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子說出“你再逼我上學,我就去死”時,我好像聽見有什麼東西“啪”的一聲斷了。
曾幾何時,兒子是我的驕傲。
幼兒園的畢業典禮上,兒子被老師選中擔任晚會的主持人,他陽光自信、落落大方,周圍人都對我投來羨慕的目光。
小學六年兒子一直名列前茅,還是班裡的學習委員,每次家長會上老師都會邀請我分享經驗。
小升初後他來到了現在的學校,因為摸底測試排名第三,還進入了實驗班,班主任不止一次誇他是顆好苗子。
可沒想到,初一下學期末,兒子考試失利,連最擅長的英語也沒發揮好。從年級前10一下子掉到50名開外,被老師點名批評。
為此,兒子整個假期都渾渾噩噩,提不起精神。
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相反,我滿心滿眼都是焦慮,我怕他因成績不好而被實驗班淘汰,更怕即將要到來的中考分流……
所以假期裡我給他佈置了大量的練習,希望他能彎道超車。
但兒子的表現卻讓我氣不打一處來。
同一個數字,寫在草稿紙上的時候是“7”,搬到作業本上就成了“1”;新學的單詞,聽寫的時候不是多一個字母,就是少一個字母。
好幾次,我都被氣到手腳發麻,差點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上。
好不容易熬到了開學,本以為情況會有好轉。
可沒想到,兒子今天說頭疼,明天說肚子痛,後天又是渾身冒冷汗,帶他去醫院檢查,卻顯示一切正常。
我第一反應就是兒子在裝病偷懶。
可醫生卻提醒我,兒子可能是情緒上出了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心理問題軀體化”。
最開始,我並沒有把醫生的話當回事。
在我看來兒子吃喝不愁,明擺著是學習態度有問題,所以我強行把他送到了學校。
可一段時間過後,兒子的成績不僅沒有提升,他的胳膊和大腿上反而多了不少深深淺淺的傷痕。
我問他,他也不回答,只是坐在一旁流眼淚。
後來他才告訴我,自己上課時無法集中注意力,老師說的很多內容,他都覺得理解困難,只能用鋼筆戳自己大腿,用美工刀在胳膊上劃口子。
兒子又一次向我提出懇求,能不能不去學校。
我雖然心疼他,但始終覺得小孩子不上學怎麼能行呢?
就這樣,我始終沒有鬆口。
直到發生了文章開篇的那一幕,兒子一邊大喊著“你再逼我上學,我就去死”,一邊打開了家裡22樓的窗戶,探出了大半個身子。
看到這一幕,我大腦一片空白,緊忙衝上去抱住他的腰將他拉了回來。
隨後,和兒子抱頭痛哭起來。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兒子拒絕去學校是真的病了。
掛號的時候我才知道,現在醫院裡竟然設有“學習困難”門診,有解決注意力缺失等問題的,也有針對心理和情緒等問題的。
更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週一的早上,正是孩子們在課堂學習的時候,“學習困難”門診前竟然站著不少孩子和家長。
這些孩子大多跟我兒子一樣,對上學這件事十分牴觸。
而家長呢,也基本跟我一樣無法理解。
直到醫生跟孩子交流後,很多家長才意識到孩子正在承受著怎樣的壓力和痛苦。
“上午6點40分前要到學校,直到晚上8點30分才能離開。
活動範圍要依據學校的規則,下課後不能出樓,也不能跑跳,最好是安靜地坐在教室裡,說話大聲也會被罵。
那些名義上存在的空隙,也被各種型別的測試和作業填滿了,每天有早測、午測和晚測,另外還有周測和月測……”
幾近軍事化的生活、巨大的學業壓力、父母的過度期待……
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他們沒辦法再面對學校。
我想起醜小鴨中學的校長詹大年說過一句話:
“問題孩子”四個字,有人看到的是“問題”,有人看到的是 “孩子” 。
在專家黃懿鍚看來,很多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情緒行為問題,根本原因在於“內心的需求沒被真正看到,沒有給予合適的回應和支援。”
根據醫生的建議和我查閱到的資料,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改變自己。
1. 看見孩子的困境。
不少父母都和最初的我一樣,理所當然地以為小孩子不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但換位思考一下就會發現,現在的孩子正面臨著空前巨大的壓力。
試想一下:如果要你每天早上6點30到崗,晚上8點以後才能回家,午飯時間只有半個小時,連上廁所都要爭分奪秒,週末還不能休息,隔三差五就要被老闆批評……
這樣的生活,你能堅持多久?
