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畢業後,便與導師失去了聯絡。哪怕逢年過節,聯絡也幾乎沒有了。這種畢業研究生與導師交流“斷崖式”銳減,或可稱為一種“斷親”現象。這似乎是90後、00後以他們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行事原則“整頓職場”,反映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具體表現。
從我這兒畢業/在讀研究生大約50名。今年過年,在微信上拜年的比例也不高,多數研究生選擇了這種新型“斷親”式拜年方式。這引發了我思考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人與人交往最怕出現“你以為”,過高估計了自己能力,也過高估計了與別人的友情在對方心裡面的分量。
畢竟導師指導一名研究生3年或者5年過程中,內心從心理上和情感上把研究生當做朋友,甚至家人了。而研究生畢業後,導師遭遇學生“斷親”,才發現自己想多了,那是根本沒有的事,這時就需要導師調適心理,適應新形勢。導師不能對研究生充滿太多主觀情感,要適應現在研究生畢業後就與導師“斷親”的交流方式。
這種心理上的挫折感,就像家裡有個兒子,給介紹物件結婚成家了,或者千辛萬苦培養個女兒陪送出嫁了,這時作為父母也會有類似的失落感。民間有一句俗語:“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就生動地表現了這種充滿挫折的苦澀情感。
當然,將師生關係類比血親關係是不恰當的,但其中不可否認有一些相似之處。所以,作為導師也要成長,學會理性面對,適應人情冷暖,千萬別主觀地希望已經畢業的研究生“應該怎麼樣”。反過來說,這種想法和期待本身就是遭受“斷親”現象體驗到失落和苦澀的根源。
其實,在研究生讀書的時候,導師從日常師生交流過程中就能感覺到會這樣,並且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如此。這也在意料之中。只是培養過程中,導師對個別學生太寶貝太稀罕了,畢業後遇到“斷親”交流會體驗到更多的挫折感、不適感。這也屬人之常情。
聽同事講,往往讀書的時候,學習最差,最調皮搗蛋,最惹人生氣,天天惹是生非,天天批評過來、罵過去的學生,畢業後越聯絡,相處得也越好。這裡面似乎充滿了人性的複雜和詭異。對我而言,除了教學外,大多數工作時間都用在科研上。 平時大多數時間都用在指導學生做研究,指導他們“出野外、做實驗、寫論文”。 如果導師將大量的時間用在搞行政管理、開公司抓經濟或者發展個人愛好,根本沒有時間管他們,指導研究生只佔工作的很少一部分時間。 當遭遇“斷親”現象,導師對這種感受就不會很深了。 因為平時就不熟,也沒有任何期待。
所以,研究生畢業後,導師遭遇研究生“斷親”現象而失落,這是導師平時指導研究生投入過多精力而留下的“後遺症”,也算是對導師平常對研究生指導用力過猛的一種“懲罰”“迴旋鏢”。
因此,導師應該多種經營,培養個人愛好,豐富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體驗,對研究生指導在把住學術標準和原則前提下,適可而止,不可著魔一樣執著於此。平時指導過程,儘量多采用公開官方的一對多例會方式,儘量少採用一對一微信、面對面的指導方式。從精力分配和指導方式上進行調整,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受過度指導引發“斷親”現象的“反噬”。
指導研究生更多應該是合作共贏、價值互換。如果投入過多主觀情感,將研究生當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一樣相處,最後遭遇“斷親”時,導師會很失落、很難受。
因此,最智慧的指導方式應該是工作關係。利益互換、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關係,也是一種短暫的、階段性的合作關係。導師在指導研究生學業的過程中,要保持冷靜頭腦,不能有朋友關係和家人關係的主觀情感。在他們讀書時盡心盡責盡職,做到問心無愧,畢業後順其自然,自此相忘於江湖。
對於畢業的研究生,我們要致力於培養“來時不迎,走時不送”的風格,形成質樸自然、獨立自由的交往關係。研究生畢業步入社會,與導師交流呈現交流的“斷崖”和“斷親”現象,這是個人的覺醒,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也是未來人與人交往的新形態,要理性地看待這一現象並做好相應的心理適應與調整。
大多數研究生本質都是好的,之所以選擇“斷親”,推測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交際能力障礙。年齡代溝、社交恐懼,不知如何表達、不好意思表達,這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且不想受為了交流而交流所累而選擇遲交流、少交流或者不交流;
共同話題缺失。研究生畢業後,不再與導師朝夕相處地學習和科研,已經沒有共同話題,與導師交流不知從何說起,沒有可聊,也屬自然而然;
生怕打攪對方。怕給導師添麻煩,打擾導師,也怕給自己添麻煩,這也是較為普遍的心理;
職業生活不順。社會競爭壓力大,職場存在內卷也存在躺平,內卷失敗或者躺平擺爛者,感覺自己混得不好,怕老師問,也覺得丟人,內心慚愧和懼怕;
交流無利可圖。當然,從利益的角度而言,也是一種思維方式。覺得導師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任何交流都是多餘和浪費時間了,不能瞎耽誤工夫。如果認為導師對自己職業發展非常有利,即便多麼困難,去拜年也不會馬虎,會將節日禮儀做到中規中矩,甚至極致,這也能理解;
輕鬆假期蟄伏。平時工作學習太累了,假期裡只是單純喜歡安安靜靜,自由自在的休息,不願與任何人交流,覺得交流太麻煩、太心累了,這應該是較為普遍的心理。
- END -
來源:科研城邦
宣告: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本公眾號擁有對此宣告的最終解釋權。
感謝您支援“高教志”
高教志 ID:cncollege
關注高等教育發展 / 關心大學教師成長 / 關懷大學生成才
大學,有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