審查”,重點篩查“共產黨人和哈馬斯支持者”,還補充說,只想留下那些最頂尖、不會“壓低美國工資或工人”的畢業生。
9月透過的“中國計劃”更令人憂慮。這項始於2018年特朗普時期的政策,目的是調查在美華裔學者,遏制所謂的“學術監視”。雖然拜登政府表示反對,但這一法案還是獲得了透過。
民主黨這邊,哈里斯稱支援國際學生,也承諾簡化簽證流程。拜登政府確實為部分留學生提供了更便利的途徑,但特朗普時期的"中國禁令"至今未撤銷。
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更直白地表示,美國需要吸引更多STEM領域的國際生,但要排除中國學生。而這個人將很有可能在哈里斯政府中升任國家安全顧問或國務卿,成為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關鍵人物。
簡言之,無論誰當選,對中國學生來說都不會很友好。
02
平權法案
去年,學生公平錄取組織訴哈佛案落定,最高法院裁定,大學的平權計劃讓大學在錄取時可以考慮種族因素。現在,這樣做不再合法了。
判決一出,特朗普很高興。做出這一裁決的六名法官中有三人是他任命的,他一直反對平權。他說要讓司法部起訴任何"歧視"的學校。而且,他想限制學校討論種族和LGBTQ話題。
哈里斯則很不滿。她說,這會讓校園少了多樣性,影響教育質量。拜登政府給出了一個靈活的解釋:只要大家都有"平等機會申請和競爭",學校還是可以多招些少數族裔學生。但哈里斯在競選期間並沒有再提到這件事。
最高法院的三位資深大法官可能快退休了。誰當選總統,誰就能任命新法官。這可能會直接影響法院今後的方向。
這個問題在亞裔群體裡引起了爭議。有人覺得平權政策讓亞裔吃虧,想靠實力說話。也有人擔心:取消平權可能傷害所有少數族裔,包括亞裔自己。
不過,就結果來看,新規實施後,亞裔學生的錄取率並沒有像預期那樣在所有學校都上升。
03
大學債務
哈里斯背後的民主黨,支援減免學生貸款。同時,她反對營利性大學。
做參議員時,她還支援讓兩年制社群大學完全免費,並讓年收入低於 12.5 萬美元的家庭免費進入公立四年制大學。但競選時她很少談這些,只在今年9月透了下口風:“我們不能只看重四年制大學文憑。"
共和黨堅決反對減免貸款。他們說這樣做只讓精英得利,反而傷害了努力還貸的人和沒上大學的人。特朗普和他的副手萬斯更是公開批評現在的大學體系,想更徹底地改革。
特朗普提出一個新想法:用富裕大學的稅收建一所全國性的免費線上大學。但具體怎麼做,他沒說。保守派智庫"2025專案"更激進:他們想取消教育部,把學生貸款全部私有化,還要取消研究生和本科生家長的PLUS貸款計劃。
特朗普一直竭力與這份檔案撇清關係,但很多人不信——計劃的作者多是他的前團隊成員,內容也和他的政綱有不少重合之處。如果他再當選,這些想法可能會變成現實。
這些政策對留學生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後果值得關注。比如,有分析稱,政府的貸款減免可能會推高大學學費。公立大學如果給本地學生更多補助,很可能會從國際學生這裡找補回來。
04
校園抗議
最近,學生抗議活動席捲了美國各大校園。有的學生第一次參與抗議,有的則在一旁觀望。校園變成意識形態的角力場,不安和恐懼在蔓延。
民主黨在這個問題上很為難。拜登政府一邊要支援以色列和猶太學生,一邊又要維護和平抗議的權利。哈里斯保持沉默,只在7月時簡單表示“理解抗議”。她可能會延續現在的做法:除非抗議升級失控,否則不會干預。
特朗普的態度則強硬直接得多。他在競選中放話:不守規矩的學生,直接趕出美國。他還說要吊銷“反美、反猶太”外國人的學生簽證。共和黨的口號更響亮:要趕走親哈馬斯分子,讓校園"重回安全和愛國"。
大選結束後,
留學生何去何從?