而我們的孩子,從小學到中學,整整12年都過著這樣的日子。
之前,諮詢師劉純婷遇見過一個男孩,逃學、自殘,和家人關係劍拔弩張。
但男孩的家人不知道,男孩不願意去學校是有原因的。
因為學習不好,老師同學看不起他,哪怕他提出的意見很合理,也會被嘲笑、否定。
男孩的好朋友過生日,請了班級前十名,卻沒有請自己,原因就是朋友的媽媽覺得他成績不好,會帶壞自己的兒子。
回家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援,久而久之,男孩也越來越討厭自己。
在劉純婷看來,很多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厭世。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處境,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人能理解他。
無論他的成績是好是壞,都和他站在同一個陣營,用愛為他託底。
2. 看見孩子的進步。
查閱資料時,我看到了一位名叫“格格無”的網友的自述,她的女兒在初二那年被確診抑鬱焦慮,並出現了自殘的行為。
再三思考後,格格無給女兒辦理了休學,全家帶她一起自駕旅行。
因為在學業方面備受打擊,女兒變得敏感、脆弱。
為了幫助女兒找回自信心,格格無把這次旅行的遊玩攻略都交給了女兒設計,結果發現,從安排路線到尋找美食,女兒都考慮得很周到,還經常能發掘一些特色小店。
一路上,格格無和丈夫從不吝嗇對女兒的肯定和讚美。
因為疾病的原因,女兒變得有些社恐,不願意跟陌生人溝通。
最嚴重的一次,還在人多的地鐵內出現了瀕死感,無法呼吸,控制不住地流淚,全身顫抖得厲害。
格格無沒有責備女兒,相反她採取了示弱的方式,拜託女兒做一些事。比如幫自己買個水、問下路。
一開始,女兒是拒絕的,但慢慢地,女兒也開始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
正因有父母的肯定和欣賞,女兒自殺的念頭明顯少了很多,一家人又重新走上了正軌。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漸消失。”
對一個厭學的孩子而言,他遭受的打擊已經夠多了。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其他方面給他們提供正面反饋,讓他們獲得足夠多的成就感,以此驅散他們內心的陰霾。
3. 看見孩子的優勢。
有一天,兒子又沒去上學,窩在被子裡發呆。
我那天剛好調休,就叫兒子出來一起看電視,電視上播放的正是《哪吒傳奇》。
看著看著我就哭了,因為我突然想起,以前我最喜歡的動畫片就是《哪吒傳奇》,裡面的小哪吒活潑、善良、助人為樂。
懷著兒子的時候,我也曾許願,能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而這一刻,我才忽然意識到,老天已經賜給我這樣一個兒子了。
他真誠、溫柔,在班級里人緣很好,經常會主動幫助老師和同學。
他還很有愛心,在路上遇到流浪貓了,他寧願自己不吃也會把零食分給貓貓。
我的兒子,他原本是一條快樂的魚。
但我卻要求他和一群小鳥比賽飛翔,逼著他長出翅膀,絲毫沒意識到他為了滿足我的期待,已經被摔得頭破血流。
後來,我和幾個媽媽在一起聊天,發現我們的孩子,雖然不是分數的王者,但也有各自的滿分技能:
有的孩子會做飯,長大了當個廚師也很好;有的孩子柔韌性好,愛好瑜伽,未來也許可以往這方面發展。
而我的兒子,入選過籃球校隊,英語口語也不錯,未來能走的路或許不僅是應試這一條。
好的父母,不應該拿爬樹的能力來斷定一條魚的才幹。
讓樹成樹,讓花成花,何嘗不是一種為人父母的智慧呢?
心理醫生秦俊峰在眾多青少年案例中,發現了一個根源性問題:80%生病的孩子,病因在家庭。
在他看來,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臺機器,孩子相當於機器的指示燈。機器一旦出現故障,指示燈最先亮起。
所以,厭學並不全是孩子的錯,問題的出現同樣是在提醒做父母的我們。
一個孩子的成長,不該只有廝殺和競爭,還應該有關懷和愛。
透過排名、成績、榮譽,看到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孩子,看見他們的痛苦和掙扎,進步和快樂,孩子的心才不會徹底關閉。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