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過度“雞娃”這一話題引發熱烈討論,父母過度關注孩子學業成績和未來成就,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那句“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更是成為了激勵自家孩子的口頭禪。但無止盡的雞娃真的是成功的捷徑嗎?更誇張的是,這年頭,學習不好不是去找補習班,而是直接送進醫院了。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據說今年9月份開學不到兩週,北京某醫院的「拒絕上學普通門診」就被預約滿了。
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首都兒科研究所的「學習困難門診」自2022年5月開設以來,每年都接診8000多名患者。
更重新整理三觀的是,最近有家長髮現上海某醫院開設了「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首批開診就已經被全部約滿。
這年頭,學習不好不是去找補習班,而是直接送進醫院了。
但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學習不好、不愛學習真的是病嗎?「學習困難門診」是智商稅嗎?特殊門診火爆的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
01.
數學不好,是病得治
“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是特需門診,由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理衛生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聯合設立,掛號費316元。
根據介紹,「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主要針對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容易感到困難的學生。比如:
在數學上,如幾何、代數與空間向量相關的知識,特別是涉及圖形空間關係和抽象符號的理解;
在物理上,涉及空間運動、力的作用、磁場和電場等複雜物理概念的理解;
在化學上,特別是對化學分子結構和反應過程的空間分佈無法建立直觀的想象;
在有空間感知、視覺空間障礙或計算障礙的學生,在解幾何題或涉及三維空間思維的任務時表現出明顯困難。
乍一看還以為是醫院把初高中教學大綱搞來了。
但院方表示,這並不是“在醫院補課”,而是基於醫學上的治療,因為數學學習障礙確實是一種病。
有研究顯示,空間認知能力與數學能力之間存在顯著關聯,尤其是在處理幾何問題時。
幾何問題上表現不佳的學生在大腦頂葉區域的活動較少,因此會導致學生在幾何、數學學習上表現不佳。
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趙冰蕾博士提到,在中國的小學生中,數學障礙總體患病率為8.97%。
門診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這些孩子提升空間思維和想象能力,成年人也會存在這種想象力不足的問題。
數學作為三大主科之一,也是最讓家長感到頭痛的科目。
因為太多人認為,數學反映一個人的智商,學霸可以舉一反三,學渣就算是老師手把手教學都不一定能學得會。
而且“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尤其在如今重理輕文的時代,數學學的好不好幾乎直接決定了能不能進入理科班,能不能選擇理工科。
正因大家對數學的重視,「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也就吸引了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慕名前來。
事實上,數學學習困難與否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定論,比如某校數學存在超前學的現象,孩子跟不上超綱內容,自然就會感到學習吃力。
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學習不好,更不意味著“有病”。
如果僅僅是因為數學成績不好就判定為學習困難,實際上就是在給孩子打標籤,用單一的評價標準來衡量個性、天賦各異的孩子。
學習困難門診的存在就變成一種“暗示”:學習不好、成績差是一種病,需要治療,結果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02.
學習困難是一種病嗎?
在很多家長眼中,學習困難是指孩子不愛學習、成績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
但醫學上的學習困難指的是,孩子在學習技能的獲得或發展上存在障礙而表現為學業成績明顯落後。這包括:
1.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DHD,是目前門診中最常見的引起學習困難的情況。
孩子因為神經發育不完善,難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造成在學習的時候容易分心、發呆、畏難,影響了學習成績。
2.特定學習障礙
特定學習障礙是指,不存在智力上的問題,但在閱讀、數學、拼寫、計算等方面存在障礙。
特定學習障礙發生率較高,據調研美國公立學校發生率為7-8%,我國發生率為6.6-17.8%。
3.其他發育障礙
比如由於智力障礙、孤獨症、語言障礙、運動協調障礙、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等導致學習困難,成績低下。
除了這些生理上的因素,心理上導致學習困難的原因也不容忽視。
比如情緒問題、行為問題、感知缺陷、文化教育不利因素所致學習狀態差、學習成績不樂觀。
相信很多家長都發現這樣的問題:小長假一放完,臨開學前,孩子就發燒生病;每到考試前,孩子就頭痛、拉肚子、噁心嘔吐...
到了醫院,醫生也檢查不出什麼毛病。
有一部分家長以為,孩子是在裝病。
但在心理學上,這種情況稱為“心理問題軀體化”。
孩子在特別緊張和高度壓力的情況下,會產生一種恐懼心理,而這種恐懼心理又不敢跟家裡人說,於是就會透過肚子痛、嘔吐、頭痛、發燒等症狀表現出來。
這其實是孩子潛意識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也是一種求救訊號。
孩子們的“心理問題軀體化”會嚴重干擾到孩子們正常的學習功能,往往在他們無法正常學習的時候,才被家長髮現和關注。
一些不瞭解情況的家長,反而會以為孩子厭學、裝病、無病呻吟,逃避上課和學習,反過頭來對孩子訓斥苛責。
長年累月下,這一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會發展為更不可逆的症狀,乃至引發身體實質性的病變。
03.
瘋狂雞娃,父母卷出病了
有人說,如果一個孩子生病了,那他一定是家裡病得最輕的那個。
其實很多時候,病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今年中秋節,這本該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但是在這一天,廣州一名中學生跳樓自殺,年少的生命戛然而止。
事發10天后,媽媽找到了女孩的遺書,遺書中寫道:
“感覺現在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學習。”
“三天中秋假,調休一天,光是書面作業就有14個,背書、實驗放在一起,就有20個了。”
“大人都不情願上班,但有工資,學生上學累死累活的只有中高考...”
遺書中寫到作業繁重、學習壓力、補課壓力、未來的迷茫等,這些都是壓倒她生存意志的最後稻草。
瘋狂雞娃雞出病的新聞並不少見。去年有新聞報道,一個杭州10歲的男孩,成績優異,在班上數一數二,卻被父母雞娃雞到癔症發作。
瘋狂雞娃的父母已經“喪心病狂”了,孩子的起跑線不斷被前置,超前賽跑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已經打響。
小學雞娃群裡,從6點開始就變得很活躍,家長們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精確到每分鐘。
他們對孩子成才有著難以言喻的執著,對孩子的成績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
不僅要校內成績優秀,還要託福雅思高分;不僅要在藝術領域有一技之長,還在有體育領域爭取榮譽...
還差2分不到滿分,數學偏科是不被允許的,瘋狂雞娃的父母無法接受一個不出眾的孩子。
他們鉚足了勁把孩子塞進一個個補習班,寧願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讓孩子練就多種技能,成為神童牛娃。
如此榨乾孩子的潛能,其實就為了滿足父母膨脹的慾望,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逐漸被競爭和成就感取代。
瘋狂雞娃的背後,父母看不見精神世界傷痕累累的孩子,
教育焦慮不僅傷害了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也導致了家庭關係變得緊張。
父母的焦慮和社會的競爭壓力不斷疊加,童年再也沒有童年的樣子,卻成為了一場競爭遊戲。
心理學家、大教育家沙法麗.薩巴瑞將東方正念思想與西方心理學理論有機地融為一體,提出了“父母與孩子相愛互助、共同成長”的教育理念。
她的代表作《父母的覺醒》從心理學的角度揭示了父母在教育中遇到的各種困境,探索父母與孩子關係的真相。
書中寫道:
對孩子的過度關注、期望未達成的焦慮...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父母將自己的希冀強加到孩子身上,使其“負重前行”並代代滲透。
唯有父母自己“覺醒”,意識到一切都是自身的問題,流傳在家庭裡痛苦的迴圈才會終止。
如果暫時做不到,請尊重孩子,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