美國政局前景不明,社會分裂加劇,對華政策又不看好,這讓中國學生赴美攻讀學位的意願持續下降。
一些人擔心陷入兩國之間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衝突,另一些人擔心簽證被拒,還有一些人表示,他們擔心可能發生暴力事件。
資料:美國國務院;
製圖:Chronicle
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試著多申請幾個國家,分散風險。
去年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24 學年,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只申請一個國家的學校;
而申請兩個國家的學校的學生比例為37%;
申請三個國家的學校的學生比例為24%。
雖然美英仍是最受歡迎的留學目的地,但這兩個國家的受歡迎程度有所下降。越來越多的學生把目光投向了德國、荷蘭和匈牙利等歐洲國家。
在德國,除了少數私立大學和藝術院校,公立大學基本不收學費。德國的機械和電子工程教育一直很受認可,而且對留學生就業也很友善,畢業後能拿到18個月的求職簽證。綜合考量下來,這樣的價效比確實很高。
荷蘭最近的資料很有意思。荷蘭教育中心統計顯示,2023-2024學年的中國留學生增長了23%,創下近二十年的新高。荷蘭開設的英語課程是歐洲非英語國家中最多的,學費也比較實惠,畢業後還能申請一年的"搜尋年"簽證。
不過,去年6月,荷蘭政府提出了一項新規定,計劃限制中國學生就讀國防和半導體等敏感技術專業。如果透過,這項規定將影響所有非歐盟的博士生。好在這個法案目前在議會遇到了阻力。荷蘭教育部長布魯因斯也表示,政府會謹慎處理,儘量不影響優秀中國學生的入學機會。
匈牙利則是一個更友好的選擇。它與中國關係密切,兩國高校之間有不少合作專案。而且,匈牙利的大學以其提供的學位種類繁多而聞名,而且提供英語授課專業也比較多,對留學生友好,因此正在成為一個很好的留學新選擇。
在就業前景方面,愛爾蘭顯得格外亮眼。一位國內留學顧問在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表示,愛爾蘭的就業資料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本地學生還是國際學生,畢業後都能較容易找到工作。
此外,亞洲國家正成為留學新寵。新東方在2023年的調查顯示,地理位置和費用成本已經成為留學家庭最關注的兩大因素。
選擇"離家近"的留學國家的家庭比例從2021年的17%大幅上升到2023年的35%。疫情經歷讓很多家長更注重安全感,希望孩子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能夠及時回國。
調查還發現,關注預算問題的學生比例明顯上升:本科生和高中生從13%增至20%,研究生和博士生則從16%漲至23%。
從成本角度來看,亞洲確實更有優勢。根據QS 2025年最佳學生城市排名,新加坡、東京、香港、首爾和吉隆坡等亞洲城市的生活成本普遍低於西方主要城市,對留學生來說更經濟實惠。
美國大學的金字招牌固然響亮,但留學日趨個性化的今天,綜合考慮專業優勢、地緣政治風險、就業前景,甚至家庭幸福感再決定一個新的方向,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現在的留學故事,越來越像一場"反向淘金"。最早的淘金客蜂擁加州,人人都在同一片沙地裡淘金。而今天的年輕人,主動也好、無奈也罷,要開闢新的天地。沒人能確定哪裡是最好的選擇,但或許正是這種不確定性,讓每一條路都充滿了可能。
除標註外,圖源Pexels、Pixabay。
參考文獻:
(上下滑動瀏覽)
New York Times: Man Is Arrested After Shootings at Democratic Campaign Office in Arizona,Tim Balk, Oct 23, 2024
New York Times: As Election Nears, Kelly Warns Trump Would Rule Like a Dictator,Michael S. Schmidt, Oct. 22, 2024
Reuters: In U.S. swing states, officials brace for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violence,Nathan Layne, Joseph Tanfani and Ned Parker, Oct 31, 2024
TheWashington Post:Science is revealing why American politics are so intensely polarized,Joel Achenbach,Jan 20, 2024
NPR: Dude, Im Done: When Politics Tears Families And Friendships Apart,Tovia Smith, Oct 27, 2020
AIP: House Pushes to Resurrect China Initiative, Lindsay McKenzie, Sep 18, 2024
New York Times: What Is Project 2025, and Why Is Trump Disavowing It? Simon J. Levien, July 11, 2024
China-US Focus: Speculating About Trump vs. Harris China Policies, David Shambaugh, Jul 31, 2024
Context: Visa fear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 U.S vote nears, Avi Asher-Schapiro, Bukola Adebayo, Nov 1, 2024
New York Times: Where Kamala Harris and Donald Trump Stand on Education, Maggie Astor, Oct 24, 2024
The Chronicle of Higer Education: Sharp Decrease in Visas to Indian Students Alarms U.S. Colleges, Karin Fischer and Dan Bauman, Oct 28, 2024
Yale Daily News: ANALYSIS: 2024 election and Supreme Cour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beyond, Chris Tillen & Baala Shakya, Oct 25, 2024
AP News: Harris stays quiet on student loans as cancellation loses its political luster, Collin Binkley and Alia Wong,Oct 27, 2024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s Chinese students forgo US university degrees, the impact on brainpower transcends borders, Ralph Jennings and Ke Hanyan, 20 Aug 2024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Why more Chinese students are looking to Europe – and not the US or UK – for higher education, Dannie Peng,23 Dec 2023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